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43)
- 2023(16492)
- 2022(13656)
- 2021(12099)
- 2020(10123)
- 2019(22536)
- 2018(21774)
- 2017(41831)
- 2016(22430)
- 2015(24580)
- 2014(24623)
- 2013(24226)
- 2012(22297)
- 2011(19914)
- 2010(20240)
- 2009(19105)
- 2008(19333)
- 2007(17708)
- 2006(15969)
- 2005(14602)
- 学科
- 济(100979)
- 经济(100835)
- 业(93709)
- 管理(85776)
- 企(83397)
- 企业(83397)
- 方法(37503)
- 财(34132)
- 业经(33129)
- 农(32117)
- 数学(28595)
- 数学方法(28308)
- 中国(25674)
- 制(24731)
- 地方(23960)
- 务(23494)
- 财务(23457)
- 财务管理(23423)
- 农业(22841)
- 企业财务(22252)
- 技术(20553)
- 策(18671)
- 划(17691)
- 体(17661)
- 和(17351)
- 贸(17308)
- 贸易(17294)
- 理论(16994)
- 易(16792)
- 银(16023)
- 机构
- 学院(326542)
- 大学(319001)
- 济(142843)
- 经济(140079)
- 管理(131166)
- 理学(111676)
- 理学院(110566)
- 管理学(109163)
- 管理学院(108521)
- 研究(105808)
- 中国(84960)
- 财(71646)
- 京(66048)
- 科学(59380)
- 财经(54996)
- 江(52305)
- 所(51316)
- 经(49715)
- 中心(49309)
- 农(48579)
- 研究所(45343)
- 经济学(43536)
- 业大(42019)
- 北京(41567)
- 州(40618)
- 财经大学(40325)
- 范(40138)
- 师范(39751)
- 经济学院(39314)
- 院(39188)
- 基金
- 项目(210716)
- 科学(169625)
- 研究(160720)
- 基金(153990)
- 家(131394)
- 国家(130229)
- 科学基金(114854)
- 社会(105603)
- 社会科(100391)
- 社会科学(100372)
- 省(83211)
- 基金项目(80871)
- 教育(72705)
- 自然(71309)
- 自然科(69528)
- 自然科学(69509)
- 自然科学基金(68319)
- 划(67896)
- 编号(64251)
- 资助(61601)
- 成果(51725)
- 重点(47385)
- 发(47344)
- 部(47134)
- 创(46656)
- 制(45327)
- 课题(45106)
- 国家社会(44107)
- 创新(42824)
- 业(41490)
- 期刊
- 济(168217)
- 经济(168217)
- 研究(100841)
- 中国(66782)
- 财(59152)
- 管理(56615)
- 农(45925)
- 科学(40992)
- 学报(38966)
- 融(35046)
- 金融(35046)
- 教育(32687)
- 大学(31559)
- 技术(31400)
- 农业(31266)
- 学学(29993)
- 业经(29805)
- 财经(28063)
- 经济研究(26188)
- 经(24339)
- 问题(21743)
- 业(18564)
- 技术经济(17995)
- 贸(17488)
- 现代(16746)
- 商业(15884)
- 财会(15744)
- 世界(15377)
- 国际(14756)
- 经济管理(14737)
共检索到504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国建 胡玉梅 李慧
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有效实施载体之一,区域产业政策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建设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这一区域产业政策的制造业质量提升效应。研究发现:(1)以企业TFP来衡量制造业质量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显著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使处理组比控制组提高约8%,此结论在多种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政策效果在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更加显著;(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渠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是并没有培育起当地产业的比较优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改革区域产业政策进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决策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冰冰 刘戒骄
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区域示范政策是推进制造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利用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示范区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并通过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和增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等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且示范区政策对民营企业、十大重点领域支持行业和中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利用城市和企业层面的创新数据,分析示范区政策对入选城市群创新的影响,发现相比其他入选城市,示范区政策并未对城市群创新产生额外的创新激励效果。可能的原因是:示范区政策并未显著提高城市群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和创新环境质量,而且政策诱发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挤出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支出。结论对优化示范区政策设计、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思文 孙亚辉
产业政策能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产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数据研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对产业政策的吸收程度不同。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受产业政策激励,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显示,产业政策作用程度和企业所处行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重点扶持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政策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分析表明,90%的产业政策均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这一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魏向杰 程琦
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应对全球制造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政策发挥着关键的指导引领作用。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产业政策工具的创新效应。本文拟基于产业政策整体视角,采用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中国制造2025》开展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政策信号”为中介变量,探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创新效应在企业年限、规模、产权性质以及区域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效果;产业政策的信号效应表现为扩大企业外部融资,从而增加企业创新产出;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外部融资的中介效应强度呈反向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刘欢 白莹莹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凤兵 吴迪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农业政策落地将直接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为例,采用2005—2020年中国263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多时点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设立,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政策效应具有持久性,随着设立时间的推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农业全要素提升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设立主要通过改善电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方式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但借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路径不显著。(3)发达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及高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地市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更强的政策效果。优化农业产业园区政策,有助于农业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其刚 王敏哲
