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43)
2023(17617)
2022(14217)
2021(13007)
2020(10594)
2019(24204)
2018(23533)
2017(44928)
2016(23946)
2015(26589)
2014(26469)
2013(25519)
2012(23235)
2011(20962)
2010(20757)
2009(18790)
2008(18063)
2007(15743)
2006(13876)
2005(12664)
作者
(65807)
(55181)
(54529)
(51977)
(34853)
(26055)
(24833)
(21466)
(21127)
(19358)
(18645)
(18553)
(17567)
(17280)
(17013)
(16848)
(16364)
(15815)
(15797)
(15786)
(13706)
(13441)
(13209)
(12756)
(12466)
(12226)
(12043)
(11812)
(11018)
(10760)
学科
(105378)
经济(105267)
管理(64491)
(60832)
(48421)
企业(48421)
方法(40879)
数学(34765)
数学方法(34293)
中国(32937)
(29182)
地方(26983)
业经(25221)
(22847)
(20428)
农业(19815)
(19048)
理论(18800)
(17351)
金融(17343)
(17301)
(17301)
贸易(17288)
银行(17277)
(16682)
(16666)
环境(16301)
(15597)
(15434)
技术(15030)
机构
学院(331216)
大学(329552)
(138835)
经济(136068)
管理(125930)
研究(113852)
理学(108517)
理学院(107321)
管理学(105239)
管理学院(104619)
中国(85973)
(69847)
科学(67680)
(63651)
(55078)
中心(52553)
(51211)
财经(50443)
(50161)
研究所(50038)
(46171)
业大(45966)
(45927)
师范(45711)
经济学(43779)
北京(43421)
(42163)
(39793)
农业(39628)
经济学院(39426)
基金
项目(226494)
科学(181148)
研究(169846)
基金(164463)
(142690)
国家(141516)
科学基金(122883)
社会(110220)
社会科(104565)
社会科学(104544)
(89572)
基金项目(86326)
教育(78895)
自然(76538)
(75024)
自然科(74847)
自然科学(74828)
自然科学基金(73445)
编号(68792)
资助(65315)
成果(55548)
(52873)
重点(51981)
(49904)
课题(48561)
(48021)
国家社会(46525)
创新(44832)
教育部(43459)
发展(43280)
期刊
(154623)
经济(154623)
研究(99973)
中国(70050)
管理(48463)
学报(48282)
(47902)
(47654)
科学(45802)
教育(44020)
大学(38237)
学学(35593)
农业(32604)
技术(31639)
(31377)
金融(31377)
业经(26666)
经济研究(25461)
财经(24870)
(21585)
问题(20471)
(17046)
技术经济(15623)
(15620)
图书(15407)
商业(15376)
统计(15183)
(15035)
科技(15018)
现代(14619)
共检索到497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于斌斌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与高端人才集聚互动效应的分析,并基于推拉理论的扩展,研究了高端人才集聚在产业集群中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如下结论:产业集群与高端人才集聚的互动不仅产生正效应,即磁场效应、根植效应、激励效应、群体效应和自强效应,还会由于人才集聚未成规模等而产生负效应;高端人才在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分为产生、发展、成熟和分化四个阶段,地方政府应正确判断产业集群所处的阶段并采取相应人才策略,尤其是在集群的分化阶段,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引导使其进入再发展阶段。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颖  耿槟  梁小亮  
产业协同集聚对工业地价的影响机理研究对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剖析产业协同集聚与工业地价分异空间效应的逻辑关系,提出工业地价分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假说,基于莫兰指数、GWR方法构建测度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309个县(市、区)工业地价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下,整体上县域间工业地价存在显著分异性,而地级市间工业地价分异大于地级市内部工业地价分异;(2)政府投资协同集聚、劳动力协同集聚、基础设施协同集聚、出让价格政府协同管制、投资协同集聚等因素对长三角县域工业地价空间分异影响显著,而各因素对区域内工业地价的影响程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银锋  李云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是新时期形成内外双循环互动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本文定量评估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并实证检验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消费资源在核心城市的集聚以及城市网络带来的扩散效应,构成了消费中心城市的内生增长动力。在一体化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中,这种集聚和扩散效应更为明显。因此需要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夯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基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各种区域经济集团的成立,成员国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逐渐降低,这必然引起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重新集聚和扩散,从而导致将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转移。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由交易成本降低原因,产业经历了一个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斐  
费孝通先生围绕小城镇的论述,在理论层面可以分为宏观思想、中观概念与微观的具体对策三个维度,三者之间看似琐碎庞杂,其实均可被统一在工农城乡连续统的核心思想框架之下;在具体对策层面,费孝通所提出的规模经营与家庭工业这两大策略在中原地区两个乡镇的具体地方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尤其是人与环境两大因素对小城镇建设成败的影响。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关键,首先是回归工农城乡连续统的核心思想,在此前提下,既要确保农民主体性的彰显,同时破除文化与环境二元对立观念,将小城镇视为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城市与乡村的连续、自然与文化的一体,蕴含的是中国文明的独特智慧,致中和宇宙观为小城镇的理论拓展与实践指导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与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宝凤  
