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64)
- 2023(15947)
- 2022(13661)
- 2021(12892)
- 2020(10385)
- 2019(23975)
- 2018(23769)
- 2017(44819)
- 2016(24370)
- 2015(27252)
- 2014(26990)
- 2013(26349)
- 2012(24020)
- 2011(21453)
- 2010(21518)
- 2009(19473)
- 2008(18557)
- 2007(16090)
- 2006(14130)
- 2005(12195)
- 学科
- 济(95199)
- 经济(95118)
- 管理(72237)
- 业(66253)
- 企(55080)
- 企业(55080)
- 方法(39911)
- 数学(34030)
- 数学方法(33631)
- 农(26871)
- 地方(26533)
- 中国(26285)
- 业经(22547)
- 财(20833)
- 学(20738)
- 技术(20571)
- 农业(18690)
- 环境(18041)
- 理论(17339)
- 制(15963)
- 和(15951)
- 贸(15281)
- 贸易(15268)
- 易(14670)
- 划(14490)
- 地方经济(14216)
- 银(13745)
- 银行(13709)
- 技术管理(13385)
- 融(13370)
- 机构
- 学院(333026)
- 大学(331840)
- 管理(133596)
- 济(125574)
- 经济(122601)
- 理学(116139)
- 理学院(114735)
- 管理学(112702)
- 管理学院(112084)
- 研究(109599)
- 中国(80998)
- 京(72915)
- 科学(70442)
- 财(55126)
- 所(53620)
- 农(50574)
- 中心(50558)
- 业大(50203)
- 研究所(49273)
- 江(48455)
- 范(47127)
- 师范(46725)
- 北京(46302)
- 财经(44585)
- 院(40927)
- 经(40465)
- 州(40183)
- 农业(39285)
- 师范大学(37730)
- 技术(36890)
- 基金
- 项目(237293)
- 科学(187057)
- 研究(176534)
- 基金(169445)
- 家(147379)
- 国家(146132)
- 科学基金(126118)
- 社会(109793)
- 社会科(103840)
- 社会科学(103814)
- 省(94554)
- 基金项目(91497)
- 自然(81767)
- 教育(81112)
- 自然科(79787)
- 自然科学(79772)
- 划(79736)
- 自然科学基金(78308)
- 编号(73186)
- 资助(67303)
- 成果(58425)
- 重点(53320)
- 创(52322)
- 发(52049)
- 课题(50920)
- 部(50704)
- 创新(48122)
- 项目编号(44450)
- 科研(44427)
- 国家社会(44199)
- 期刊
- 济(138057)
- 经济(138057)
- 研究(94841)
- 中国(67220)
- 学报(51219)
- 管理(48670)
- 科学(48426)
- 农(45854)
- 教育(44369)
- 财(39989)
- 大学(39001)
- 学学(36131)
- 农业(32412)
- 技术(31517)
- 融(25039)
- 金融(25039)
- 业经(24166)
- 经济研究(20686)
- 财经(20068)
- 图书(19559)
- 科技(18617)
- 问题(17921)
- 资源(17719)
- 经(17139)
- 业(16933)
- 技术经济(15954)
- 理论(15387)
- 版(15100)
- 现代(15087)
- 发(14478)
共检索到481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慧
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和科技金融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利用2009-2020年我国各省区的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对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较高;本文选取北京、天津、河北2002-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创业投资规模和技术外溢效应都对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区域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需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培育金融中介机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靖鲲鹏 宋之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艳艳 苗润莲 李梅 张红
本文基于创新3.0范式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提出构建以产业链、创新链等链条为依托,以创新种群、创新群落等复合主体为主导的资源整合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路径和机制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京津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提出创新种群多样性有待提高、创新群落数量较少、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创新群落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传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高端高新产业链创新链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从细化功能定位、强化激励机制、深化主体合作、优化服务生态4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栗志慧 刘洁
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构建考虑数字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运用VIKOR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10—202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大城市群2010—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增强创新主体,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布局数据化平台和人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 京津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毛世平 杨艳丽 王晓君 马红坤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首先分析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经验,总结了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凝练出相应的借鉴与启示。研究表明,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密切相关;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深层次的协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尹喆 周密
区域协同创新是以创新型企业为引领和主体,以载体平台、创新部门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方式,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以这一过程的内在机理为指引,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存在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和核心引领作用不突出、创新载体整合力度不足、创新部门分割、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制约问题。未来应该通过培育明星企业和企业家、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创新资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方式,从企业、载体、部门、结构等对协同创新路径进行优化。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路径提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江涛 蔡梦晗 王宪明
