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72)
- 2023(16370)
- 2022(14122)
- 2021(12990)
- 2020(10852)
- 2019(24355)
- 2018(23902)
- 2017(45665)
- 2016(24981)
- 2015(27519)
- 2014(26584)
- 2013(26146)
- 2012(23777)
- 2011(21514)
- 2010(21244)
- 2009(19150)
- 2008(18466)
- 2007(16100)
- 2006(13861)
- 2005(11662)
- 学科
- 济(96735)
- 经济(96643)
- 管理(71444)
- 业(68493)
- 企(57039)
- 企业(57039)
- 方法(44365)
- 数学(38519)
- 数学方法(38113)
- 中国(25465)
- 农(25411)
- 财(22830)
- 地方(22378)
- 学(22298)
- 业经(22134)
- 技术(20478)
- 贸(17582)
- 贸易(17572)
- 农业(17548)
- 易(17000)
- 环境(16098)
- 理论(15982)
- 制(15691)
- 和(14970)
- 务(14244)
- 财务(14185)
- 财务管理(14167)
- 划(13946)
- 银(13890)
- 银行(13817)
- 机构
- 大学(346358)
- 学院(344973)
- 管理(136858)
- 济(133990)
- 经济(131192)
- 理学(120362)
- 理学院(118932)
- 管理学(116778)
- 研究(116389)
- 管理学院(116162)
- 中国(83139)
- 科学(76881)
- 京(73117)
- 农(62315)
- 所(58591)
- 财(57771)
- 业大(57510)
- 研究所(54370)
- 中心(52269)
- 农业(49404)
- 江(49177)
- 财经(47607)
- 范(45860)
- 师范(45316)
- 北京(45163)
- 经(43515)
- 院(42739)
- 经济学(40237)
- 州(39747)
- 技术(37060)
- 基金
- 项目(251049)
- 科学(197534)
- 基金(182351)
- 研究(176910)
- 家(162408)
- 国家(161085)
- 科学基金(137694)
- 社会(112246)
- 社会科(106506)
- 社会科学(106480)
- 省(99538)
- 基金项目(98226)
- 自然(92061)
- 自然科(89972)
- 自然科学(89945)
- 自然科学基金(88341)
- 划(84317)
- 教育(80792)
- 资助(73119)
- 编号(70160)
- 重点(56697)
- 创(55777)
- 成果(54627)
- 发(53870)
- 部(53821)
- 创新(51505)
- 课题(48610)
- 科研(48274)
- 计划(47561)
- 国家社会(46396)
- 期刊
- 济(137950)
- 经济(137950)
- 研究(95504)
- 中国(63120)
- 学报(62886)
- 科学(55636)
- 农(54998)
- 管理(48566)
- 大学(46203)
- 学学(43804)
- 财(41316)
- 农业(38325)
- 教育(37881)
- 技术(28186)
- 融(25158)
- 金融(25158)
- 业经(23654)
- 经济研究(22862)
- 财经(22207)
- 业(20411)
- 科技(19942)
- 经(19048)
- 问题(18026)
- 图书(17738)
- 版(17040)
- 业大(16926)
- 技术经济(16661)
- 资源(16036)
- 商业(15649)
- 理论(15504)
共检索到481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屹 林周周
研究目标:探究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建立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并从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构建5个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活动均产生影响,其效果以社会经济特征更大;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估计优于静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创新:根据地理距离空间矩阵进行的空间相关性检验与R&D资本存量新估算方法使模型结果更准确;交通水平距离空间矩阵构建合理。研究价值:进行区域创新空间相关性分析时,可准确选择适当模型、估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屹 林周周
研究目标:探究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建立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并从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构建5个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活动均产生影响,其效果以社会经济特征更大;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估计优于静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创新:根据地理距离空间矩阵进行的空间相关性检验与R&D资本存量新估算方法使模型结果更准确;交通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 曾坤
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要素投入和外部创新环境两个方面,二者均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以2006—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Moran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并建立直接要素投入和区域创新外部环境因素与专利产出的实证模型,通过OLS和空间计量两种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区域创新行为具有空间集中分布的特点,并且区域创新集群的现象比较明显;创新环境外部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单纯增加人口数量并不能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创新环境诸因素中,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高校毕业人数和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晶晶 程钰 曹欣欣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创新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引领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多种区域创新能力差异测度指数,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山东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区域创新产出的基尼系数从0. 747提高到0. 813,变异系数从2. 934提升到3. 852,山东省区域创新产出总体实力提高,区域内部差异呈扩大趋势;空间演化格局呈现济南市、青岛市"双核心"分布态势,空间核密度值依旧保持济南市、青岛市两个高值区,趋势面变化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热点数量由9个增加至20个,青岛都市圈成为新的"高—高"创新产出集聚区域,冷点数量则由82个下降至63个;区域创新产出空间演化受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创新环境、产业需求及技术溢出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改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创新产出 空间演化 影响因素 山东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旭光 赵雨涵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复杂网络理论解析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并运用QAP方法分析影响空间关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发展成为高-高集聚的良性地带,西部地区则走向低-低集聚的创新洼地;同时,东部和中部地区还表现出向同一板块内集中的趋势。中国区域创新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可达的关联特征。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受地区间地理距离与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进一步还发现省份间人力资本水平差异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差异有关。其中,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影响最为严重,普通小学次之,普通高等学校不显著。研究创新:构建了中国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并从创新空间关联的整体特征,各板块在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以及板块之间关联机制和传导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此外,还将研究"关系"之间关系的方法用来探讨影响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价值:为协调区域创新平衡发展、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李泓欣 周燕
【目的/意义】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信息要素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信息要素配置的优化。【方法/过程】选取2007-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分析法分析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信息要素资源配置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结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信息资源配置主要为科研投入与信息化水平驱动型,并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区域信息化水平能明显促进本区域的科技创新信息要素资源配置水平,但缺乏溢出效应,抑制了周边区域发展;研究与开发机构资金投入与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区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首先利用Moran显著性水平图得到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格局:我国大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高创新能力聚集区,以西部三省(新疆、西藏、青海)为低创新能力聚集区。然后通过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实证表明,区域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区域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了区域创新格局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康继军 侯雪琨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俊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效果及其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进一步实证发现,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确实可以强化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抑制或冲击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成立,其中在西部地区该“虹吸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有效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基于非线性假设建立的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自身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习保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利用我国各地区1998~2006年的创新活动数据,实证分析了创新环境因素对以专利量测度的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发明专利总量和职务发明专利量分别估计前沿产出函数所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职务发明专利量估计的投入产出弹性更高;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是促进创新效率的两个显著因素;效率系数的变化,部分解释了近年来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份额增加的原因。
关键词:
创新系统 专利 随机前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嘉仪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空间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越发凸显,发展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区域中识别和明确影响创新极培育能力的因素是促进创新极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对现有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影响因素的假设。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包括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
关键词:
创新极 培育能力 区域经济 产业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景新 张月如
文章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了200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政策措施。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整体不高,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处于中低水平,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最低;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技术市场成熟度、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东中西部绿色创新效率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