数字贸易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本文使用2009~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以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探究数字贸易赋能制造业质量变革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结果发现:(1)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贸易推动制造业企业质量升级;(2)机制分析发现,数字贸易使得企业能获得和使用市场中更多的信息来满足消费者,提升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质量。数字贸易对出口企业质量升级的影响大于非出口企业,数字贸易对两者的影响途径存在差异;(3)异质性分析表明,政治资源诅咒与基础设施限制,使数字贸易对非国有企业和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制造业企业质量升级的影响更加明显;(4)数字贸易赋能制造业升级具有出口提升效应,数字贸易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与海外市场。本文结论对理解数字贸易在我国制造业质量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数字贸易政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戴魁早 陈阿丽 杨新宇
本文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框架下,理论分析制造强国战略这一功能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以《中国制造2025》为准自然实验,结合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理论预期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制造强国战略这一功能性产业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PSM-DID、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制造强国战略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协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技术创新机制,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支撑机制实现的。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显著增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对于政府效率和营商环境排名前50的城市更显著。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强化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协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撑等机制,但未明显改善创新溢出机制和技能人才支撑机制。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强国战略对试点地区、配套政策完善地区、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智能化水平较高、技术差距较大行业的企业生产率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制造强国战略在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功能性产业政策实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辛大楞 季存睿 辛立国
推动企业智能转型对于制造强国建设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融资效应和公司治理效应视角构建理论框架综合解析了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机制,采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来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实际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智能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规模。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升管理者能力是智能转型驱动企业出口规模提升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揭示,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要素密集度、区位、企业所有制和行业异质性。具体来看,智能转型对资本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企业的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为强烈。企业实施智能转型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有效带动了行业内非试点企业出口规模。文章拓展了企业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也为政府稳步推进智能转型来助力企业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智能转型 企业出口 全要素生产率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彦 王鹏 梁经伟
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中国政府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利用2007-2016年间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生态文明两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指标,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来分析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一政策对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增强环境规制效果,扩大生态资本。在示范区创建的初期,该政策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生态旅游示范区对人均收入和生态资本的的正向影响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对环境规制的作用期则较短。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来说,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政策效应更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景国文 汪达
本文利用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21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能源转型政策如何影响碳排放。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降低碳排放的效果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技术创新是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降低碳排放的政策效应在东部城市、非资源型城市、FDI流入低及城市行政等级高的城市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能够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新能源政策实施及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扩容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国义 禹明明 陈晓华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加速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常态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政策支持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税收优惠、政策性融资、政府研发补贴投入3个角度出发,选取2000~2014年15年的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创新性的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与弹性系数分析方法研究3种政策支持方式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促进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国义 禹明明 陈晓华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加速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常态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政策支持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税收优惠、政策性融资、政府研发补贴投入3个角度出发,选取20002014年15年的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创新性的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与弹性系数分析方法研究3种政策支持方式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促进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环境规制与中国制造企业出口升级——基于节能低碳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政策激励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准自然实验
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区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试点省市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智能制造计划可以跨越“生产率悖论”吗:来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准自然实验
生态文明建设对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基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
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制造业企业的准自然实验
绿色产业集聚与城市工业部门高质量发展——来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政策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