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2)
2023(13668)
2022(11344)
2021(10639)
2020(8928)
2019(19996)
2018(19567)
2017(37058)
2016(19313)
2015(21197)
2014(20796)
2013(20019)
2012(17762)
2011(15906)
2010(15506)
2009(14055)
2008(13026)
2007(11242)
2006(9505)
2005(7710)
作者
(50821)
(42649)
(42405)
(40352)
(26855)
(20286)
(19148)
(16574)
(16122)
(14701)
(14498)
(14334)
(13378)
(13206)
(12969)
(12745)
(12678)
(12301)
(12230)
(12133)
(10188)
(10139)
(10028)
(9835)
(9500)
(9356)
(9121)
(9087)
(8367)
(8300)
学科
(78021)
经济(77851)
管理(60857)
(58320)
(49083)
企业(49083)
方法(36401)
数学(30481)
数学方法(30078)
(22287)
技术(21697)
中国(21241)
业经(18803)
地方(17991)
(17680)
农业(15745)
环境(15624)
(14765)
(14481)
理论(14357)
技术管理(13820)
(12396)
(12035)
贸易(12027)
(11672)
(11670)
(11115)
财务(11068)
财务管理(11047)
企业财务(10512)
机构
学院(262289)
大学(261667)
管理(108699)
(107938)
经济(105895)
理学(95407)
理学院(94405)
管理学(92842)
管理学院(92313)
研究(83208)
中国(61035)
(53483)
科学(50442)
(46114)
中心(40016)
(38477)
财经(38125)
(37347)
业大(36829)
(35914)
(35641)
师范(35588)
研究所(35353)
(34897)
经济学(33322)
北京(32638)
(31081)
经济学院(30142)
(29724)
师范大学(29002)
基金
项目(192178)
科学(155848)
研究(143384)
基金(142030)
(122905)
国家(121912)
科学基金(107590)
社会(95746)
社会科(90133)
社会科学(90111)
基金项目(76085)
(75674)
自然(68367)
教育(66708)
自然科(66682)
自然科学(66664)
自然科学基金(65489)
(63782)
编号(56992)
资助(55061)
(45191)
成果(43992)
重点(43527)
(42908)
(42072)
创新(41408)
国家社会(40201)
课题(38581)
教育部(37657)
人文(37259)
期刊
(110680)
经济(110680)
研究(70886)
中国(49460)
管理(40575)
科学(36410)
学报(35494)
(34934)
教育(31559)
(31480)
大学(28878)
技术(27093)
学学(26886)
农业(22503)
业经(18919)
(18467)
金融(18467)
财经(18011)
经济研究(17246)
(15617)
科技(15453)
技术经济(14245)
问题(14096)
资源(13066)
(12439)
(12060)
图书(11885)
(11699)
(11698)
论坛(11698)
共检索到366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东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进可被视为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协同演化的过程,表现为在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阶段互动创新形式的更迭。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引领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期间,不仅自然技术获得持续、高速发展,而且社会技术亦获得高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自然技术获得突破后,能在短期内找到市场需求,且以此为基础诱导促进其产业化的社会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交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东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进可被视为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协同演化的过程,表现为在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阶段互动创新形式的更迭。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引领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期间,不仅自然技术获得持续、高速发展,而且社会技术亦获得高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硅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自然技术获得突破后,能在短期内找到市场需求,且以此为基础诱导促进其产业化的社会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交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鲁成  
本文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必要性。本文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共同属性与整体运动规律,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层次性、耗散性、动态性、稳定性、复杂性和调控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恒毅  宋娟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对象,分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网络资源对系统资源、组织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系统资源对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组织资源对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2)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玉辉  
实施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制度及周边环境要素的总和构成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相似性。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具有开放性和目的性。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三个亚系统,即输入亚系统、生产亚系统和输出亚系统,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流动,顺畅的物质流、能量(价值)流、信息流是技术创新系统稳定的基础,创新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特征。技术创新系统也将遵循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系统演化的结果一是系统衰亡或被新的系统所代替;二是在旧有的生态系统中孕育新的生命使原有的生态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宇婷  易加斌  俞澜天  
随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围绕关键数字技术突破以及数字化转型展开了合作。针对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依赖现象,本文基于不对称依赖视角,构建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合作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市场机制与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下双方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机理,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追随企业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双方合作起积极影响;(2)数字领先企业机会成本收益对双方合作起消极影响;(3)适度的知识距离有助于促进双方的合作;(4)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相对于市场机制更能有效规范合作双方行为,促进双方合作。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冰  周大铭  
文章在归纳国内外关于核心企业理论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其中包括:核心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创新生境和创新平台四个部分,并结合生态学理论,深入探讨了各结构部分的内涵和其相互作用关系,阐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的相同和差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杜德斌  
