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3)
- 2023(16956)
- 2022(14479)
- 2021(13313)
- 2020(11294)
- 2019(25477)
- 2018(25326)
- 2017(48884)
- 2016(26724)
- 2015(29916)
- 2014(29732)
- 2013(29704)
- 2012(27301)
- 2011(24460)
- 2010(24459)
- 2009(22707)
- 2008(22311)
- 2007(19936)
- 2006(17794)
- 2005(15640)
- 学科
- 济(113392)
- 经济(113264)
- 业(100756)
- 管理(83807)
- 企(81911)
- 企业(81911)
- 农(49663)
- 方法(48580)
- 数学(39155)
- 数学方法(38762)
- 业经(34493)
- 农业(33185)
- 财(30627)
- 中国(27437)
- 地方(26247)
- 务(21624)
- 财务(21562)
- 财务管理(21540)
- 制(21254)
- 学(21029)
- 技术(20872)
- 企业财务(20354)
- 和(19554)
- 理论(19331)
- 贸(19120)
- 贸易(19111)
- 易(18512)
- 划(17626)
- 策(17337)
- 环境(17112)
- 机构
- 学院(384447)
- 大学(378080)
- 管理(155747)
- 济(153575)
- 经济(150269)
- 理学(134879)
- 理学院(133420)
- 管理学(131351)
- 管理学院(130667)
- 研究(125519)
- 中国(95636)
- 京(80272)
- 科学(79649)
- 农(78742)
- 财(67138)
- 所(63648)
- 业大(63489)
- 农业(60829)
- 江(58847)
- 中心(58379)
- 研究所(58014)
- 财经(53998)
- 范(49770)
- 北京(49645)
- 师范(49346)
- 经(49081)
- 州(47156)
- 院(44891)
- 经济学(44204)
- 经济管理(42722)
- 基金
- 项目(263512)
- 科学(207668)
- 研究(193836)
- 基金(189905)
- 家(165405)
- 国家(163857)
- 科学基金(141303)
- 社会(122372)
- 社会科(115588)
- 社会科学(115555)
- 省(106464)
- 基金项目(102124)
- 自然(91774)
- 自然科(89609)
- 自然科学(89586)
- 自然科学基金(87993)
- 划(87232)
- 教育(86959)
- 编号(80716)
- 资助(76277)
- 成果(63442)
- 重点(58441)
- 发(57999)
- 部(57234)
- 创(56348)
- 课题(54239)
- 创新(52073)
- 业(50073)
- 科研(49821)
- 国家社会(49658)
- 期刊
- 济(176904)
- 经济(176904)
- 研究(107989)
- 农(77626)
- 中国(72898)
- 学报(61135)
- 科学(57328)
- 管理(56698)
- 农业(53047)
- 财(51591)
- 大学(46323)
- 学学(43890)
- 教育(38825)
- 业经(35200)
- 技术(34240)
- 融(32630)
- 金融(32630)
- 业(27716)
- 财经(25411)
- 经济研究(24904)
- 问题(24008)
- 经(21774)
- 技术经济(20482)
- 版(19546)
- 科技(19187)
- 资源(18816)
- 图书(18614)
- 现代(18580)
- 理论(17494)
- 商业(17296)
共检索到562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法稳
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否匹配对于区域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寻求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对区域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三者之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地市间)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以及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分别为:GWC=0.6097、GWL=0.5516、GCL=0.3043。同时,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海霞,封志明,游松财
在气象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GIS支持下,采用机制法对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进行了光、温、水、土逐级订正,得到了甘肃省的光合、光温、降水、水资源及土地的生产潜力,其结果很好的反映了甘肃省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分布的空间格局,各级订正的有效系数进一步揭示了各种资源因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小娟 陈耀 高瑞宏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旻 尹少华 卢丽帆
兰州属于严重缺水的西北城市,年均降雨量偏少,地表水资源贫乏,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文章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方程形式对兰州市农业、工业、生态和城乡生活用水需求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在不同的水资源供给方案下得到未来时期内兰州市及各区县的时空匹配缺水量。结果显示:未来兰州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可预测的缺水量最小值为4.605亿m~3/a,缺水量最大值为15.448亿m~3/a。在未来需水量预测中,农业和生态用水需求呈现为不断上升趋势,工业用水需求呈现为"U"型趋势,城乡生活用水需求呈现为倒"U"型趋势。并且,各区县的水资源空间匹配失衡状况较为严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彧崧 戴永安
本文选取2007年甘肃省14个地市的农业投入与产出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各地市农业生产经营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的差异,得出甘肃省农业总体效率不高的结论,并根据农业技术效率限制因素的不同进一步将各地区分为4类。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德君
针对甘肃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农业持续性发展受到影响等问题,提出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应稳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以有力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还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以实现合理的人口流动等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王雪友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劳动节约型,这并不符合诱致性创新理论下中国应有的技术进步方向。分区域看,相对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特征;相比于主销区和平衡区,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则部分支持了主产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志仪 颜咏华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近两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等三个维度对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在各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融合水平较前一年有所提高,心理认同程度仍较好,但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明显不足;个人特征、户籍、教育程度、是否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因素均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融合 社会参与 心理认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睿涛 李薇 燕振刚
