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2)
- 2023(8527)
- 2022(6730)
- 2021(6287)
- 2020(4647)
- 2019(10252)
- 2018(9774)
- 2017(17436)
- 2016(9035)
- 2015(9606)
- 2014(9490)
- 2013(9084)
- 2012(8007)
- 2011(7257)
- 2010(7279)
- 2009(6759)
- 2008(6222)
- 2007(5806)
- 2006(5141)
- 2005(4534)
- 学科
- 济(37052)
- 经济(37036)
- 管理(33389)
- 业(29158)
- 企(25066)
- 企业(25066)
- 技术(14995)
- 地方(13336)
- 中国(11586)
- 技术管理(11520)
- 农(11293)
- 环境(10934)
- 方法(10890)
- 业经(10453)
- 数学(8534)
- 数学方法(8426)
- 学(8265)
- 农业(8206)
- 地方经济(8158)
- 划(7812)
- 和(6885)
- 理论(6748)
- 财(6417)
- 制(6356)
- 发(6342)
- 银(6146)
- 银行(6139)
- 融(6135)
- 金融(6133)
- 生态(6091)
- 机构
- 学院(128251)
- 大学(124444)
- 管理(50542)
- 济(48533)
- 经济(47386)
- 理学(43733)
- 理学院(43228)
- 研究(42560)
- 管理学(42507)
- 管理学院(42258)
- 中国(31767)
- 科学(27502)
- 京(25956)
- 财(20808)
- 江(20147)
- 中心(20087)
- 所(19973)
- 范(18868)
- 师范(18687)
- 研究所(18392)
- 业大(17806)
- 农(17276)
- 院(16670)
- 财经(16607)
- 州(16483)
- 北京(16108)
- 技术(15054)
- 经(14999)
- 师范大学(14811)
- 经济学(13998)
- 基金
- 项目(93627)
- 科学(76136)
- 研究(71755)
- 基金(66476)
- 家(57999)
- 国家(57504)
- 科学基金(50299)
- 社会(46853)
- 社会科(44468)
- 社会科学(44460)
- 省(39625)
- 基金项目(35647)
- 划(32847)
- 教育(32413)
- 自然(30595)
- 自然科(29791)
- 自然科学(29787)
- 自然科学基金(29248)
- 编号(28700)
- 创(25921)
- 资助(23445)
- 创新(23080)
- 发(22539)
- 成果(22198)
- 重点(21870)
- 课题(20993)
- 国家社会(19647)
- 部(19016)
- 制(18419)
- 发展(18364)
共检索到187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敏 段进军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它的生成在于要素的雨林组合模式,在于创新媒介的流动链接作用,在于交流与空间组织形式改变,三者共同解释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合理性逻辑,解决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何以生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两条实现路径:空间重构与机制建构。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合理性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妮 赵晓冬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联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特征,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内涵与影响要素进行理论阐释,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结合可持续创新种群结构、可持续能力和可持续创新潜力3个维度,重点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建设路径。根据维度要素的不同组合构型,归纳出4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可持续运行的建设路径;相对于其它要素,创新种群新颖性与政府创新投入对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更重要。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生态研究视角,为不同地区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可持续运行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舒辉 唐飞
建设富有韧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抵御内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WSR框架和动态QCA方法,借助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市场制度是增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其它因素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不构成必要条件,但在空间维度上构成部分省市增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2)导致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有WSR联动型与SR协同型两类,其中,前者强调在数字产业集聚和市场制度驱动下实现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的联动匹配,后者则突出无产业多样化阻力情境下事理和人理条件的协同共促;(3)导致弱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可归为产业多样化阻力型和一无所有匮乏型,且与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4)数字经济背景下,缺乏数字产业集聚条件的省市可借助数字产业集聚区域的赋能能力和辐射效应,实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依附式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西明 苏雅欣 陈泰伦 陈劲 李纪珍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新一代AI浪潮席卷全球,已然成为产业革命新机遇、国际竞争新焦点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如何把握数智化新机遇,加速推动AI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成为国家竞争优势建构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AI的治理及其使能价值,鲜有学者针对实践困境,探索适用于AI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创新体系新模式。本文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扎根中国AI产业实践,论述场景驱动型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架构和特征,提出场景驱动人工智能创新飞轮构建与生态培育的逻辑和进路,为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AI创新生态,加速AI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进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政策启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新岗 黄银云 桂文龙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相似性。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团队建设,其组织特征是凸显成员优势互补性与研究覆盖面的校企“双师”结构化团队,目标特征是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双师型”教师个体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工作特征是以“双师”团队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深化“三教”改革,路径特征是以打造校企校际共同体与“双师”结构团队并举推动教学创新。在团队建设路径上,应强化党管人才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夯实学校主体责任;细化团队建设规划,规范化特色化保障团队协同创新;落实团队建设举措,系统化实践化提升团队教师能力;固化团队建设成果,综合化体系化梳理团队特色影响;深化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助推教师教学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洁 刘鹏程 许清清
