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4)
- 2023(10977)
- 2022(9409)
- 2021(8835)
- 2020(7203)
- 2019(16898)
- 2018(16519)
- 2017(30657)
- 2016(16423)
- 2015(18853)
- 2014(18582)
- 2013(18401)
- 2012(17160)
- 2011(15779)
- 2010(16149)
- 2009(14925)
- 2008(14296)
- 2007(12336)
- 2006(11168)
- 2005(9825)
- 学科
- 济(92649)
- 经济(92497)
- 管理(42489)
- 业(35177)
- 方法(34295)
- 数学(29263)
- 数学方法(28720)
- 企(28523)
- 企业(28523)
- 地方(25967)
- 中国(21402)
- 农(20559)
- 业经(18558)
- 学(18136)
- 地方经济(15613)
- 环境(15404)
- 和(14189)
- 理论(13859)
- 农业(13809)
- 财(13030)
- 制(11353)
- 贸(10905)
- 贸易(10895)
- 易(10367)
- 发(10360)
- 融(10335)
- 金融(10332)
- 划(10253)
- 资源(9989)
- 经济学(9570)
- 机构
- 学院(234569)
- 大学(232454)
- 济(102578)
- 经济(100533)
- 管理(88098)
- 研究(85378)
- 理学(75718)
- 理学院(74714)
- 管理学(73043)
- 管理学院(72590)
- 中国(63402)
- 科学(51987)
- 京(50046)
- 财(43031)
- 所(42697)
- 江(39604)
- 中心(38862)
- 研究所(38830)
- 农(35277)
- 财经(33905)
- 范(33683)
- 师范(33428)
- 业大(32476)
- 经济学(31638)
- 北京(31023)
- 院(30932)
- 经(30506)
- 州(28792)
- 经济学院(28012)
- 师范大学(27008)
- 基金
- 项目(158517)
- 科学(125841)
- 研究(117024)
- 基金(113908)
- 家(98853)
- 国家(98056)
- 科学基金(84492)
- 社会(76884)
- 社会科(71917)
- 社会科学(71891)
- 省(64243)
- 基金项目(60235)
- 教育(53556)
- 自然(53332)
- 划(53047)
- 自然科(51935)
- 自然科学(51928)
- 自然科学基金(50949)
- 编号(47272)
- 资助(46419)
- 成果(37583)
- 重点(36694)
- 发(36558)
- 部(34040)
- 课题(33708)
- 创(32545)
- 国家社会(31286)
- 创新(30470)
- 科研(29605)
- 发展(29599)
- 期刊
- 济(122915)
- 经济(122915)
- 研究(72136)
- 中国(49527)
- 科学(33240)
- 学报(33165)
- 管理(32970)
- 财(32533)
- 农(31655)
- 教育(26788)
- 大学(25477)
- 学学(23756)
- 技术(23026)
- 农业(21793)
- 经济研究(19952)
- 融(19068)
- 金融(19068)
- 业经(18561)
- 财经(17072)
- 问题(15351)
- 经(14875)
- 资源(14749)
- 统计(14197)
- 技术经济(13158)
- 策(12862)
- 业(12136)
- 决策(11492)
- 图书(10984)
- 贸(10907)
- 现代(10729)
共检索到3632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赖力 黄贤金 刘伟良
做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生态足迹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者主张将生态足迹指标与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创建复合指标的方法来评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性,从而弥补生态足迹方法的这一不足。不过,该手段忽视了生态足迹指标本身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试图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1995年~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8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
生态足迹 驱动模型 江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常州 丁登山 邬震
本文应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在简要介绍该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南通市的1995~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通过对生态足迹的供需平衡状况分析,阐述了南通市生态足迹的三个阶段,并计算出三个产业的生态足迹占用比例。结果表明:南通市1995~2002年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用最大。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南通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莹 林文鹏 宗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足迹模型作为定量化可持续评价的重要理论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结合遥感产品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构建了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模型,调整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并增加了污染物账户。在此基础上,应用传统模型和改进后的模型分别计算了南通市2000~2013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改进模型下的南通市2000~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都是稳步增长的,改进后的模型变化较小;(2)南通市2000~2013年生态承载力虽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3)南通市连续14年出现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308 6 hm~2/人上升到0.587 7 hm~2/人,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可见,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研究区自然资源利用状况。最后,针对南通市生态不安全状况,从土地结构、能源消费等方面提出减少生态足迹的建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柯志成 连海峰 陈奕 陈双梅 林夏莹
利用生态足迹法核算2009—2018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基于ArcGIS和Stata统计分析软件,结合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福建省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8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的2.630 hm~2·人~(-1)增长至2018年的3.336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较稳定并轻微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的0.566 hm~2·人~(-1)降至2018年的0.534 hm~2·人~(-1);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指数持续增大,但有缓解的态势;生态协调系数偏低且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均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各年份和地市的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指数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指数均有差异,其中,人均生态承载力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均生态承载普遍偏低.人均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地市呈现出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特征,且空间相对差异呈增长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杨贺
当前,中国生态足迹已严重超出生态承载力范围,省际差异较大。为探究生态足迹增长的社会经济因素,基于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利用空间杜宾面板STIRPAT模型及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对影响省域生态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促进中国省域生态增长的直接效应主要有人口规模、社会富裕程度、城镇化率;提高科技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能够显著抑制各省域生态足迹的增长。(2)人口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对生态足迹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同时城镇化率与工业结构的溢出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杨贺
当前,中国生态足迹已严重超出生态承载力范围,省际差异较大。为探究生态足迹增长的社会经济因素,基于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利用空间杜宾面板STIRPAT模型及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对影响省域生态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促进中国省域生态增长的直接效应主要有人口规模、社会富裕程度、城镇化率;提高科技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能够显著抑制各省域生态足迹的增长。(2)人口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对生态足迹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同时城镇化率与工业结构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从政策角度,降低省域生态足迹不仅要优化本地区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毗邻省份的彼此影响,加强科技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合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芳怡 濮励杰 张健
