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72)
2023(14443)
2022(12403)
2021(11400)
2020(9607)
2019(21673)
2018(21355)
2017(41460)
2016(22718)
2015(24811)
2014(24581)
2013(24489)
2012(22369)
2011(20135)
2010(19760)
2009(17834)
2008(17164)
2007(14895)
2006(12730)
2005(10855)
作者
(67444)
(56138)
(55744)
(52860)
(35317)
(27007)
(25160)
(22177)
(21301)
(19676)
(19082)
(18853)
(17765)
(17571)
(17347)
(17137)
(17057)
(16821)
(15924)
(15886)
(14209)
(13588)
(13482)
(12705)
(12605)
(12399)
(12262)
(12240)
(11268)
(11191)
学科
(94512)
经济(94425)
管理(63129)
(60314)
(49437)
企业(49437)
方法(42487)
数学(37025)
数学方法(36683)
(24953)
中国(22461)
地方(22232)
(21525)
业经(21431)
(20851)
农业(16822)
(16569)
贸易(16564)
环境(16358)
(16041)
(15196)
技术(15128)
(14419)
产业(14012)
理论(13730)
(13205)
财务(13147)
财务管理(13129)
(13063)
地方经济(12829)
机构
大学(321665)
学院(320669)
管理(128416)
(127163)
经济(124599)
理学(113142)
理学院(111836)
管理学(109908)
研究(109411)
管理学院(109361)
中国(77124)
科学(72362)
(68072)
(59106)
(55551)
业大(54243)
(53054)
研究所(51640)
中心(48473)
农业(46967)
(44613)
财经(44121)
北京(42227)
(41854)
师范(41325)
(40234)
(39954)
经济学(37865)
(36315)
经济学院(34433)
基金
项目(234110)
科学(183446)
基金(170070)
研究(164438)
(151390)
国家(150190)
科学基金(127880)
社会(104109)
社会科(98835)
社会科学(98809)
(92277)
基金项目(91827)
自然(85580)
自然科(83563)
自然科学(83540)
自然科学基金(82047)
(78220)
教育(73806)
资助(68819)
编号(65188)
重点(52972)
(51152)
成果(50458)
(50344)
(49078)
创新(45845)
科研(45199)
课题(44736)
计划(44596)
国家社会(42871)
期刊
(131402)
经济(131402)
研究(87344)
学报(58560)
中国(53422)
(52452)
科学(51969)
管理(44069)
大学(42825)
学学(40884)
(37127)
农业(36552)
教育(29800)
技术(25243)
业经(23063)
(21987)
金融(21987)
经济研究(21495)
财经(20481)
(18464)
科技(17893)
问题(17635)
(17577)
(15878)
业大(15833)
资源(15394)
技术经济(15343)
商业(15000)
图书(14992)
理论(14627)
共检索到440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齐园  张永安  
以北京为样本,基于三次产业PM2.5排放数据的研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结构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减排效应来源于三条路径:调整高能耗部门的直接减排效应;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升级产生的间接技术减排效应;以中高技术产业规模增长促使经济增长与PM2.5排放脱钩,产生的规模减排效应。基于样本三种情景下的工业结构演变效应,提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与PM2.5排放演变的三阶段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园 张永安  
基于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YM2. 5排放关系视角回答PM2.5排放源争议以及减排措施的有效性问题.文章基于2008-2014年季度数据.利用X-12-AR1MA方法分析YM2.5排放数据的季节性波动.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PM2.5排放数据不存在稳定季节性和移动季节性特征;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是PM2.5排放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是PM2.5排放的长期主要来源.累计效应稳定在巧.短期波动对PM2.5排放产生较强促排效应.但在滞后3期出现抑排效应.表明减排措施存在滞后效应;第三产业长期为抑排效应.累计效应稳定在-3.但在滞后3期出现促排效应.表明存在PM2.5排放部门;方差分解结果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庆龙  伍亚  
研究目标:探究东、中、西部区域因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PM2.5排放区域差异、驱动因素。研究方法:运用能源消费统计因子表、Theil指数法、LMDI模型分解法。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PM2.5排放的决定性因素,区域间PM2.5排放量差异与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单一趋势性;东、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中西部区域有着更低的技术水平,有着更高的PM2.5边际减排潜力;区域间煤炭的消耗量差异直接决定了区域间PM2.5排放水平差异;中国目前排放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主要发生在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PM2.5增排或减排的主要部门。研究创新:以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PM2.5排放量为研究对象,探究东、中、西部区域PM2.5排放差异及背后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学机理。研究价值:有助于制定政策以缩小区域PM2.5排放差距,并为中国各区域制定PM2.5减排任务和减排目标提供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薛领  赵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会深度调整,这将对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200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PM_(2.5)时空演变规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PM_(2.5)的影响,并对产业集聚的调节作用和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PM_(2.5)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京津冀、中原、山东半岛等区域内城市始终是高值地区。②中国城市PM_(2.5)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先扩张后收缩”特征。③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与城市PM_(2.5)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占比与城市PM_(2.5)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④不管是制造业集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市PM_(2.5)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且后者正向作用更大。⑤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城市PM_(2.5)浓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实证考察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发展、建筑施工、汽车保有量、环境规制、产业集聚、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对外开放、自然条件、生态建设等因素对PM2.5年平均浓度影响的区域空间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大部分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统计量显著,其对PM2.5的影响程度在区域之间呈现空间差异,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及空气流动性等因素对PM2.5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大,均对雾霾减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因素对PM2.5的影响程度则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梯度分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实证考察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发展、建筑施工、汽车保有量、环境规制、产业集聚、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对外开放、自然条件、生态建设等因素对PM2.5年平均浓度影响的区域空间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大部分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统计量显著,其对PM2.5的影响程度在区域之间呈现空间差异,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及空气流动性等因素对PM2.5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大,均对雾霾减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因素对PM2.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东童童  
