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4)
2023(7538)
2022(6411)
2021(5846)
2020(4626)
2019(10209)
2018(9836)
2017(19357)
2016(9844)
2015(10617)
2014(10213)
2013(9678)
2012(8602)
2011(7653)
2010(7468)
2009(7035)
2008(6390)
2007(5337)
2006(4610)
2005(3929)
作者
(24473)
(20842)
(20512)
(19431)
(12928)
(9817)
(9383)
(8027)
(7677)
(6966)
(6949)
(6803)
(6438)
(6414)
(6208)
(6207)
(6158)
(6078)
(6012)
(5755)
(4968)
(4886)
(4829)
(4654)
(4578)
(4491)
(4405)
(4345)
(4079)
(4075)
学科
(44900)
经济(44871)
管理(25133)
(22207)
(19156)
贸易(19149)
(18579)
方法(18016)
(16961)
企业(16961)
数学(15498)
数学方法(15393)
地方(14218)
(11410)
中国(11007)
(9182)
地方经济(9035)
业经(8970)
农业(7757)
关系(7431)
(7430)
环境(7146)
(6895)
(6143)
金融(6142)
(6051)
出口(6048)
出口贸易(6048)
理论(6009)
(5824)
机构
学院(132514)
大学(128007)
(61956)
经济(61025)
管理(48893)
研究(43112)
理学(42826)
理学院(42371)
管理学(41717)
管理学院(41485)
中国(31629)
(25905)
(24647)
科学(24216)
财经(21220)
经济学(20598)
(20037)
中心(19746)
(19312)
经济学院(18946)
(18484)
研究所(18184)
(17237)
师范(17120)
(16649)
(16430)
业大(16173)
财经大学(15762)
(15162)
(15118)
基金
项目(92615)
科学(74375)
研究(71057)
基金(67943)
(58391)
国家(57989)
科学基金(50183)
社会(47791)
社会科(45548)
社会科学(45544)
(36514)
基金项目(35640)
教育(32068)
(30076)
自然(29912)
自然科(29232)
自然科学(29228)
编号(29120)
自然科学基金(28669)
资助(26450)
成果(22243)
(22195)
重点(21427)
国家社会(20573)
(20541)
(20113)
课题(19573)
创新(18814)
发展(18612)
人文(18507)
期刊
(65192)
经济(65192)
研究(38112)
中国(19980)
(18935)
管理(17186)
学报(16176)
科学(15768)
(15310)
(13223)
经济研究(12914)
大学(12650)
业经(12303)
学学(12157)
教育(11864)
国际(11171)
农业(11039)
技术(10396)
(10053)
金融(10053)
问题(9876)
财经(9825)
(8686)
商业(8183)
世界(6617)
(6482)
贸易(6482)
技术经济(6006)
统计(5784)
资源(5740)
共检索到187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玮瑛  黎峰  
该文通过构建增加值贸易分解模型,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等层面对中印双边贸易收益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传统统计口径下的中印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在中印双边贸易中,中国对印度出口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约为七成五,而印度对华出口的贸易收益率约为六成。中国对印度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制造部门,而印度对华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部门。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莉莉  张亚楠  
基于增加值的视角,利用WTO-OECD发布的TiVA数据库,测算东亚13个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分工地位、出口竞争力及最终需求贡献率。结果显示:第一,东亚各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其服务贸易规模和国际分工地位无显著正向关系;第二,相较于世界市场,东亚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在区域内有着更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在增加值的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第三,东亚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依赖关系日趋平衡,服务业出口对欧美市场的依赖降低,世界其他市场的服务需求对东亚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第四,东亚区域内服务贸易联系愈发紧密,分工逐步深化,多数经济体对区域内上游供给者的依赖度提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雅兴  马丹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各个区域各个部门的增加值构成特征、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出口产品竞争力情况,分析不同类型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区域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本文构建异质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我国省级区域增加值分解测算框架,从单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同分工视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区域各部门仍以区域内贸易为主;对于价值链贸易,东部地区和制造业部门更集中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西部地区和初级产品部门更集中于国内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分工视角来看,单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延伸难以持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协同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分工是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可行路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测算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从价值链分工视角对区域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本文为分析我国区域层面贸易增加值提供了方法框架,论证了在国内外双重价值链中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可行路径;为依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产品竞争力提升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袁凯华  彭水军  余远  