该文首先总结了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解析各创新主体和要素的特征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以硅谷为例,从实践上深入探究这一独特、高效且持续引领创新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硅谷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各种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其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引擎"企业、奋发有为的政府是硅谷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密集的风险投资、大量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并催化各类创新活动的产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孕育了硅谷持续创新的土壤。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燕青  何地  姚远  
本文基于生态位视角,以沈阳市浑南国际新兴产业园IC装备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并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NMSI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位定位—生态位共生—生态位跃迁—生态位整合"四个关键阶段实现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的演进。同时,外部支持、适应性行为、组织变革和动态能力等因素分别在四个关键阶段中决定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当前新兴产业发展实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得雨  邹华  王海军  孙健  
本文基于竞合视角,从“竞合-结构-机制”逻辑对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纵向案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历经扎根期、攀升期、转型期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完成企业由技术市场跟随者向核心价值引领者、平台资源整合者的转变,对应竞合可分为依附式竞合、求偶式竞合、共生式竞合,映射出网络链条分散式、中心外围嵌套式、多网融合雨林式的系统结构;(2)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与技术产品需求、附加价值需求和场景定制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3)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现机制与创新需求和系统阶段相匹配,主要表现为聚合机制、协同机制和共生机制。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与内部竞合相关研究理论,可为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莹  韩立民  徐杰  
本文基于对山东省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发展历程的调查,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海水养殖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动力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核心企业在海水养殖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海水养殖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经历了学研主导型"点对点"合作创新、市场驱动型多领域合作创新与企业主导型平台化合作创新三个阶段,核心企业在系统中的主导能力不断增强,要素整合效率不断提升,创新领域由单一品种创新逐渐发展为全链条、跨产业的多元化创新;第三,在利益驱动力、政策引导力、市场拉动力和技术支持力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演化推动了海水养殖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演化和升级。基于此,本文认为,海水养殖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本质是核心企业推动下的创新主体与要素协同进化的过程,依托龙头企业构建海水养殖创新生态系统是促进中国海水养殖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途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蔡杜荣  于旭  
近年来,企业创新的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它们所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哪些因素影响了创新生态系统成长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话题。基于新近的“架构者”理论,文章探究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新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架构者”及其对生态系统其他企业的影响,试图揭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机制。通过案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发现:(1)在新生期,政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架构者”,其政策效应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动力;(2)在成长期,先驱企业取代政府成为“架构者”,其通过对其他企业产生“跟随效应”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创新产出增加;(3)在成熟期,作为“架构者”的先驱企业对其他企业创新溢出存在“乘数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该根据创新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识别相应的“架构者”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从而发挥它们创新的带动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建洪   李林   朱浩   蔡丹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架构,应用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变化分析共生关系动态演化与达到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分析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主体共生的主要形态,进而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主体共生形态演化的可能要素。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主体共生演化在进程上同频共演、在驱动因素上同源交错;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及其均衡状态值也存在动态变化;以信任机制、开放协同、平台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共生依存,激发创新主体共生形态由独立共生向互利共生演化是推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解决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抓手。首先从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内涵、特征和要素属性视角出发归纳八大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对科技部公布的15家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企业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其次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厘清系统要素,构建包含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运用系统耗散理论、熵值变化系数和适用分析等方法诠释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具备正外部性、技术创新可循环、开放需求高、技术转化附加值高、多学科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同企业涉猎的技术范畴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也存在差异,现阶段已形成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4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数据、人才、资金、知识流动等引起系统熵值变化并不断突破临界值向更高级系统演化,但仍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较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问题。最后,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提出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