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9)
2023(9164)
2022(7738)
2021(6788)
2020(5564)
2019(12315)
2018(12133)
2017(22827)
2016(12014)
2015(13640)
2014(13662)
2013(13552)
2012(12838)
2011(11859)
2010(11848)
2009(11036)
2008(10367)
2007(9039)
2006(8408)
2005(7659)
作者
(35415)
(29875)
(29582)
(28230)
(19377)
(14241)
(13637)
(11511)
(11410)
(10578)
(10322)
(10197)
(9919)
(9495)
(9313)
(9041)
(8856)
(8560)
(8538)
(8312)
(7527)
(7161)
(7102)
(7000)
(6680)
(6647)
(6426)
(6234)
(5938)
(5769)
学科
(77644)
经济(77593)
管理(31359)
地方(25494)
(23317)
方法(22589)
数学(20140)
数学方法(19926)
中国(19045)
(16933)
企业(16933)
地方经济(15350)
(14354)
(13931)
业经(13060)
环境(11905)
农业(10118)
(9546)
金融(9545)
(9201)
(9014)
(9000)
(8684)
经济学(8465)
(8193)
贸易(8187)
理论(7894)
(7883)
银行(7875)
产业(7827)
机构
大学(179613)
学院(179598)
(83283)
经济(81482)
研究(67945)
管理(65543)
理学(55748)
理学院(54933)
管理学(53951)
管理学院(53577)
中国(49979)
科学(40571)
(38807)
(33625)
(33547)
中心(30749)
研究所(30433)
(27576)
财经(27081)
经济学(27044)
(26034)
师范(25817)
(25078)
北京(24636)
(24540)
(24385)
(24277)
经济学院(23955)
业大(23388)
师范大学(21207)
基金
项目(121136)
科学(96416)
研究(88867)
基金(87734)
(75957)
国家(75388)
科学基金(65099)
社会(59173)
社会科(56160)
社会科学(56147)
(47735)
基金项目(46594)
自然(40348)
(40151)
自然科(39354)
自然科学(39349)
教育(39184)
自然科学基金(38548)
资助(35267)
编号(34453)
(29140)
重点(27693)
成果(27310)
(25784)
课题(25271)
国家社会(25009)
(24490)
发展(24159)
(23814)
创新(23146)
期刊
(100292)
经济(100292)
研究(58470)
中国(34456)
管理(24510)
科学(23995)
(23948)
学报(23654)
(21286)
大学(17973)
技术(17457)
学学(16873)
经济研究(16634)
(15353)
金融(15353)
教育(14998)
农业(14671)
问题(14469)
业经(13393)
财经(13374)
(11751)
资源(10949)
技术经济(10286)
统计(10223)
(9929)
(9280)
现代(8924)
(8877)
世界(8739)
城市(8737)
共检索到278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浩鸣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在构造了包含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城市三个子系统的区域中心城市非线性经济系统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系统协同度模型对珠三角双中心城市各自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圳与广州发展的可持续性均主要得益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其中现代服务业均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最后,提出了优化珠三角双中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康杰  吴亚君  
加快高铁网络建设,改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省域中心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时空演进特征,并对其协同互动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的整体密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化,而城市经济网络随时间演进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高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QAP相关分析验证了高铁网络与城市经济网络正相关关系,表明二者之间能够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着双向影响,经济网络对高铁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学鑫  田广增  苗长虹  
从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与经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标志4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与总结,认为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度、势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化和强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经济势能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辐射范围的远近,也决定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经过选取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势能量级与沪苏浙城市群存在着明显差距。京津冀城市群应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扩大其经济势能量级,积极培育周边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增强附近区域吸引力,构建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经济势能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辐射范围的远近,也决定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经过选取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势能量级与沪苏浙城市群存在着明显差距。京津冀城市群应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扩大其经济势能量级,积极培育周边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增强附近区域吸引力,构建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卿  
塑造生产服务业的产业主导地位是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演进的重要战略之一。广州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定位、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及政策供给取向表明,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服务业确立为工业、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中间需求率高的传统优势生产服务业、知识分析性和技术应用性的现代生产服务业,构筑中心主城区生产服务业集聚和外围选择性扩散有机结合的空间布局,制定基于比重提高的总量性政策和基于内部结构优化的结构性政策框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金根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极化和扩散。城市对外围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扩散效应,而对外围的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则为极化效应。所谓极化是物质、能量、信息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集聚过程既有人才、资金、原材料、能源等流入造成外围地区缺少人力物力财力而降低发展速度的极化效应,又有因城市经济实力增强而促进外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的正影响和极化效应的负影响迭加为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郭宝华  李丽萍  
基于概念解析的视角,探讨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理论基础、形成机制,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竑  
汕头要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必须有强大的产业集群支撑,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集聚辐射能力和城市的服务功能,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源的合理流动配置来实现区域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用"一颗子"带动"一大片",带活"一盘棋"。虽然汕头的产业集群不断得到优化升级,但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不少,汕头要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更加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连翔  
通过构建耦合模型和脱钩状态模型,定量研究1990—2015年郑州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5年郑州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高,整体上表现为高度耦合和基本协调,说明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2)从二者之间的脱钩指数来看,表现为整体上升但局部剧烈波动的演变特征,具体分为两个阶段:脱钩指数小于1(1990—2007年、2015年)和脱钩指数大于1(2007—2014年)。随着极化度的增长,生态环境脆弱性也呈增长态势,表明生态环境受要素空间极化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大。(3)借助Eviews 8.0判断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要素空间极化是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格兰杰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石永洪  陈卓  
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近年来国家政策提出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通过区域扶贫来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城镇化与非农化进程中,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承担着发展资源组合、带动经济发展的使命。以重庆市黔江区为案例,比较研究传统区域格局与新兴区域态势,并从贫困地区发展的目标解读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使命与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静波  李纯  
以湘粤赣边界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中心性模型基础上,对郴州、韶关和赣州三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比较。通过进一步对三市的各行业区位商计算,发现要将郴州市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前还存在城市中心性较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科技还较落后等问题,并就该战略设想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玲玲  周华东  
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心城市及组织和领导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及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并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为例,对各城市的贡献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地反映各中心城市的贡献,并对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泉  白冬梅  邹成东  
借助引力模型,筛选与合肥市经济联系强度高于整体均值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创新经济4个方面出发,构建长三角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度评价模型分析长三角12市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特征,并根据层级的不同分别展开探讨。结果表明:合肥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对接长三角的潜力,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内部动力;合肥市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且在整体上呈现为低协同状态;201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同度一直处于不协同状态,各城市在各分项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发展;(2)优先发展副中心城市,加快都市圈交通建设;(3)完善副中心城市数字化对接政策,打造新型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栾强  罗守贵  郭兵  
依据中心城市和受辐射城市并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引入城市间距离对分形模型进行改进,对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发现:上海对半径300 km范围的辐射力与北京对半径200 km范围的辐射力相当,而广州对半径200 km范围的辐射力相对较差;3个中心城市行政地位差别很大,但政策支持力度对辐射力的影响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金融业发展是辐射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辐射力对城市货运能力和客运能力的依赖度有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