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95)
- 2023(11923)
- 2022(9737)
- 2021(8698)
- 2020(7043)
- 2019(15596)
- 2018(14946)
- 2017(28759)
- 2016(14907)
- 2015(16562)
- 2014(16563)
- 2013(16424)
- 2012(15152)
- 2011(13790)
- 2010(13785)
- 2009(12890)
- 2008(12465)
- 2007(11188)
- 2006(9950)
- 2005(8714)
- 学科
- 济(84285)
- 经济(84224)
- 管理(45996)
- 业(40662)
- 企(33212)
- 企业(33212)
- 方法(27883)
- 数学(24063)
- 数学方法(23889)
- 地方(22614)
- 中国(20122)
- 农(17745)
- 业经(16723)
- 学(16162)
- 财(16075)
- 地方经济(14595)
- 农业(12147)
- 环境(11929)
- 制(11889)
- 融(11395)
- 金融(11394)
- 和(10916)
- 银(10578)
- 银行(10558)
- 贸(10527)
- 贸易(10521)
- 行(10166)
- 易(10096)
- 理论(10072)
- 发(9607)
- 机构
- 学院(217944)
- 大学(216057)
- 济(99949)
- 经济(98088)
- 管理(80723)
- 研究(78527)
- 理学(69269)
- 理学院(68451)
- 管理学(67389)
- 管理学院(66972)
- 中国(58779)
- 科学(46181)
- 京(44825)
- 财(44470)
- 所(39028)
- 研究所(35280)
- 中心(35202)
- 财经(35155)
- 农(32861)
- 江(32811)
- 经济学(32557)
- 经(31948)
- 业大(29080)
- 经济学院(28973)
- 范(28803)
- 院(28616)
- 师范(28558)
- 北京(27880)
- 州(26339)
- 财经大学(26117)
- 基金
- 项目(145655)
- 科学(116144)
- 研究(107299)
- 基金(106819)
- 家(93393)
- 国家(92641)
- 科学基金(79746)
- 社会(71890)
- 社会科(68214)
- 社会科学(68200)
- 省(56890)
- 基金项目(55619)
- 自然(49495)
- 教育(48388)
- 自然科(48339)
- 自然科学(48328)
- 自然科学基金(47496)
- 划(47489)
- 资助(42667)
- 编号(41624)
- 成果(33591)
- 重点(33468)
- 发(33333)
- 部(32263)
- 国家社会(30868)
- 创(30324)
- 课题(29575)
- 创新(28460)
- 性(27974)
- 教育部(27933)
共检索到334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吴楚豪 周颖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国内价值链,文章设计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角色的指标,并使用高阶空间滞后模型探析了各省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经济增长极建设,设计了“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中心省份的指标。研究发现:2007—2015年南方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来源,中、西部地区在NVC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稳步提升,北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在NVC中的经济构成比重有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省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省际间的经贸互动显著加强了其区域化特征。最后基于“双循环”依存度指标对区域经贸中心省份的选择进行定量分析,为经济增长极建设的有序推进补充一定事实依据。该研究具有两方面政策含义:一是中国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分工对国内分工体系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充分释放区域(间)分工对内需体系构建的重要促进作用。二是中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应当依托区域经济增长极等新型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展开精准帮扶或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寇翔
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向新型价值链贸易转变,探讨价值链贸易在世界经济周期联动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学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从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两个维度考察中国各区域各行业价值链嵌入与区域互动、经济周期联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总值核算意义下的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不显著;价值链贸易强度显著降低各区域各行业的经济周期联动性,价值链贸易的替代效应在中国各区域之间表现显著;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正效应呈现从"非‘经济极-经济腹地’→‘经济极-经济腹地’"递进增强的特征,并且无论采用何种固定效应、加权方式计算指标,这一特征均稳健成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了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不同于存在重复统计问题的现行总值核算方法,本文基于区域流出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框架,重新构建了增加值核算下的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实证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分别对经济周期联动性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验证了Frankel-Rose效应的存在和国内区域分工的替代性特征;从"地理偏好"角度,本文发现增加值供求的地域特征会强化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进一步,"第三方效应"分析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很大程度经由国内其他区域传导经济波动,而价值链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则基本不受第三方效应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唐宜红 张鹏杨 梅冬州
本文利用行业层面双边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数据,从增加值贸易视角研究了全球价值链(GVC)嵌入对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结果表明:GVC嵌入是促进经济周期联动的重要因素。从行业层面上看,同行业和跨行业的GVC嵌入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同行业嵌入对国内增加值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的促进作用较大;从区域层面上看,欧盟、北美的区域内价值链以及欧盟、北美和亚太相互之间的区域间价值链嵌入程度较高,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较大;从国别层面来看,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南北国家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影响最大。此外,对中国经验的考察也发现了GVC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总体上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GVC嵌入 增加值贸易 国际经济周期联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隋建利 闫超 曲国俊
汽车产业因其特有的产业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运用传统而经典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1992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期间内,我国汽车产量增长率季度数据和实际GDP增长率季度数据,以期系统全面地测度我国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问题,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能够为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以及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富有价值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希丽 刘璐 刘宪鑫
文章利用2001—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传递渠道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位置距离越远,经济周期联动程度越高。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仍然稳健,并且不受度量方法和样本选择的影响。就传递渠道而言,各经济体主要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渠道传递外部冲击。基于空间相关性视角,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增强中国与贸易伙伴经济周期联动的同时,降低了中国与该贸易伙伴相邻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联动程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娄莹 李宏彬