对雾霾污染、工业集聚与工业效率的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将雾霾污染作为工业活动的附产品纳入到产出密度模型中,推导出雾霾污染、工业集聚与工业效率的交互影响理论模型;采用中国31个省市2001~2010年的数据,运用2SLS和3SLS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关系。工业集聚会加剧雾霾污染程度,工业效率的提高会降低雾霾污染程度;雾霾污染则会抑制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水平提高;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立国  
我国经济在近几十年间迅速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PM2.5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国家、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给我国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的环保行为带来了更大的规制影响和舆论压力。文章研究PM2.5对企业环保投入的影响,希望对企业如何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梅波  田茂再  
本文利用时空模型对影响PM2.5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分别用全模型和简化模型刻画各个影响因素的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首先本文将影响PM2.5浓度的因素分为两类:相关污染气体浓度和气象条件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PM2.5浓度的影响大小。其次探讨了气象因素对PM2.5浓度影响的空间特征。文章选取北京市2015年35个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数据和全年的气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气体、、对PM2.5浓度的直接影响为正,影响力依次递减,相反的作用显示为负,且影响力相对较弱。和主要通过直接影响,而主要通过与气象因素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许志华  郑睿臻  曾贤刚  邢光超  
运用意愿调查法调查了北京市和南昌市居民对降低PM2.5年均浓度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北京居民愿意为降低PM2.5年均浓度的30%、45%和60%而平均每月支付71.60元、85.66元和94.31元;南昌居民仅愿意为降低30%和50%而平均每月支付31.43元和52.47元。运用Logit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北京居民对PM2.5相关后果的判断、南昌居民对PM2.5可控性的判断分别显著影响是否愿意支付。半对数多元逐步回归表明:影响北京居民支付意愿大小的因素较多,PM2.5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持续时间和风险可控性等均表现出显著影响;而显著影响南昌居民支付意愿大小的因素仅有社会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揣小伟  高润艺  李建豹  赵荣钦  卢月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表明:我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国PM_(2.5)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1998~2016年,全国PM_(2.5)浓度整体上波动上升,相对于排放强度,其波动幅度较大;在不同时间段,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年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1998~2012年,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在省级空间上具有明显相关性;时间序列上,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差异性较大。基于PM_(2.5)排放和浓度的区域公平性具有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占据优势,而西北和北部内陆地区处于劣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丽君  秦耀辰  张金萍  张艳  
探索都市区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排政策,对低碳城市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都市区的CO2排放源分成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居民等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并将工业CO2排放进一步细分为34种产业的能源消费。基于2000-2009年能源消费数据,构建CO2测算模型,核算了各部门各产业范畴1(仅指能源燃烧)与范畴2的CO2排放。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09年间不同层级产业的CO2排放变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脱钩指数分析郑汴都市区产业低碳发展的类型与方向。结果发现:CO2排放结构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部门性和区域性特征;CO2排放变化是在强度(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经济规模与要素投入的外生经济增长方式是CO2排放变化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碳排放强度和劳动密集程度是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则起双向作用,而影响居民消费CO2排放的各因素贡献相对较小;CO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决定了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与程度;产业结构调整对CO2排放的贡献及脱钩程度的确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晏振  田茂再  
文章利用分位回归方法分析北京市的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以及一氧化碳(CO)这四种空气污染物与PM2.5的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线性参数分位回归模型和单指标分位回归模型估计具体影响系数,结果显示这四种空气污染物对PM2.5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高分位时比低分位的影响更为突出。通过实证知道,分位回归方法相对于均值回归更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全貌,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回归信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叶飞  周敏  
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效应,对于促进CO_2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独立效应和联动效应双重视角,在对城镇化"质量效应"与"扩张效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由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构红利"而产生的"经济服务化"趋势,实证分析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1)独立效应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尚处于发展阶段,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带来基础设施的扩建,最终导致城镇化的"扩张效应"占主导地位,"质量效应"的CO_2减排作用尚不明显,因此城镇化与CO_2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所带来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孟宜  
本文从PM2.5与汽车尾气的关系入手,分析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及其对PM2.5的影响,得到在持续高汽车保有量背景下PM2.5形势将更加严峻的结论,提出针对这一结论的PM2.5治理建议:一是以革新贯穿于全汽车产业链的科学技术为根本途径;二是以完善调控企业生产行为和个人购车用车行为的税收政策为短期手段;三是以建立可内化PM2.5治理成本的环保市场为长期方向,这对于解决当前的PM2.5问题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