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75)
- 2023(7242)
- 2022(5875)
- 2021(5446)
- 2020(4317)
- 2019(9392)
- 2018(8808)
- 2017(17654)
- 2016(9301)
- 2015(10034)
- 2014(9968)
- 2013(10038)
- 2012(9389)
- 2011(8625)
- 2010(8657)
- 2009(7955)
- 2008(7748)
- 2007(7312)
- 2006(6486)
- 2005(5638)
- 学科
- 济(51176)
- 经济(51137)
- 农(45862)
- 业(32335)
- 农业(30863)
- 地方(17446)
- 业经(16225)
- 管理(16134)
- 方法(13631)
- 中国(12848)
- 数学(12331)
- 数学方法(12264)
- 农业经济(10471)
- 企(10265)
- 企业(10265)
- 发(9981)
- 产业(9754)
- 地方经济(9318)
- 村(9054)
- 农村(9046)
- 发展(8187)
- 展(8178)
- 制(8173)
- 收入(7655)
- 技术(7344)
- 土地(7186)
- 贸(7153)
- 贸易(7151)
- 人口(7021)
- 易(6914)
- 机构
- 学院(137908)
- 大学(129489)
- 济(64814)
- 经济(63732)
- 管理(53087)
- 研究(48660)
- 理学(46563)
- 理学院(46081)
- 管理学(45477)
- 管理学院(45228)
- 农(43910)
- 中国(37437)
- 农业(33147)
- 科学(29079)
- 业大(26967)
- 京(26071)
- 所(24138)
- 中心(23472)
- 财(22889)
- 研究所(21981)
- 江(21169)
- 农业大学(20108)
- 经济学(19168)
- 经济管理(18904)
- 范(18755)
- 师范(18649)
- 财经(18401)
- 经济学院(17514)
- 发(17437)
- 科学院(16858)
- 基金
- 项目(96473)
- 科学(77683)
- 研究(75777)
- 基金(69309)
- 家(59540)
- 国家(58891)
- 社会(51185)
- 科学基金(50740)
- 社会科(48226)
- 社会科学(48220)
- 省(40572)
- 基金项目(37387)
- 编号(32476)
- 划(31722)
- 教育(31173)
- 自然(28585)
- 自然科(27852)
- 自然科学(27848)
- 农(27583)
- 自然科学基金(27332)
- 发(25607)
- 资助(25385)
- 成果(24474)
- 发展(21977)
- 国家社会(21800)
- 展(21654)
- 重点(21608)
- 课题(21162)
- 部(21112)
- 创(20637)
共检索到202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松
受到产业集聚区建设起点、发展路径与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与以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企业员工流动之间出现内在的逻辑困境,直接影响到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发展。破解这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文化的重要作用。要通过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和人员,大力推动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工人文素质等措施,着力培育与推广特色产业集群文化,以有效缓解农民工流动性与产业集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民工 流动性 集群文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爱华 张珍
近年来,"回流式"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新路径,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回流式"城镇化是解决传统农民工异地城镇化瓶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民工回流既有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引起的被动回流,也有政策支持、中小城镇吸纳力增强等因素引起的主动回流。但目前我国"回流式"城镇化还存在着因中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政策配套支撑不够等因素导致的回流进程缓慢、回流质量不高、回流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的困境。借鉴国外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认为,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公共资源配置、拓宽农民工中小城镇就业空间应是合理引导农民工回流、提升"回流式"城镇化质量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农民工 “回流式”城镇化 现实困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娄文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农民工的住房制度嵌入于多元化制度场域中,其背后隐含着国家逻辑、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生存逻辑,并且这四种逻辑相互交织和互动,最终导致农民工面临着住房制度化困境。因此,需要加强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并构建新的制度逻辑,达成农民工住房的多重制度逻辑间的动态平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仕波 陈开江
1.构建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一,须对城市住房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积极推动覆盖农民工群体的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构建,以此改变农民工只能通过婚嫁、投资和技术移民等在城市落户定居的方式,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的进程。具体来说,可由政府制定相应政策,使公租房、廉租房的申请不再受户籍的限制,使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可享有租住公租房、廉租房的福利。第二,鼓励和支持雇佣农民工数量较多的、具有经济能力的企业在符合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可福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身份的转换与重塑,但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阻隔、职业身份的错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交认同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进行破解。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认同 困境 破解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管煜茹 董晓林
家庭时间配置对举家迁移农民工自身发展、城市融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透过家庭研究视角,利用结构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结构—行动”互构层面探索农民工时间配置的决策逻辑。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举家迁移农民工家庭时间配置的优化因为家庭结构的制约而受到外部阻力,又因为夫妻间的分配与磨合而产生内部矛盾。进一步选取结构、经济和文化三重角度归纳出了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回不去”的农村、随迁子女人力资本投资和城市的学习效应,从政策完善和家庭应对两个方面挖掘出了可能的突围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欧阳慧 张燕