本文在Novy(2013)的基础之上,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进行了我国区际贸易成本变动的测算与分解。结果显示:首先,不同于传统贸易流量的测度,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测度表明,1997-2007年的区际贸易成本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其次,尽管当前的区际贸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下降主要体现为以内陆地区和初级产品带动的低端化整合。最后,进一步利用双边分解,本文发现低端化整合的迹象可能在于邻区偏少、产业同构度过高与政策缺失下,东部沿海地区更多利用国外需求进行替代所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依赖程度提升,区际分工整合将会面临"初级产品分工整合加快→服务行业过度出口→遭受出口俘获→初级产品分工整合进一步加快"的恶性循环。因此,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扭转市场分割激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区际整合质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晓攀  黄卫平  
通过将出口总额进行本国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的分解,可以构建衡量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与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更加深入的考查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重新考查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探讨了"增加值贸易"概念的提出对国际分工研究的影响。利用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数据库,借鉴Koopman的研究思路,文章测算和分析了1995-2011年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是将价值链参与度进行前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晓攀  黄卫平  
通过将出口总额进行本国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的分解,可以构建衡量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与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更加深入的考查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重新考查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探讨了"增加值贸易"概念的提出对国际分工研究的影响。利用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数据库,借鉴Koopman的研究思路,文章测算和分析了1995-2011年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是将价值链参与度进行前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晓攀  黄卫平  
通过将出口总额进行本国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的分解,可以构建衡量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与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更加深入的考查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重新考查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探讨了"增加值贸易"概念的提出对国际分工研究的影响。利用OECD-WTO联合发布的Ti VA数据库,借鉴Koopman的研究思路,文章测算和分析了1995-2011年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是将价值链参与度进行前向和后向的分解后发现,中国依旧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也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依旧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丹青  于津平  
文章通过构建以出口产品最终吸收为标准的双边国家、部门及一国对外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框架,弥补了现有研究依赖产出或出口内生变量核算增加值的不足。在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美双边贸易增加值构成及利益分配进行重新测度后发现:中国对美出口创造了全球生产模式下的"多赢"格局,但贸易利益分配越发不利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不断下降揭示出中国以传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获利能力正逐渐减弱;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已成为中美双方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领域;培育和提升服务业价值增值能力是未来中国获得更大贸易利益的关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惠娟  蔡伟宏  
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比美国低,但是分工地位攀升速度高于美国;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美国相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经济效应小于美国,中高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希兰  周民良  
」论文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并在“需求—供给”视角下考察了引致农业增加值实现的不同渠道以及地区和部门特征。研究结论有:(1)研究期间各省份农业上游度与农业生产端增加值、下游度与农业消费端增加值皆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为满足其他地区的最终产品需求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决定农业上游度的重要因素,农业中间品投入复杂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业下游度。(2)各省农业增加值收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纯粹地区内循环,部分省份纯粹地区内循环占比超过90%,地区外复杂循环模式占比高于地区外简单循环,外循环在四种循环模式中占比较小,大部分省份外循环占比低于20%。(3)在地区外循环模式下,需求引致生产地区由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区,向邻近地区或农业大省转变。需求部门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等部门,且有向建筑业等非农部门转变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金生  董天琪  
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出发,通过构建2012年和2015年中国区域-世界投入产出嵌套表,结合增加值贸易的就业投入系数,测算并比较分析了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和就业反馈效应。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区域增加值带动的就业效应主要源于国内贸易,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国内贸易带动就业的依赖程度在进一步上升;中国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效应多表现为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就业反馈,其中直接带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开始减弱,间接带动的溢出及反馈效应成为区域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整合优化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作为就业“稳定器”,稳步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促就业的“助力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