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96)
- 2023(9116)
- 2022(7635)
- 2021(6810)
- 2020(5756)
- 2019(12498)
- 2018(12389)
- 2017(24814)
- 2016(13170)
- 2015(14487)
- 2014(14341)
- 2013(14460)
- 2012(13557)
- 2011(12492)
- 2010(12312)
- 2009(11439)
- 2008(11069)
- 2007(10011)
- 2006(8880)
- 2005(7814)
- 学科
- 济(63170)
- 经济(63113)
- 管理(36836)
- 业(36825)
- 方法(26208)
- 企(25980)
- 企业(25980)
- 数学(23794)
- 数学方法(23698)
- 农(18721)
- 中国(17615)
- 地方(15584)
- 业经(13750)
- 财(13190)
- 贸(12963)
- 贸易(12959)
- 农业(12847)
- 易(12592)
- 产业(11787)
- 制(11700)
- 学(10425)
- 环境(10298)
- 地方经济(10294)
- 银(10051)
- 银行(10011)
- 技术(9749)
- 行(9650)
- 融(9016)
- 金融(9013)
- 结构(8252)
- 机构
- 学院(201041)
- 大学(199637)
- 济(90135)
- 经济(88672)
- 管理(77977)
- 研究(68460)
- 理学(68452)
- 理学院(67701)
- 管理学(66821)
- 管理学院(66471)
- 中国(51072)
- 科学(42178)
- 京(40863)
- 财(39288)
- 农(36966)
- 所(34993)
- 财经(32152)
- 研究所(32085)
- 业大(32038)
- 中心(30327)
- 农业(29574)
- 经(29154)
- 经济学(28347)
- 江(27920)
- 经济学院(26032)
- 北京(25509)
- 范(24553)
- 院(24312)
- 师范(24218)
- 财经大学(23899)
- 基金
- 项目(137315)
- 科学(108668)
- 基金(101062)
- 研究(96301)
- 家(89767)
- 国家(89038)
- 科学基金(75408)
- 社会(64988)
- 社会科(61915)
- 社会科学(61901)
- 基金项目(54612)
- 省(53804)
- 自然(48162)
- 自然科(47000)
- 自然科学(46983)
- 自然科学基金(46141)
- 划(45422)
- 教育(41927)
- 资助(39491)
- 编号(37284)
- 发(31884)
- 重点(31023)
- 部(30169)
- 创(29134)
- 成果(28150)
- 国家社会(27684)
- 创新(27387)
- 科研(26263)
- 计划(25784)
- 教育部(25447)
共检索到282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雪慧
基于2002年和2007年八大区域的投入产出表,通过对2002-2007年间我国八大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和流向的定量测评,计算出2002-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导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加了7333万吨标准煤,其中出口驱动的产业转移导致全国能源消费增加6805万吨,是能源消费转移出现净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在推动产业转移的同时,并没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有效升级,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由高能效的地区转向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地区。因此,未来我国在制定产业转移政策时,除制定严厉的产业准入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外,还应当提高产业承接地区企业的能效水平,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产业转移政策。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能源消费 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孙丽云 张红丽 刘婷婷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间产业转移频繁,其中隐含着经济与能源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碳排放强度。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方法,定量测度了2012年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在产业转移与碳排放转移两方面,北京均是净承接地,天津均是净转出地,河北则是产业转移的净转出地和碳排放的净承接地;(2)与假设不发生产业转移的情况相比,区域间产业转移促使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1418.00亿元,碳排放量增加3255.79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上升0.29t/万元;(3)产业转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雄锋 刘清 张维维
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能源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从空间效应和产业转移效率视角对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说明在对我国能源效率收敛性进行检验时不应忽视空间效应;(2)1998-2009年期间我国能源效率长期和短期存在着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并且在控制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等初始条件后的收敛速度要高于绝对收敛速度;(3)2004-2009年期间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速度均高于1998-2004年期间的收敛速度,这反映出2004年以来的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水平提升。
关键词:
能源效率 收敛 空间效应 产业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琪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服务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注入—吸收"机制,如果不能理性地把握好服务业承接度,很容易造成非合意性的产业结构趋同。文章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8省市2005~2012年服务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同构度的计算,发现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服务业结构已经呈现了高度的同构化趋势。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结构同构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培育服务业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服务业集聚力、创新引资政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国际服务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利敏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出发,实证检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产业转移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总量效应明显。其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效果存在负效应,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东部地区0.397%的就业减少,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明显,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0.368%的就业总量增加;而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就业总量下降明显,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0.303%的就业减少。第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产生正向
关键词:
就业数量 就业结构 区域产业转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利敏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出发,实证检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产业转移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总量效应明显。其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效果存在负效应,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东部地区0.397%的就业减少,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明显,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0.368%的就业总量增加;而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就业总量下降明显,1%的产业转移将会带来0.303%的就业减少。第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产生正向效应,但从东部地区来看,其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变化与产业转移相关性并不显著。
关键词:
就业数量 就业结构 区域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琪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5种类型,且竞争力布局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顺应区域竞合关系的演变,探寻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可靠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娜曼
文章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客观的熵值赋权法为影响因素赋权加总得到不同区域的产业转移综合指数与差异,再通过影响因素与综合指数暗含的投入---产出关系构造出DEA产业转移绩效值进行排序;并集合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因子筛选出对产业转移具有因果关系的敏感性指标,并以其实现对三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对象进行产业转移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熵值赋权法 DEA 因子分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浩进 陈耀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将会对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福利效应 演化经济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成祖松
引导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内在要求,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战略途径,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挖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的必然选择。针对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出现的产业转移粘性、产业集群式转移等新趋势,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引导区域产业转移的新定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成祖松 王先柱 冷娜娜
通过在泛长三角地区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微观数据,运用二元选择模型中的probit模型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区位特征因素来看,当地是否拥有转移企业需要的原材料、土地可获得性及成本优势、劳动力数量等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从集聚效应因素来看,当地是否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是否拥有产业集群、是否有较大的市场等对企业做出转移决策有较大的影响;从区域政策因素来看,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增加了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我们发现所有显著因素中,集聚效应中对产业粘性的边际效应最大,集聚效应在产业粘性中起主导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孝锋 蒋寒迪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表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等。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分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弢 李松志
产业区域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也是产业空间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产业的空间运动要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而诸多因素构成了不同的合力。只有在推拉力(包括推力和拉力)大于障碍力(阻力、斥力)时,产业才能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移。
关键词:
产业区域转移 影响因素 “推拉”模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晓菊 刘祥东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梯度系数 优势产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正柱 孙明贵
以2004~2009年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产业市场份额与上海、浙江等省市商务成本及其构成要素综合得分作相关分析,探讨产业转移与区域商务成本变动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区域和具体产业的不同,产业转移与区域商务成本及其构成变动的相关关系具有差异性。若某区域特定产业为转出状态时,产业转移与区域要素成本及其构成呈现负相关,与交易成本及其构成多数呈现正相关;若某区域特定产业为转入状态时,产业转移与区域要素成本及其构成则呈现正相关,与交易成本及其构成多数呈现负相关。这对于区域政府制定相关产业转移支持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商务成本 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