外来人口集聚区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农民工落户的难点地区,面临落户门槛高、城市政府不积极、住房等解决难度大等现实困境。"十三五"时期,应按照"重点人群优先、分区分群引导、逐步降低门槛、综合施策保障"的思路,以"两稳定(稳定住所、稳定就业)+分群体年限门槛"为原则制定低门槛、标准化的落户准入条件,分群体、分城市区域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就近落户城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蒋乃华
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具有区域差异性、农业贡献递减性和工资性来源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就业选择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分析表明,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收入效应单调递增,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收入效应各异,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收入效应为正。研究认为,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必须放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不能与"农业问题"混为一谈;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增加人力资本,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稳定性;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就业选择 “三农”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琴 李建平
[目的] 阐释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剖析实践困境,探明实现路径,以期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要素整合、空间优化和价值增值三个方面;2)当前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面临资金来源、动力差异、组织效率、实施阻碍、管护效能等五大困境;3)为扎实推进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因地制宜推进多目标协同建设、完善全过程组织协调机制、系统优化建后管护。[结论] 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更丰富、目标更多元、内容更广泛、实施更复杂,从基本逻辑、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进行全面解析,有利于系统理解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整区域推进 基本逻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郁 赵俊超 殷浩栋 伍振军 孙成龙 揭梦吟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落户城市意愿和城市落户政策的结构性特征的分析发现,城市吸纳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和农民工落户城市意愿存在结构性错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两难困境。应分层次制定农民工落户政策,以“愿落尽落”“应落尽落”为原则推进重点人群落户,强化对不同类型城市差异化落户政策的执行考评。对县域内农民工,应着力提升县城的吸引力,提高他们在乡村和县城的就业质量和生活品质。对跨省农民工,应着力提高大城市的开放性,提升公共服务容纳能力和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通过“人地钱”挂钩等激励政策合理分担落户成本。对县外省内农民工,应推进省内统筹,实现对省内农民工的统一服务管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文彬
人才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农村人才短缺以及乡村精英持续外流,都使得农村人才集聚困难。从全局看,农村人才集聚不仅是农村建设的智力保证和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且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助力系统。因此,文章分析了农村人才集聚的重要性、困境及其成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加强政府扶持,筹建人才市场,完善教育科研体系,进一步引进外部人才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有效促进农村人才集聚。
[期刊] 求索
[作者]
贺雪峰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发生了重大转换,他们进城不仅是要挣钱而且是为了在城市体面安居,城市定居已成为进城目的。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农民的进城务工收入不足以支撑农民家庭体面融入城市,农民因此具有强烈的通过返乡创业来获取基于风险的高额利益回报。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仅仅通过务工获得平均工资不能完全完成农民家庭体面城市化的目标。这个不能完成体面城市化的确定性,使得农民有强烈的进入风险比较大、回报也可能比较高的创业中来。正是务工收入的确定性,导致农民工为体面进城目的而不惜选择不确定性很高的返乡创业。务工收入的确定性所造成农民工进入不确定性很高的返乡创业,并非独例。其它具有较高投机性的行业,农民工也比较容易进入,这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体面生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炉明
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既有个体风险,也有社会风险。基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典型案例,利用风险感知、风险传递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等理论,聚焦风险酝酿期、风险发展期与风险爆发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的相异阶段生成逻辑脉络。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个体风险生成大致遵循“个体层面因素驱动-风险感知直接偏差-风险传递扩散-个体发展损害”脉络;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风险生成大致遵循“社会层面因素推动-风险感知间接偏差-风险的社会放大-社会发展损害”脉络。因而,针对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需强化精准思维和整体性治理导向,应以风险治理共同体为“翘板”,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协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林平 张春泥 陈小娟
本文对农民工超时加班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农民有着不同于现代职业工人的效益观及行动逻辑,农民工是农民向职业工人转变过程中的特殊群体。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民工都是自愿加班的,增加收入是其主要原因。影响农民工加班意愿和加班目的的变量主要是代表现代规训机制的教育和工龄,以及代表传统机制的家庭及经济责任,它们更深层地表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于现代工人的效益观和剥削观。
关键词:
效益观 农民工 超时加班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郑政捷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学科治理 治理文化 治理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