本文基于概念内涵廓清和内在关联分析,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更高阶的内在驱动力。在深入剖析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特征与掣肘因素基础上,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指出创新驱动和产业联动、提升创新环境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机制。进一步从厚植创新生态的土壤、培植创新生态的群落以及储存创新生态养分三个角度,提出了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严建援 李雅婷
创新已经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发展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长三角区域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资源在区域内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和互补,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文章运用理论演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理清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地图,包括管理体制、"三维一体"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路径"五步曲"。本研究将对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青 姚景辉 杨伟
【目的/意义】"互联网+"使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催生出多样化的价值共创模式。【设计/方法】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分析归纳出"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影响,从发起主体、核心能力、价值主张、推进机制和价值实现五个维度归纳总结出三种价值共创模式,即机构引导型、社群推动型和机构-社群协同型,并以多点公司、虎扑社区和微信小程序为例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结论/发现】"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须以共同的价值目标为出发点、以人性为着眼点、以创新为支撑、以服务为主线,致力于价值共创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光东 袁明杰 谢智敏
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59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的多重并发非对称因果关系。研究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3个子系统,探究3个子系统之间如何互动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研究发现:高城市创新绩效没有必要条件,而技术创新主体缺失是产生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3种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包括环境驱动型、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型和技术主体-市场环境双驱动型;驱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生城市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不一致。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对发现城市高创新绩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明 王卫
数字革命背景下的数据要素产生了大量新场景,瞄准数字化场景并满足用户新需求的场景驱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要素和底层逻辑,但现有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整体滞后。基于企业价值的逻辑起点,以特斯拉为对象,剖析场景驱动、商业模式与创新生态系统融合实践。结果表明,场景驱动体系由政策引导力、产业变革力、创新赋能力和需求拉动力构成,在该体系驱动下实现企业外在用户端商业模式创新和内在生产端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进而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场景驱动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数字经济下中国制造企业面对新场景、新物种及新赛道如何更好地重构商业模式和创新生态系统,在场景实践中实现服务和技术迭代提供可能性实践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少杰 苏敬勤
企业开放式创新范式与创新生态系统的融合推动了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大机车主导的机车创新生态圈、瓦轴集团主导的轴承创新生态圈、三一重工主导的工程机械创新生态圈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逻辑类型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逻辑包括机会构建逻辑、杠杆构建逻辑和定位构建逻辑,其“组织目标→核心发展路径→战略行动方式”的过程机理如下:机会构建逻辑存在“识别机会实现市场抢占→快速行动→以实现目标为导向的即兴行为”的过程机理;杠杆构建逻辑存在“确定并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转型升级→构建优势资源和互补资源的组合→搜集并补充互补资源”的过程机理;定位构建逻辑存在“明确企业定位实现差异发展→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拼凑可行资源协同响应”的过程机理。三类构建逻辑的组织目标具有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核心发展路径具有重视外部资源的外向性,战略行动方式具有实现自身和外部资源同时利用的联合性。而三类构建逻辑的形成受到来自于外部和内部情境6个层面14种不同构建动因组合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范洁
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创新主体及其支持环境,借助于特定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实现能量循环及知识、信息流动。其历经形成、发育、成长、成熟四个阶段,且依此为基础分化为三种不同的演化路径,并通过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演化进行诠释。中国在培育与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不仅应关注创新生态系统的个别组成要素,而且要重视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整体性,更应抓住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演化的内在异质性和影响根源,且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还要具有优良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在充分考虑中国特定制度、文化、经济等情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范洁
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创新主体及其支持环境,借助于特定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实现能量循环及知识、信息流动。其历经形成、发育、成长、成熟四个阶段,且依此为基础分化为三种不同的演化路径,并通过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演化进行诠释。中国在培育与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不仅应关注创新生态系统的个别组成要素,而且要重视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整体性,更应抓住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演化的内在异质性和影响根源,且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还要具有优良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在充分考虑中国特定制度、文化、经济等情景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演化发展的经验,在不同的演化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系统考虑,有序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