本文首次采用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大样本数据库(WIOD),对价值链贸易对国家间经济周期的联动性影响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并对中国的现实经验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1)价值链贸易显著影响着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并且对双边贸易对双边产出联动性的影响具有"放大"效应;(2)从全球范围看,经济距离、产业内贸易是影响价值链贸易作用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经济距离越长,价值链贸易的影响就越弱,而产业内贸易则对价值链贸易的影响也具有"放大"作用;(3)中国的现实表现与国际规律基本一致,价值链贸易不仅独立地影响着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而且对双边贸易对双边产出联动性的影响也具有"放大"作用,但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跟强 宗志刚
文章利用WIOD数据库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周期联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服务贸易开放对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提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促进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异质性考察发现,这一影响在金融危机前在信息类、分销类和运输邮政类服务投入以及劳动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在影响机制上,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服务贸易开放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会通过"双边价值链相互嵌入"和"第三方效应"两个渠道影响经济周期联动性;进一步从"双循环"视角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投入在国内大循环下的"本土化"导向和在国际大循环下的"区域化"导向会显著降低经济周期联动性。文章可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减弱外部风险传导冲击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敬峰 王彬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调整,国内价值链成长对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国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相结合,构建嵌入式世界投入产出表,以此为工具定义并测算了省内价值链、国内区域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研究发现,省内价值链在整个价值链构成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东部地区相对更多地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更多地通过融入国内区域价值链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因此,东部地区应将在研发和技术方面优势形成的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优化地区间资源配置,加快国内价值链成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马丹 何雅兴
本文构造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指数,从区域和个体角度分析了经济危机传递路径,探讨近年来经济周期联动性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联动性经历了"倒U型"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并不是风险的传递载体,风险的传递链条集中在低联动性区域以及低联动性经济体。中国无论是在全样本还是危机中,均处于传染链条之外,相对独立。危机后,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是降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的主要原因。此外,贫富差距的扩大、贸易增长率放缓也对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果表明:积极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增强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避免危机在局部扩大和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维持稳定有序的世界经济环境、形成非关税的贸易争端解决协商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迎 史亚茹 于津平
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对于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市、自治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国内价值链分工参与度及前向、后向参与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促进前向和后向分工协调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技术促进、规模经济和消费升级效应对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地区、上游分工环节以及制造业行业价值链分工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改善区域发展失调、价值链分工上游垄断下游过度竞争以及制造业技术水平不足等情况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程惠芳 文武 胡晨光
本文使用1998—2010年26个发达国家与16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经济周期各阶段与长期经济增长对研发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并选取同时期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考察。实证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研发强度呈增长型周期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研发强度呈逆周期特征;长期经济增长对发达国家研发强度有负向影响,而对发展中国家研发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研发投入水平不同的国家,研发强度周期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我国研发强度逆周期变化,然而经济扩张对我国研发强度的负向影响力度更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持续的经济波动对研发强度具有更大负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晓宇 曾德超
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有传统区域划分、指标划分和地理划分三种方法。在指标划分研究领域,对三维指标创建的研究比较不足。本文从增长极理论出发,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需求面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产出需求弹性进行估计,并分别构建一维和三维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进行划分。研究表明:以四大直辖市为代表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和沿海沿江地区绝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分别被划分到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为相对极性的区域。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在"三驾马车"中具有相对极性的省份极性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增长极 区域经济 “三驾马车” 指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淑琴 邵宇佳 王彬苏
本文基于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双边全要素生产率(TFP)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价值链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经验事实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贸易确实会通过TFP来影响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价值链贸易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影响双边TFP联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调节双边贸易对双边TFP联动性的影响,最终传导至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进一步研究表明,价值链贸易在行业内贸易中的作用更大。由中国的经验事实得出,中国的行业间贸易主导了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联动性,而行业内贸易则主导了同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淑琴 邵宇佳 王彬苏
本文基于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双边全要素生产率(TFP)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价值链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经验事实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贸易确实会通过TFP来影响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价值链贸易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影响双边TFP联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调节双边贸易对双边TFP联动性的影响,最终传导至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进一步研究表明,价值链贸易在行业内贸易中的作用更大。由中国的经验事实得出,中国的行业间贸易主导了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联动性,而行业内贸易则主导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联动性。这为中国制定经济共荣、贸易互补的协调性经济政策提供了若干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