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97)
- 2023(18654)
- 2022(16060)
- 2021(14754)
- 2020(12304)
- 2019(27854)
- 2018(27418)
- 2017(52618)
- 2016(28401)
- 2015(31846)
- 2014(31674)
- 2013(31253)
- 2012(28706)
- 2011(26228)
- 2010(26310)
- 2009(24890)
- 2008(23919)
- 2007(21290)
- 2006(19055)
- 2005(17202)
- 学科
- 济(128977)
- 经济(128820)
- 管理(84598)
- 业(75972)
- 企(62949)
- 企业(62949)
- 方法(50078)
- 数学(43095)
- 数学方法(42651)
- 中国(33952)
- 农(30625)
- 财(30069)
- 地方(28928)
- 学(27547)
- 业经(27061)
- 制(25266)
- 农业(20556)
- 贸(19943)
- 贸易(19926)
- 环境(19481)
- 融(19338)
- 金融(19334)
- 理论(19291)
- 易(19205)
- 银(18950)
- 银行(18891)
- 和(18461)
- 行(18081)
- 务(18074)
- 体(18039)
- 机构
- 大学(413232)
- 学院(410509)
- 济(171264)
- 经济(167531)
- 管理(157286)
- 研究(145190)
- 理学(135133)
- 理学院(133555)
- 管理学(131253)
- 管理学院(130512)
- 中国(108288)
- 京(88542)
- 科学(88466)
- 财(79547)
- 所(73427)
- 研究所(66472)
- 农(65514)
- 中心(64323)
- 财经(62975)
- 江(61039)
- 业大(59664)
- 经(57126)
- 北京(55942)
- 范(54049)
- 师范(53478)
- 经济学(53012)
- 院(52914)
- 农业(51339)
- 州(49039)
- 经济学院(47311)
- 基金
- 项目(276584)
- 科学(217792)
- 基金(201408)
- 研究(200963)
- 家(176264)
- 国家(174879)
- 科学基金(149699)
- 社会(128389)
- 社会科(121640)
- 社会科学(121607)
- 省(106930)
- 基金项目(106208)
- 自然(96920)
- 自然科(94638)
- 自然科学(94613)
- 自然科学基金(92898)
- 教育(91503)
- 划(90587)
- 资助(82657)
- 编号(80757)
- 成果(65855)
- 重点(62500)
- 部(60829)
- 发(59808)
- 创(57146)
- 课题(56254)
- 创新(53479)
- 国家社会(53239)
- 科研(52380)
- 教育部(52260)
- 期刊
- 济(197233)
- 经济(197233)
- 研究(127526)
- 中国(80677)
- 学报(65550)
- 科学(60649)
- 财(60580)
- 管理(60252)
- 农(59739)
- 大学(49618)
- 学学(46950)
- 教育(42954)
- 农业(40606)
- 融(38236)
- 金融(38236)
- 技术(34569)
- 经济研究(32107)
- 财经(32068)
- 业经(30162)
- 经(27614)
- 问题(26015)
- 业(20381)
- 技术经济(20319)
- 理论(19748)
- 图书(18954)
- 现代(18837)
- 科技(18813)
- 贸(18700)
- 版(18573)
- 商业(17931)
共检索到618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翔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以江苏省为研究背景,着重从区域分工与市场获得角度探究城市集聚经济发生的动力机制。利用2002-2010年江苏13个地级市市辖区数据计算了各市的集聚经济指数、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指数和市场获得指数,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相关指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多样化分工能有效促进江苏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市场获得水平的差异是江苏不同城市间集聚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区域分工 市场获得 城市集聚经济 江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齐讴歌 赵勇 王满仓
本文在区分集聚机制与集聚效应、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成本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的基础上,使用统一的分析框架解释了城市集聚经济的发生机制,特别是将知识创造、知识溢出和知识积累结合起来,分析了知识分工与技术外部性促进城市集聚经济的发生机制。知识分工通过协作机制、结构匹配机制和循环累积机制促进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交流外部性条件下技术外部性的创新集聚效应和动态累积效应实现了知识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低成本使用,二者共同促进了城市收益递增。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永亮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贡献力在样本期具有下降趋势,而外围城市则反之。与其呼应的则是当前刘易斯拐点期和国际经济衰弱(波动)期外需市场获得空间增长乏力,这意味着工业生产性资源在空间上集聚配置的"地理界线"必然会由沿海边界线向内陆圈后移,"主外需,轻内需"局面向"内外需并重"转变将成为趋势。未来外向型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集聚力相对下降,而内陆外围地区可吸收其扩散力;随着国内市场获得重要...
