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81)
2023(16910)
2022(14556)
2021(13390)
2020(11294)
2019(25310)
2018(24847)
2017(47339)
2016(26228)
2015(29253)
2014(28418)
2013(27802)
2012(25343)
2011(22911)
2010(22796)
2009(20624)
2008(19958)
2007(17437)
2006(15065)
2005(12787)
作者
(75940)
(63180)
(62903)
(59588)
(40172)
(30439)
(28286)
(24833)
(24062)
(22447)
(21637)
(21259)
(20194)
(19814)
(19564)
(19435)
(19209)
(18858)
(18135)
(18094)
(15966)
(15399)
(15383)
(14291)
(14222)
(14048)
(13951)
(13796)
(12710)
(12673)
学科
(101642)
经济(101542)
管理(75204)
(72658)
(60632)
企业(60632)
方法(48494)
数学(42295)
数学方法(41882)
中国(26874)
(26835)
(24951)
业经(22949)
(22840)
地方(22719)
技术(21153)
(18528)
贸易(18519)
农业(18426)
理论(18187)
(17907)
(16739)
环境(16027)
(15904)
财务(15839)
财务管理(15814)
(15368)
企业财务(15046)
(14666)
银行(14585)
机构
大学(363419)
学院(363073)
管理(142746)
(140398)
经济(137441)
理学(125259)
理学院(123814)
管理学(121613)
管理学院(120969)
研究(120961)
中国(86899)
科学(78846)
(76567)
(65398)
(62051)
(61056)
业大(59762)
研究所(56417)
中心(54407)
(52537)
农业(51821)
财经(50826)
(48165)
师范(47565)
北京(47551)
(46474)
(44231)
(42371)
经济学(42258)
技术(40643)
基金
项目(260225)
科学(204141)
基金(187686)
研究(185464)
(166333)
国家(164934)
科学基金(140990)
社会(116452)
社会科(110429)
社会科学(110403)
(103942)
基金项目(100416)
自然(93791)
自然科(91648)
自然科学(91622)
自然科学基金(90017)
(87712)
教育(86581)
资助(76460)
编号(74306)
重点(59042)
成果(58644)
(57565)
(56445)
(55620)
创新(53153)
课题(52182)
科研(50085)
计划(48667)
大学(48098)
期刊
(144631)
经济(144631)
研究(100837)
中国(69707)
学报(65361)
(57512)
科学(57083)
管理(51265)
大学(48408)
学学(45790)
教育(45553)
(45195)
农业(39910)
技术(31502)
(27923)
金融(27923)
业经(24609)
财经(24412)
经济研究(24029)
(21389)
(20842)
科技(20177)
问题(18713)
图书(17809)
(17729)
技术经济(17528)
业大(17391)
商业(16333)
理论(16277)
资源(15774)
共检索到512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越发凸显,发展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区域中识别和明确影响创新极培育能力的因素是促进创新极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对现有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影响因素的假设。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包括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培育和壮大创新极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多创新极共生的复杂演化系统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识别并培育区域创新极。基于此,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进一步梳理现有的文献,将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概括为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进而围绕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要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东部11个省份的创新极培育能力强弱程度进行排名以及分类。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区域间培育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政策建议,并对区域创新极培育的研究以及培育能力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修国义  韩佳璇  陈晓华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获得经济新增长点的新武器,探求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寻求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区域视角,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利用20002015年间全国30个行政区划(西藏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区域创新驱动能力,并探讨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整体上省际间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趋同,高等教育水平、外资开放度、规模经济、贸易交流度和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区域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关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修国义  韩佳璇  陈晓华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获得经济新增长点的新武器,探求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寻求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区域视角,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利用2000~2015年间全国30个行政区划(西藏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区域创新驱动能力,并探讨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整体上省际间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趋同,高等教育水平、外资开放度、规模经济、贸易交流度和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区域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高。由此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度挖掘对外开放潜力,支持创新型经济基础建设以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丽辉  陈晶瑛  
提高创新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清晰地了解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本文运用知识生产函数对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区域创新规模与R&D经费支出力度、创新人员投入强度、人均GDP、技术合同成交额都显著正相关;广东区域创新效率与人均GDP和R&D经费支出力度显著正相关,但与创新人员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负相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璇瑄  
本文将三阶段DEA模型应用于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测评,通过剔除环境因素对各个区域创新效率值的影响,得出各区域真实的技术创新效率值。研究发现,经典的DEA模型不能真实反映技术创新效率水平。通过SFA回归分析,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是显著的。三阶段DEA模型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能更好的反映区域创新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绪庶  张笑  
