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48)
- 2023(15056)
- 2022(12863)
- 2021(11883)
- 2020(9612)
- 2019(21926)
- 2018(21879)
- 2017(41675)
- 2016(22757)
- 2015(25896)
- 2014(26163)
- 2013(25924)
- 2012(23783)
- 2011(21415)
- 2010(21433)
- 2009(19223)
- 2008(18571)
- 2007(16086)
- 2006(14320)
- 2005(12831)
- 学科
- 济(98390)
- 经济(98299)
- 管理(65333)
- 业(60088)
- 企(48875)
- 企业(48875)
- 方法(39312)
- 数学(33770)
- 数学方法(33393)
- 中国(29409)
- 地方(27577)
- 农(26063)
- 业经(22976)
- 学(21240)
- 财(20283)
- 环境(19178)
- 农业(17766)
- 贸(16857)
- 贸易(16842)
- 易(16239)
- 和(16161)
- 制(15759)
- 技术(15662)
- 理论(15304)
- 地方经济(15191)
- 银(15027)
- 银行(14983)
- 融(14759)
- 金融(14757)
- 发(14473)
- 机构
- 学院(321992)
- 大学(320509)
- 管理(127538)
- 济(126613)
- 经济(123760)
- 研究(111635)
- 理学(109951)
- 理学院(108668)
- 管理学(106860)
- 管理学院(106289)
- 中国(82570)
- 科学(70601)
- 京(69747)
- 所(56430)
- 财(55913)
- 农(52200)
- 研究所(51477)
- 中心(49991)
- 业大(48124)
- 江(47639)
- 范(45005)
- 师范(44575)
- 财经(44567)
- 北京(44555)
- 院(41173)
- 农业(40592)
- 经(40459)
- 州(39207)
- 经济学(36591)
- 师范大学(36005)
- 基金
- 项目(222303)
- 科学(174797)
- 研究(163925)
- 基金(158828)
- 家(138267)
- 国家(137087)
- 科学基金(117638)
- 社会(101983)
- 社会科(96645)
- 社会科学(96623)
- 省(88926)
- 基金项目(84816)
- 自然(76202)
- 教育(74743)
- 划(74551)
- 自然科(74367)
- 自然科学(74354)
- 自然科学基金(72953)
- 编号(67252)
- 资助(64741)
- 成果(54049)
- 发(51826)
- 重点(50011)
- 部(47898)
- 课题(47377)
- 创(46395)
- 创新(43273)
- 科研(42170)
- 发展(41357)
- 国家社会(41096)
- 期刊
- 济(143005)
- 经济(143005)
- 研究(96036)
- 中国(65915)
- 学报(49756)
- 农(47497)
- 科学(47218)
- 管理(46995)
- 教育(40509)
- 财(39214)
- 大学(37241)
- 学学(34809)
- 农业(33607)
- 技术(31008)
- 融(27870)
- 金融(27870)
- 业经(25152)
- 经济研究(22461)
- 财经(20350)
- 问题(18400)
- 图书(18071)
- 经(17351)
- 业(17250)
- 科技(16635)
- 技术经济(15710)
- 资源(15649)
- 理论(15562)
- 商业(15151)
- 现代(14516)
- 实践(14368)
共检索到479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泰 陈煜 杨嘉铃
对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很好地分析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状况,为促进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低碳生态发展能力为要素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然后用四川省2005—2017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系统在2005—2010年发展是不协调的,并且不协调程度在不断增大,但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协调发展状态且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最后依据这些年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泰 陈煜 杨嘉铃
对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很好地分析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状况,为促进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低碳生态发展能力为要素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然后用四川省2005—2017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系统在2005—2010年发展是不协调的,并且不协调程度在不断增大,但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协调发展状态且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最后依据这些年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刘一康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情况,文章通过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建立包含8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我国30个省份2004—2019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并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得到各年份各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虽然逐渐缩小但仍然存在,各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度下降分布;同时,在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友好方面,各省份的水平分布较为集中,基本实现均等化,而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进步等方面,东部发达省份仍表现突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冯江茹 范新英
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及线性加权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出一种"东优、中良、西差"的现象。导致中西部地区协调度总体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进步程度较低。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华 何健敏
提出了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新体系,其内容包括量化定义的完善、表示系统的完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并结合协同理论提出了"协调的层次性"概念,即从"静态空间协调度"和"动态时空协调度"两个层次理解协调的内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孙立成 梅强 周德群
在总结现有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LS-SEM方法的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并从总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构建了3E系统指标体系,最后测度了1978年到2008年中国3E整体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1)PLS-SEM模型能有效弥补现有测度方法的缺陷,适应于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2)考察期内中国3E整体系统及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呈递增的态势,其中经济子系统增长较快,也是3E整体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增长的重要保证;(3)系统的总量维度隐变量对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大,质量维度和结构维度隐变量均较小,说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未摆脱粗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中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覃成林 郑云峰
在2001—2010年期间,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广东所实施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总体效果,但是对四大区域的影响差异明显。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广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3E系统 综合评价 灰色关联度 协调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刁硕 袁家冬
哈长城市群是我国典型的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东北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与环境恶化等收缩问题的巨大挑战。文章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2008—2017年城市群尺度、省域尺度及市州尺度多要素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的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整体上均呈现缓慢上升的演变特征,但各指标总体低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省级行政壁垒对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2)哈长城市群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指数呈现差异化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环境与各维度之间的协调度明显偏低,且部分地级市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3)哈长城市群协调度指数由0.42变为0.65,实现了由中级协调向高级协调的过渡,但绝大部分市州的协调度指数均小于0.70,与极高协调水平还有很大距离。(4)哈长城市群各市州分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类型的分异特征明显,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菊 毛璐
文章从人口和经济两个系统,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兵团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兵团14个垦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区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八师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一师、二师、六师、七师、建工师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四师、五师、十师、十二师、十三师属于频临失调衰退类,三师与九师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十四师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兵团各垦区与山东、苏南、关中—天水各城市比较,发现经济水平越高的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越高,兵团各垦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与比较地区差距明显。
关键词:
新疆兵团 人口与经济 协调发展 垦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徐国祥 张静昕
本文使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中国31个省市在2000-2019年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首次考虑结合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各个省市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在逐年提升,较多省市依然处于不同程度的非协调发展状态,目前四大区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显著高-高集聚特征的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而表现为显著低-低集聚特征的省市都位于西部地区。(3)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总体相对差异有60%以上是区域间相对差异造成的,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相对差异最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异最大。(4)全国及四大区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都在扩大,较为落后的省市难以在短期内赶超领先的省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可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盈之 吴海明
本文通过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运用DEA方法研究了在环境约束下我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接着是中部和西部;在环境约束下我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普遍低下,其中东部的综合效率最高,而中部的综合效率低于西部;同时,外资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有积极的影响,而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技术水平却有负面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