关键词:
市场获得 边界效应 中心—外围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春合 吴福象
城市集聚经济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基于市民化和市场化双重视角,考察制度环境对城市集聚经济强度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法和门限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研究发现,本地居民密度对工资的城市固定效应所产生的提升作用远大于外来移民,主要源于户籍制度引起的社会分割;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其提升作用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如果全面深化改革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城市集聚经济将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永亮
本文经验考察了中国2001—2009年中国市场获得(MA)的区域分布,发现东部区域具有外部导向型的MA结构,而内陆省份更倾向于本土导向的需求空间。实证发现国际市场获得(FMA)的贡献程度高于国内DMA,且内陆省份FMA的重要性则低于东部;FMA对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在下降;获取要素市场潜力比获得最终品市场潜力更能刺激经济增长,但前者的贡献弹性再下降;政策意义在于,中国应由早期的外需导向为主,逐渐转型为"内外需并重"甚至"内需主导型"的自主发展模式;利用要素集约化模式替代粗放模式,挖掘要素市场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市场获得 增长贡献 对外导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丰林 方创琳 赵雅萍
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获得了广泛发展。近年来,中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继出现,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指导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比较缺乏。基于此,选择城市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综述其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分析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探寻其一般研究思路,以期为城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城市产业经济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了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进展,并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一般思路。该研究思路强调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及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作用;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产业集聚系统划分为内核系统和调控系统;强调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选择要以其动力机制的分析为基础,以保证所选发展模式的科学合理。
关键词:
城市产业集聚 动力机制 模式 研究综述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猛
利用2005—2011年间中国204个城市数据,通过构造联立方程模型考察城市集聚与出口的共生机制,结果发现:城市集聚产生的外部性有利于出口,而出口扩张会推动城市的进一步集聚;城市集聚和出口的共生机制在东部城市最强,中、西部地区城市集聚的出口效应显著为正,但出口的城市集聚效应不显著;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需不振使出口的城市集聚效应有所减弱;城市集聚和出口的共生机制在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为强烈。这些都表明城市集聚和出口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相互促进的共生机制。
关键词:
城市集聚 出口 内生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华茂 彭剑
推动区域经济系统从传统经济方式转移到循环经济方式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在的驱动力和外部的约束力,文章分析了区域五大区域内在的驱动力和五大外部的约束力,并针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阻力,提出快速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循环经济 动力机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楚仁 于欢 赵瑞丽
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是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本文考察了劳动力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集聚经济不仅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在不同所有权和贸易方式下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用工具变量法和GMM解决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田秋丽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资源环境与要素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要素集聚可以对当期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但规模效应是环境污染逐年上升的根本原因。逐渐恶化的资源环境又会制约要素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
要素集聚 区域经济 因素分解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翟静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的6大城市群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城市就业结构对城市集聚经济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结构变动能带来一定的城市集聚效应,而且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更为强烈,但基础行业就业结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却不明显。另外,城市规模与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城市行业的资产规模对城市的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技术水平对城市集聚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城市 集聚 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利用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县级行政区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效应,即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本地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滚雪球"效应;邻近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教育、市场化、金融发展、基础设施水平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可充分利用经济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的红利,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可为区域创新协同提供合作通道,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需有全局思维。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区域创新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昌平
基于2003-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分层线性模型估计了出口对企业获得的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并进一步把集聚经济细分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用来估计出口对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企业个体特性后,不出口企业获得的集聚经济效应显著强于出口企业,不出口企业获得的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效应都显著强于出口企业,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均是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存在;相比地方化经济效应,不出口企业获得的城市化经济效应比出口企业更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稷 张沛
本文在行为经济学视角下探讨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寻求相关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支撑,意在研究公众的非理性思维,进一步了解人们参与的真实需求和动力,从而加强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笔者基于互联网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提出构建互联网+参与社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以行为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持,保证公众更好的参与城市规划的工作过程中,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落实。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隋博文
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已逐步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主动策划、组织和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前方调度总站、产业集聚高地和综合服务平台。港口以经济、生产、贸易、交通、法律(或政策)、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