价格因素影响创新人才、要素和资源流动与配置,对区域创新生态构建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价格因素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机制出发,分析了劳动力、土地和房产、能源资源和金融资产等价格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价格因素主要是通过价格水平、价格变化方向与趋势、价格变化幅度影响企业行为选择和个体就业选择,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不同类型价格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均同时存在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别,需要结合价格因素和区域因素具体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宗和  彭昌奇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理论界尚未系统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阐明技术创新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经过改进的格瑞里茨和杰菲的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2005—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三大技术创新主体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并把市场化因素首次设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考察其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技术创新二次产出存在多样化差异,R&D在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和内部的配置,以及创新主体内外制度性因素对技术创新的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优化R&D配置和进行技术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卢毅  伍慧  杨华峰  
基于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重点考虑技术外溢与模仿创新对促进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作用,构建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评价湘西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结果发现:湘西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的各影响因素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明显;鉴此,应实施差别化的区域、产业、知识产权政策等,破除创新短板、汇聚创新要素,推动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明广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相比科技创新投入的增速,科技产出却增长较慢。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评价方法和评价因素指标,目前,评价方法的研究已日臻完善,但对评价因素指标还未达成共识。鉴于此,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汇总分析,并结合实证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2)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路径分析模型,从而揭示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程度与方向;(3)给出几点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水平的策略性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子彪  
实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目标必须要识别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创新极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有一定发展规模,具有创新持续性、区域带动效应的产业创新子系统,认为创新极具有规模性、创新持续性和区域带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了创新极的识别判据和创新极识别方法三维模型。最后,以2010年和2012年天津市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下的37个大类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有效解释了天津市创新极实际情况。研究为省市级区域在实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筛选区域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守华  吴贵生  吕新雷  
基于Furman等(2002)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本文运用1998-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受R&D活动规模等创新基础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创新效率依赖于区域特定的因素,包括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的质量、对区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结果还发现: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明显且呈扩大化趋势,这是区域间投入规模与创新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盛垒  张子彧  
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南北经济分化的新特征,探明南北分化加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已变得十分迫切.该文在梳理南北经济分化态势和区域创新差异格局的基础上,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大逻辑,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南北经济发展分化的成因.研究表明:1) 2013年以来随着北方经济增长快速回落,我国南北经济分化走势愈益突出;2)北方与南方在创新能力上的落差同样较大,且区域创新鸿沟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3)造成南北经济分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地区创新能力差异,资本积累速度的快慢对南北分化的产生有较大贡献,制度因素也可以部分解释南北经济增长分化,但劳动力因素并不构成南北经济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北方人力资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南北经济分化的加剧.上述结论可以为促进我国南北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吕国范  吴超  李小巍  
21世纪以来,新一轮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要素成为间接决定新一轮外商直接投资决策的主要力量。本文使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地区的面板数据,就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规模和吸引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影响要素整体与外商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全国"投资吸引效率"呈现地域化差异,按照东部、中部、东北地区、西部顺序依次降低,"投资吸引效率"的大小不与地区经济水平、创新基础等影响创新能力要素绝对相关。同时提出建立创新能力评估体系,适当调整引资战略;加大西部地区引入外资政策支持,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加大地区科研教育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首先利用Moran显著性水平图得到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格局:我国大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高创新能力聚集区,以西部三省(新疆、西藏、青海)为低创新能力聚集区。然后通过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实证表明,区域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区域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了区域创新格局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