以甘肃省5个典型生态区域(民族、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采用R/S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灰色理论预测2020-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走势及数值。结果表明:1991-2019年甘肃省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较低强度市域呈扩大态势,而较高强度市域呈缩小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总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内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除民族区域之外其他区域内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较小且波动不大;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未来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趋势;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经R/S分析后进行灰色预测,模型平均精度较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探索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差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节能减排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庞海月 张恩齐 陈前恒
[目的]提升小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探究“差序格局”下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社会互动效应对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基于一个西北村庄203个农户7年的微观调研面板数据,利用村庄内的礼物往来情况构建空间权重矩阵,使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实证研究小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社会互动效应。[结果]小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社会互动效应,若某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提高1个单位,社会网络中与其有关系往来的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将提高0.154个单位;农户间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社会互动效应在2010-2016年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家庭成员的平均健康水平、家庭收入和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和家中学生数量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优先引导部分农户接受技术培训,并通过社会互动大面积推广技术,有效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同时,推进教育、培训和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重点引导户主年龄大和收入低的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石峰 颉耀文 田文婷 焦继宗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紧张的人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土地集约趋势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土地集约度的定量计算对兰州市8个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自主开发了土地集约度评价软件,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指标值的方式,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集约度值,采用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集约度值进行分类,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各区县集约利用度差异较大,基本上分为4个等级,其中I级的有城关区,Ⅱ级的有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Ⅲ级的有红古区、榆中县,Ⅳ级的有皋兰县、永登县...
关键词: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多因素综合模型 兰州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志恒 刘兴翠 张华
[目的]利用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对甘肃省农户农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和描述性分析法,对不同地区的农户农业资源差异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1)耕地是农户主要的农用地利用类型,占比达84.72%。不同地区的农户拥有的农用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用地类型与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呈现出雨水较多的河东地区农户拥有更多旱地、草地、园地等类型的农用地,而干旱少雨的河西地区农户拥有更多的水浇地,设施农业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2)农户在其他农业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占比最高,达52.84%。各地区农户在大棚、灌溉设施、农机、圈舍、物联网以及其他农业设施设备的投入上均存在差异。其中,武威市农户在大棚、灌溉、圈舍及其他农业设施设备方面的户均投入远高于其它地区。此外,各地区农户在物联网方面的投入均很低。(3)农户在秸秆利用方式上形成了以肥料化为主,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为辅的较为环保的多元化利用模式,约58.26%的秸秆采用了肥料化利用方式。(4)样本区域农户农膜使用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20.93%,农膜平均回收率仅为39.07%。各地区农户在农膜使用上呈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性,其中武威地区农户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最高,陇南地区农户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最少。农户在农膜使用上呈现出湿润地区农膜使用少而干旱地区农膜使用多的特点。同时,农膜的使用也与作物种类有关,蔬菜和薯类作物单位面积农膜用量较多。(5)样本农户在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注册商标产品方面认证数量为71个,仅占农户种植农产品数量的12.18%,认证比例偏低;认证农产品种植面积约43.77hm~(2),占农户种植农产品面积的12.61%,种植面积也相对较少;在农产品认证类型中,绿色农产品的认证比例最高,达到63.38%。[结论]各地区农户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因此,各地区应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谈存峰
作为评价农业经济单位经济运行效率高低与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竞争力。选取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91~2012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1991~2012年间,甘肃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3%,其中,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0.7%,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0.6%,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甘肃农业年均增长率的22.61%。表明此时期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增进对甘肃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各类要素的投入,农业增长与发展的动力还远未从投入为主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