本文以"流通企业集聚对区域一体化是否存在影响?若存在影响,具体的影响度如何?"作为研究课题。整个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并与研究团队所掌握的现代分析理论与方法相结合,通过理论分析论证提出三步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六大区域进行研究,通过一体化分析得出三大结论,并通过集聚对一体化的影响分析明确了四大结果,从而为落后地区发展流通经济乃至发展宏观经济给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雷霆   郭娟   向川  
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促进人口老龄化风险由空间集聚向区域分担转变,对于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会加剧我国老龄人口的集聚效应;空间区域异质性表明,在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老龄人口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此外,对老龄人口集聚方式进行分类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虽然能够有效缓解城市老龄人口集聚,但是会强化老龄人口在省份维度的集聚;社会保障支出在缓解老龄人口集聚的过程中产生了逆向调节作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强化老龄人口集聚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各地区充分识别人口老龄化风险空间集聚水平、实现人口老龄化风险分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芳  谢贤君  
为了探索区域一体化对就业效应的影响,本文基于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双重视角,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的代理变量——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行测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和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总体就业效应方面: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区域一体化通过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对就业产生间接作用,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要素匹配效应,提高了对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进而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区域一体化带来产业的集聚效应,促使区域协同发展,降低了运输交易成本,实现了劳动力的均衡就业。长江经济带地区异质性效应方面:上游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对就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就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就业,且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具有均衡协调功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范兆斌  苏晓艳  李晓玲  
跨国公司与区域一体化间的关系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区域一体化如何影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跨国公司的存在如何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收益。文章通过一个扩展后的垄断模型将以上两个传统上分割开来的命题统一于一个框架内进行探讨,分析显示,区域一体化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的存在也使区域一体化的收益趋于模糊,国家特征和生产技术特征因素在两个互有联系的问题上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良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瑞林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可斌   旷鹏程  
立足于城商行流动性创造服务本地实体经济和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现实背景,选取2007—2020年中国121家城商行作为研究样本并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当下逐步推进的城市群政策对城商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城市群政策通过提高城市的金融集聚能力,提升了政策覆盖范围内的城商行流动性创造水平,表现为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城市群政策还通过弱化行政区域划分和地区文化差异联合形成的市场分割,弥合了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商行流动性创造差距,表现为市场一体化效应。关于城市群“中心-外围”结构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城市群政策的集聚效应推动了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的协同增长,且市场一体化效应促使中心城市饱和的金融资源外溢至地理距离在160~240公里范围内的外围城市,分散了集聚于中心城市的金融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杜贵阳  
市场容量的增加包括市场范围的增加和市场深度的增加。产业集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深度的增加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范围的增加。二者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 ,从而共同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启斐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贸易同盟之内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区域内部贸易量尤其是区域内部的服务贸易不断加大。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服务业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OECD区域一体化对服务贸易的提升作用最显著;APEC一体化也能有效地促进服务贸易;但是由于存在"边界效应",NAFTA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抑制服务贸易发展。此外,宏观经济的稳定、完善的司法体系以及经济自由化程度也是促进服务贸易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瑞林  骆华松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要素等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都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既有负效应,又有正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应该以市场化为基础,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有效的主体组织和适当的补偿机制为保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