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16)
2023(15325)
2022(13343)
2021(12414)
2020(10284)
2019(23599)
2018(23521)
2017(44957)
2016(24493)
2015(27198)
2014(27295)
2013(26964)
2012(24639)
2011(22218)
2010(22199)
2009(20106)
2008(19338)
2007(16917)
2006(14833)
2005(12689)
作者
(69963)
(57925)
(57410)
(54990)
(36786)
(28030)
(26232)
(22770)
(22143)
(20606)
(20011)
(19401)
(18406)
(18200)
(18001)
(17478)
(17281)
(17181)
(16535)
(16413)
(14321)
(14174)
(13948)
(13206)
(12904)
(12882)
(12815)
(12738)
(11705)
(11449)
学科
(102888)
经济(102794)
管理(72493)
(67037)
(56054)
企业(56054)
方法(44225)
数学(38051)
数学方法(37596)
中国(27754)
地方(27139)
(26447)
业经(23412)
(22375)
(21342)
技术(21233)
环境(18840)
农业(18147)
理论(16961)
(16439)
(16172)
(14972)
(14887)
贸易(14872)
地方经济(14704)
产业(14367)
(14298)
技术管理(13495)
(13369)
银行(13321)
机构
学院(341179)
大学(340973)
管理(137953)
(133405)
经济(130320)
理学(120067)
理学院(118671)
管理学(116634)
管理学院(116027)
研究(113966)
中国(82842)
(73658)
科学(73332)
(57162)
(56282)
(52902)
中心(52016)
研究所(51751)
业大(51587)
(49635)
(47038)
师范(46600)
财经(46468)
北京(46334)
(42470)
(42161)
农业(41265)
(41028)
经济学(39106)
师范大学(37724)
基金
项目(242208)
科学(191014)
研究(177215)
基金(173814)
(151307)
国家(150049)
科学基金(129697)
社会(111500)
社会科(105641)
社会科学(105615)
(96753)
基金项目(93787)
自然(84548)
自然科(82502)
自然科学(82483)
自然科学基金(80991)
(80822)
教育(80459)
编号(72013)
资助(70105)
成果(56898)
重点(54211)
(53123)
(53097)
(51864)
课题(50126)
创新(49012)
科研(45403)
国家社会(45258)
大学(44425)
期刊
(145159)
经济(145159)
研究(97095)
中国(65181)
学报(52313)
管理(50322)
科学(49930)
(46711)
(41477)
教育(39608)
大学(39430)
学学(36881)
农业(33064)
技术(31749)
业经(24800)
(24284)
金融(24284)
经济研究(22257)
财经(21122)
问题(20038)
科技(19065)
图书(18814)
(18198)
资源(17862)
(17756)
技术经济(17634)
现代(15779)
理论(15593)
(15116)
(14909)
共检索到488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龚常  游达明  
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健康程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将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划分为社会发展子系统、环境压力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四部分。根据上述四个子系统的内涵建立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健康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2年长株潭地区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健康程度逐渐好转,各子系统改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正处于从一级产业生态系统向二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常  
本文在对产业生态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典型案例,运用Vensim DS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与分析,预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趋势。为长株潭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生态化创新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召艳  黎红梅  魏晓  唐月亮  殷章馨  尹鹏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要素、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科技创新环境要素3个维度26个指标,构建科技创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多因子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科技创新潜力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科技创新潜力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科技创新潜力“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2)城市群核心区内部“创新圈”逐渐凸显,目前已形成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为策源、高新区孵化、多点应用的创新圈格局。(3)交通枢纽和环境优美地带是创新潜力高值地区,形成了两大创新潜力发展轴,呈南北两带集聚。(4)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科技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解释力最大的是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率,其次是代表创新人才中每10万人拥有大学以上人口数量,代表产业结构的第二产业占比比第三产业占比的重要性突出,代表创新投入的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解释力最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翀  张晨  王宝强  黄亚平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力  谢宜章  向平安  
【目的】科学评价与测度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城市群生态空间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人均生态空间面积"(PCES)与"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CWWD)两个基准指标,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区的12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法和无量纲对比法对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价值标准和绿地建设规划数量进行测度分析,以回归方程测算出长株潭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数量和要求。【结果】长株潭PCES和CWWD与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城区改造状况、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1)生态空间建设与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区位导向性;2)由于生态空间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方面,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必然同步影响到人均生态空间面积;3)生态空间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导向性和人口分布导向性;4)人口密度也是引导现状生态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主导因素,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按照本研究配置要求,2025年长株潭城市完全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生态空间面积≥12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38%。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贤军  李铌  李志学  
城乡生态空间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如何做到一方面促进城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是新时期城乡规划所关注的热点,借鉴国内外城乡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以长株潭绿心为例,从城乡生态空间的识别与重构、保护与利用、推进机制等方面对城乡生态空间规划进行探索,解决了绿心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农村发展空间格局、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和设施生态空间格局的重构问题,兼顾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以期对类似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蒋俊毅  罗能生  
城市化的不断加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剧了对区域资源的消耗,区域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存在显著的辩证关系。本文在建立经济综合城市化水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度模型,结合湖南省经济中心区域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十五”期间历年的数据,测算了长株潭区域历年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比较协调,“十一五”规划起步良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志伟  汤放华  易纯  宁启蒙  
在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构架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定量化评价思路和框架。并选取我国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用2009年统计数据,对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长沙、湘潭、株洲的新型度总体情况相对最好;在环境保护方面,娄底、常德相对较好;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沙的水平最高;在社会建设方面,长沙的情况最好;衡阳、岳阳均不具有比较优势。研究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评价提供了定量化研究的新视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舒帮荣  胡雁娟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由于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被重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土地生态安全动态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生态安全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目前已经处于不安全等级;同时存在水土协调度、受灾面积成灾率、人口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等不安全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欢芳  胡振华  
低碳经济将是今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而低碳产业集群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组织载体。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低碳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重点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在对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低碳化问题进行整体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强调一个中心,实施五大战略"的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的总体思路,并从企业、产业、政府等多层面进行了低碳化路径的具体设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文力  刘湘辉  鲍丙飞  向平安  
为客观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状况,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特征,从区域产业发展、水资源状况和生态效益等层面构建长株潭县域层次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改进的DPSIR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展开定量评估和趋势预测。研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县域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但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并从指标体系和政策因素等对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珍丽  唐承丽  周国华  吴佳敏  陈伟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佳  李勇辉  
产业协作是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等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作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前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角度提出了深化产业协作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卫  肖琳子  朱有志  
本文对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和新经济地理学三个理论传统以及国内有关城乡发展理论进行回顾,结合城市群的一般特征,构建了基于城市群中城乡劳动力报酬差异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1978—2007年的经验数据对主要结论进行实证,最后提出城市群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丽娜  陈晓红  冷智花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效率方法是研究循环经济比较适合的定量方法。本文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了各城市2005-2010年的效率,然后利用Malmquist—DEA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对比研究,最后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考察不同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整体生态效率水平比较高,城市间差距较大,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生态效率明显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运用Malmquist—DE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0年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增长率TFP值都大于1,年均增长率为12.6%。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