构建京津冀跨区域城市生态系统,是推动三地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提出构建建设由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构成的京津冀跨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系列建议,希望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跨区域 城市生态系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向阳 党胜利 刘志峰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创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协同、创新的生态空间,改善了京津冀区域间交互作用、催化影响的互动态势。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创新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多层面机制。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生态系统 运作机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秉镰 孙哲
向协同要红利是我国区域改革与发展的新取向。区域协同具有四个维度:地理形态上的空间协同、经济形态上的产业协同、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协同和政策工具上的治理协同,还包含三大策略:以总体目标与互惠偏好形成价值共识、以需求互补和制度约束建立秩序规则、以中央调控和区域联动推进管理实施,协同的维度和策略共同构成了矩阵式的协同框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包括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成长与结构升级,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雄安新区在协同发展中承担着新枢纽建设、首都产业转移与创新驱动发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 雄安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宇婷 易加斌 俞澜天
随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围绕关键数字技术突破以及数字化转型展开了合作。针对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依赖现象,本文基于不对称依赖视角,构建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合作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市场机制与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下双方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机理,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追随企业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双方合作起积极影响;(2)数字领先企业机会成本收益对双方合作起消极影响;(3)适度的知识距离有助于促进双方的合作;(4)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相对于市场机制更能有效规范合作双方行为,促进双方合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秉镰 边杨
自贸区作为我国经济升级的聚焦点,对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以要素流动为切入点,引入边界变量模拟地方行政管理及机制体制障碍对于要素流动的约束,分析自贸区设立促进区域协同开放的机理,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以京津冀为例的计量结果显示,京津冀存在边界效应,边界效应年均下降0.2%~0.3%,自贸区设立可使京津冀边界效应下降速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左右,有利于降低区域要素流动阻力,提高区域协同开放水平。
关键词:
自贸区 协同开放 边界效应 双重差分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欣 刘鹏程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提供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京津冀地区2017年—2019年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出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类型,由此发现三年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草地;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值从2017年的3 91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 013.99亿元,其中林地面积的变化起主要作用,而未利用地贡献最低;ESV对三地的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对ESV的影响较小,结果具有可靠性. 研究表明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生态服务有所提高,但应当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对林地、草地、水域的保护,推进集约用地,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翟炜 白雪音 石钰 夏静婧
本文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为出发点,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角度研究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首先,以区域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品流动为核心,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思路。其次,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正溢出作用,且大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但是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业区位熵在未来存在拐点,呈现倒U型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市场一体化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于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的市场一体化与区域整体呈现割裂状态。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吕晓静 刘霁晴 张恩泽
创新是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决定性力量。文章通过梳理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提出构建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浓度、高度、活跃度、治理度、响应度"五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京津冀城市群2个直辖市与11个地级市2018年相关数据,利用改进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计算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活力指数,并且识别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创新活力指数看,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创新活力相对缺乏,北京创新活力处于绝对主导位置,天津副中心特征明显,石家庄表现出第三极发展趋势;从5个子维度看,差异系数均证明城市群内部存在显著的创新活力差异,创新响应度方面差异系数最高,津冀城市创新系统学习与反哺能力与北京相比差距最大;从创新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看,创新群落结构、创新平台价值和知识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绝大部分城市创新活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具体城市有所差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