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研究区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论文以江苏省为例,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其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97hm 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4.7228hm 2/人,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但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太洋 黄贤金 马其芳 刘杨
为估计一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论文在探讨基本农田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均基本农田需求面积的计算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复种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单产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因素。以江苏省为例,计算1985—2004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耗总当量。在此基础上,计算1985—2004年江苏省人均基本农田需求面积以及估计2005—2020年江苏省人均基本农田需求面积。结果表明,1985—2004年之间,江苏省人均基本农田需求面积平均值为0.054hm2,考虑在外饮食情况时,该值为0.059hm2;2005—2020年之间江苏省人均基本农田需求面积平均值为0.05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韩丽 刘焕才 张艳芳 史书琦
生态足迹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程度评价该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疏勒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分析其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能够有效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产视角,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生物产品产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采用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人均足迹深度、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存流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流域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TWR模型分析各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总体呈上—中—下游依次递减趋势;随着土地利用程度加深,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占用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流域人均足迹深度大于1;流域内各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上升,生态压力增大,生态足迹重心总体自西向东北移动。在疏勒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工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韩丽 刘焕才 张艳芳 史书琦
生态足迹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程度评价该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疏勒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分析其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能够有效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产视角,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生物产品产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采用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人均足迹深度、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存流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流域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TWR模型分析各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总体呈上—中—下游依次递减趋势;随着土地利用程度加深,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占用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流域人均足迹深度大于1;流域内各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上升,生态压力增大,生态足迹重心总体自西向东北移动。在疏勒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工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立群 李冰 郭轲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1980-2009年的生态足迹较大,且始终存在生态赤字。运用PLS模型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发现: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常住人口等因素都对生态足迹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
生态足迹 PLS模型 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新海 柯善淦
通过计算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之间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建立各省间水资源利用和经济补偿的联动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长江流域各省份水资源超载指数,结合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考虑地区补偿能力,构建水资源生态补偿的量化模型,计算各省份应当支付的生态补偿量。长江流域各省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量高达9.37×1012元,各省生态服务价值也都在3.1×108元以上。整体上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趋势,上中下游生态服务价值比例分比为44%,49%和7%。因此,处于长江流域下游以及中游的地区理论上应当对上中游地区水资源保护以及"生态服务价值外溢...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足迹 长江流域 补偿系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恒义 刘卫东 王世忠 单娜娜 梁红梅
生态足迹模型是分析人类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的有力工具。为更加准确地核算中小尺度的生态足迹,论文建立了"省公顷"模型,明确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首次引入热值的概念,克服了不同类型生物产品不能直接加总的难题。以浙江省为例,应用本方法测算了2005年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和各市土地的产量因子。其均衡因子分别是:耕地为2.82 s-nhm2/hm2;草地为0.11 s-nhm2/hm2;林地为0.35 s-nhm2/hm2;水域为0.17 s-nhm2/hm2等。结果与国际上通行的数值和国家公顷下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分析认为,文章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客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雯珺 闵庆文 成升魁 袁正 李静 戴忱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然背景,但是流域内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太湖流域污染足迹模型,以流域上游常州市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与模拟污染物排放,综合评估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7年常州市最大污染足迹为69960.75hm2,总污染足迹为167190.37hm2,人文驱动力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常州市市区以及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中心城镇;②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直接人文驱动力主要是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常州市有机物、氮和磷污染足迹分别为34814.01hm2、62415.61hm2和69960.75hm2,有机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蕾 崔韵文
测算了江苏省2005~2015年间的生态足迹,构建LMDI生态足迹分解模型分析了土地结构、技术、经济和人口因素对生态足迹变动的影响,并利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分别测算江苏省生态足迹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82 hm2/人增长到2015年的3.88 hm2/人,年增长率为3.24%。土地结构变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递增对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抑制资源消耗。技术和经济水平是影响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动的主要因素,总体差异在逐年递减,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应加强区际协调发展,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技术学习、经济互补。
关键词:
江苏省 生态足迹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