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38)
- 2023(21590)
- 2022(18394)
- 2021(17037)
- 2020(14268)
- 2019(32553)
- 2018(32286)
- 2017(61859)
- 2016(34159)
- 2015(38324)
- 2014(38730)
- 2013(38499)
- 2012(36085)
- 2011(32720)
- 2010(33042)
- 2009(30641)
- 2008(30360)
- 2007(27484)
- 2006(24472)
- 2005(21825)
- 学科
- 济(145666)
- 经济(145508)
- 业(92736)
- 管理(90140)
- 企(68732)
- 企业(68732)
- 方法(59411)
- 农(53676)
- 数学(51432)
- 数学方法(50879)
- 中国(42478)
- 农业(35556)
- 地方(35450)
- 业经(34101)
- 财(33332)
- 学(33165)
- 制(26529)
- 贸(26508)
- 贸易(26492)
- 易(25647)
- 银(22146)
- 环境(22112)
- 银行(22046)
- 技术(21617)
- 融(21281)
- 金融(21276)
- 理论(21260)
- 行(21115)
- 和(21110)
- 发(20642)
- 机构
- 学院(495148)
- 大学(494814)
- 济(199231)
- 经济(194814)
- 管理(186486)
- 研究(177430)
- 理学(160562)
- 理学院(158591)
- 管理学(155718)
- 管理学院(154815)
- 中国(131720)
- 科学(113780)
- 京(107104)
- 农(103632)
- 所(92842)
- 财(88581)
- 研究所(84692)
- 业大(82653)
- 农业(80890)
- 中心(80360)
- 江(75981)
- 财经(70152)
- 北京(67685)
- 范(67078)
- 师范(66301)
- 经(63730)
- 院(63615)
- 州(60770)
- 经济学(59693)
- 省(57060)
- 基金
- 项目(334185)
- 科学(259697)
- 基金(239237)
- 研究(238141)
- 家(212122)
- 国家(210314)
- 科学基金(177035)
- 社会(148966)
- 社会科(140761)
- 社会科学(140718)
- 省(132353)
- 基金项目(127191)
- 自然(116032)
- 自然科(113262)
- 自然科学(113224)
- 划(111801)
- 自然科学基金(111168)
- 教育(107899)
- 资助(97984)
- 编号(96761)
- 成果(78790)
- 重点(75755)
- 发(75087)
- 部(72429)
- 创(68575)
- 课题(67761)
- 创新(64119)
- 科研(63979)
- 计划(62650)
- 国家社会(61015)
- 期刊
- 济(226284)
- 经济(226284)
- 研究(144372)
- 中国(102392)
- 农(99318)
- 学报(89203)
- 科学(79145)
- 农业(67112)
- 财(65851)
- 大学(65715)
- 管理(65712)
- 学学(62350)
- 教育(53354)
- 融(45662)
- 金融(45662)
- 技术(41227)
- 业经(40299)
- 经济研究(34675)
- 业(33912)
- 财经(33674)
- 问题(31710)
- 经(28982)
- 版(26626)
- 科技(24847)
- 业大(24181)
- 图书(24166)
- 技术经济(24152)
- 资源(23080)
- 商业(22192)
- 世界(22078)
共检索到744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学功 万年庆
通过变率偏差模型的计算表明,中原城市群中九城市域内二、三产业的增长对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转移作用强弱差异明显,总体影响表现出弱作用特征。模型计算结果还表明,目前,在二、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发展二、三产业将更有利于转移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变率偏差模型 农村富余劳动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学功 吴国玺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采用变率偏差度和贡献率两个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弱,弱作用将延缓中原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县域 变率偏差度 贡献率 弱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学功 郑敬刚
对比分析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显示了城市群中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未能协调互动以及城市群中九个城市协调互动程度的差异,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服务业发展,创新构建制度体系,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学功 王轩
中原城市群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相对较弱,和城市群构建的目标相比,其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原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及作用的发挥需要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就业的支持,以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建设促进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制度创新,扩大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差异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荣胜 覃成林
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市(镇)集聚的过程。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转移空间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就越大,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就越快。据此,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最后提出河南省通过合...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 第三产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锐 吕臻
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以跨地区转移为主的就业格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暴露出一些问题,受东部地区出口受挫的影响,农民工失业增加,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平衡的就业格局存在很大的风险,而这种就业格局源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质,深入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发挥的主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有序、良性流动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成
本文在二元结构经济的分析框架下,依据Ranis.G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应该成为本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心问题。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初期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影响。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应对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资本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朔 冯素杰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勇胜 薛继亮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盈盈
本文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利用1993年到2012年的有关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等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农民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寒晶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模型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要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废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求政府进一步转换角色 ,有步骤地开放劳动力市场 ,同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