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41)
2023(10836)
2022(9316)
2021(8246)
2020(7228)
2019(16537)
2018(16278)
2017(32370)
2016(17655)
2015(20062)
2014(20458)
2013(20419)
2012(19396)
2011(17553)
2010(17664)
2009(16341)
2008(16523)
2007(15161)
2006(12919)
2005(11696)
作者
(52192)
(43687)
(43579)
(41631)
(27776)
(21125)
(20056)
(17049)
(16380)
(15811)
(14807)
(14799)
(13946)
(13790)
(13763)
(13671)
(13554)
(12970)
(12668)
(12503)
(10940)
(10845)
(10761)
(9927)
(9850)
(9819)
(9801)
(9700)
(8808)
(8692)
学科
(86978)
经济(86905)
管理(50714)
(49670)
方法(40698)
(40221)
企业(40221)
数学(36426)
数学方法(36164)
(21634)
地方(21268)
(20869)
中国(19859)
业经(17399)
(15552)
(15109)
(14807)
贸易(14803)
农业(14378)
(14271)
(13350)
财务(13327)
财务管理(13282)
地方经济(12740)
企业财务(12640)
产业(11892)
(11880)
金融(11878)
技术(11780)
(11732)
机构
学院(262753)
大学(261349)
(112316)
经济(110036)
管理(100814)
理学(87076)
理学院(86087)
研究(85958)
管理学(84754)
管理学院(84249)
中国(65166)
(54299)
科学(52265)
(50885)
(43638)
(42745)
财经(40978)
(40820)
中心(40460)
研究所(39320)
业大(37653)
(37062)
经济学(35762)
(34056)
北京(33968)
师范(33701)
农业(33656)
经济学院(32731)
(32399)
(31034)
基金
项目(172682)
科学(136293)
研究(127121)
基金(124885)
(107694)
国家(106837)
科学基金(91937)
社会(81079)
社会科(77089)
社会科学(77067)
(68839)
基金项目(66296)
教育(59066)
自然(58244)
(57294)
自然科(56843)
自然科学(56829)
自然科学基金(55844)
资助(51915)
编号(51847)
成果(41695)
重点(39424)
(39101)
(38822)
课题(36230)
(36105)
创新(33852)
国家社会(33488)
教育部(33369)
科研(33123)
期刊
(122208)
经济(122208)
研究(75295)
中国(48892)
(40416)
学报(38951)
(37496)
科学(35897)
管理(34775)
大学(29194)
学学(27506)
教育(26397)
农业(24980)
技术(23975)
(23589)
金融(23589)
财经(20846)
业经(20740)
经济研究(19893)
(17994)
问题(16963)
技术经济(14416)
统计(13837)
商业(13677)
(13575)
(13428)
(12671)
理论(12313)
(12075)
图书(11861)
共检索到383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甘巧林  潘继芬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志华  胡学君  
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对相互之间长期协调所需要的条件与对策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主要是就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冲突与协调进行从实际到理论的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张玉斌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是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间缺乏协调的结果。探索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间的协调机制,对解决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鹏翼  余鹏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合作发展很快,区域互动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2003年,广东省政府提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计划,得到其余省份的共识和支持。因此建立协调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谋求各地区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选取相似系数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华  官金华  侯秀芳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31.06%下降到2009年的13%;第二产业则呈现起伏缓慢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彤  
文章从产业结构水平、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效益三个方面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测度与分析,以期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进行解释,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宜庆  王耀宇  周依仿  周紫薇  
基于三大经济圈(即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现状,以2002-2012年统计数据,运用物理学中的三者耦合模型,将金融要素集聚、区域产业结构和生态效率三个系统相结合,进行了耦合协调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经济圈三者耦合协调程度明显高于另外两个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三者耦合协调程度稍优于环渤海经济圈;然后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三大经济圈金融要素集聚、区域产业结构和生态效率三者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给出了促进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魁伟  
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柳江   宋妮  
新发展阶段下,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后劲,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加速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流通,利用数字经济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用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基于2011—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交互作用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且该交互作用均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在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弱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这种促进作用也更加突出。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强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交互融合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平  
本文在分析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的表现和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樊明智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是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动的必然反映,二者之间是一种耦合与协同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与一般模型对比分析,因非农产业企业规模与布局、政策制度等原因,许昌市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加强县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教育培训、构建协调的推拉制度体系是促进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军生  张晓棠  宋元梁  
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到2003年尚处于中低水平的结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吉亚辉  罗朋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区域经济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产业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以全国四大板块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协调指数和区域经济协调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从产业层次上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西部地区相似程度较高,优势并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差异程度也不大,因此从产业的分工协作角度考虑,东西部之间的直接合作更有利于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的有序转移可以"跨过"中部地区实现东西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产业协调指数呈不完全正相关的区域经济协调指数在全国四大板块表现各异,中部地区最大,而东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中国四大板块的产业协调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处于极高水准,说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谐一致,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要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条件,反过来,产业协调发展又受到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二者相互和谐一致。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霖  
目前国内不同学者对金融协调界定的内涵外延等存在交叉和冲突,导致其诸多层面尚未达成共识,理论体系比较杂乱。此外,金融协调的中观视角研究还很薄弱。通过金融协调理论溯源、内涵、外延、分歧及共识探析,对金融协调理论进行梳理,框定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分析的研究主体与内容,同时凸显其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