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5)
- 2023(14507)
- 2022(11717)
- 2021(10467)
- 2020(8488)
- 2019(18605)
- 2018(18272)
- 2017(33932)
- 2016(18014)
- 2015(20122)
- 2014(20107)
- 2013(19215)
- 2012(17372)
- 2011(15915)
- 2010(16383)
- 2009(15291)
- 2008(14847)
- 2007(13440)
- 2006(12425)
- 2005(11614)
- 学科
- 济(92447)
- 经济(92366)
- 管理(51613)
- 业(44312)
- 企(36761)
- 企业(36761)
- 方法(27383)
- 中国(25329)
- 地方(24438)
- 数学(22087)
- 农(21942)
- 数学方法(21784)
- 业经(20911)
- 学(20659)
- 财(16583)
- 理论(15917)
- 地方经济(15017)
- 制(14803)
- 农业(14635)
- 融(13307)
- 金融(13305)
- 环境(12733)
- 和(12703)
- 银(12648)
- 银行(12625)
- 发(12461)
- 行(12182)
- 贸(12159)
- 贸易(12146)
- 易(11608)
- 机构
- 学院(260060)
- 大学(258220)
- 济(110381)
- 经济(107980)
- 管理(92591)
- 研究(92568)
- 理学(77944)
- 理学院(76983)
- 管理学(75459)
- 管理学院(74951)
- 中国(69904)
- 京(54812)
- 科学(54653)
- 财(50684)
- 所(46403)
- 江(42083)
- 研究所(41519)
- 中心(41425)
- 财经(39244)
- 范(37959)
- 农(37751)
- 师范(37628)
- 经(35273)
- 经济学(35198)
- 北京(34599)
- 院(33677)
- 州(33594)
- 业大(33079)
- 经济学院(31144)
- 师范大学(30108)
- 基金
- 项目(164248)
- 科学(129565)
- 研究(125291)
- 基金(116954)
- 家(101119)
- 国家(100260)
- 科学基金(85775)
- 社会(80881)
- 社会科(76543)
- 社会科学(76525)
- 省(65442)
- 基金项目(59525)
- 教育(58011)
- 划(53758)
- 编号(52051)
- 自然(51279)
- 自然科(50070)
- 自然科学(50058)
- 自然科学基金(49101)
- 资助(46556)
- 成果(43458)
- 重点(38095)
- 发(37862)
- 课题(37238)
- 部(34978)
- 国家社会(34176)
- 创(33877)
- 创新(31652)
- 项目编号(31561)
- 性(31383)
- 期刊
- 济(137408)
- 经济(137408)
- 研究(84902)
- 中国(57195)
- 财(40308)
- 学报(38255)
- 管理(37874)
- 教育(36770)
- 农(36173)
- 科学(35740)
- 大学(29290)
- 学学(26876)
- 技术(25496)
- 融(24388)
- 金融(24388)
- 农业(24068)
- 经济研究(23010)
- 业经(21703)
- 财经(20359)
- 经(17921)
- 问题(17214)
- 图书(14943)
- 贸(13559)
- 技术经济(13287)
- 商业(12691)
- 业(12548)
- 版(12465)
- 现代(12065)
- 统计(12018)
- 国际(11734)
共检索到414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宋冬林 孙尚斌
中心一语极富政治经济学意涵。中心首先是经济活动、经济资源的中心,并据此成为经济权力的中心,因此,中心具有经济权力的内生性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重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心普遍为微观市场主体,其中介属性与资本属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使中心表现出双向作用,并推动着中心发展。最终中心的演化史成为社会的中心化史,并契合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趋势,从而预示着中心终将走向自我扬弃。数字平台是中心发展的最新样态,它凭借对数字资源集合的掌控,在建构中心化的同时也生成去中心化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区块链凭借中介离场和资源共享特性,使组织内去中心化成为可能。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从而实现消灭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前,去中心化仅为外生性中心消解与内生性中心强化共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美华 朱应皋
最低工资制度从诞生时起就备受争议。主流经济学家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最低工资是对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管制,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效率下降。尽管这一结论并未完全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但是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效率和就业自然是我们首要关注的。理论和现实说明,我国目前并不具备最低工资的实施环境,那么政府为什么还要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呢?本文提供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读框架。
关键词:
最低工资 政治经济学 制度逻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汤正仁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由"本体篇""运行篇""发展篇""开放篇"四部分33章构成。"本体篇"是根本,"运行篇"是本体行为,"发展篇"是本体拓展和升华,"开放篇"是本体走向世界,四个部分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架构。各章之间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又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体现出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贯穿于各个部分和各个章节的红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爱平
传统发展经济学包括早期发展经济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古典主义思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都存在缺陷。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吸收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开展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利益关系、主体行为、制度安排、激励结构等方面建立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针对发展中国家现实问题确立研究内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斌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建立了中国20多年市场化转轨的成功制度分析框架,被认为是“中国市场维护型的财政联邦理论”,但同时也引发一些学者的异议。事实上,目前中国包括财政体制在内所面临的问题,使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解释存在诸多限制。本文通过对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梳理,提出理解中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分权改革政策,需要建立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统一解释框架,而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也是中国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
市场化 分权改革 新政治经济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类承曜
本文通过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重点分析了国有银行改革的三个关键领域:股份制改革、市场化和财务重组,分析各个领域改革背后的逻辑以及存在的问题。结论是尽管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政府更多地考虑了自身的成本和收益,改革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回避了深层次的本质问题,而且政府追求短期化目标的结果是短期内银行财务状况的改善是以长期内风险累积为代价。最后得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股份制改革 财务重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小亮 王子成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为了全面解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和丰富内涵,进而推动其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与数理推导的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探讨了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及内涵、外延,重点分析其形成逻辑和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由前沿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更具包容性、更体现新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外延涉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者的联合作用推动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作用特征表现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文章进一步阐释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构成,即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动力机制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相互渗透,进而提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计算公式,用于评估其影响力。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也是其创新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具象表现之一,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并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可馨 姜婧
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提升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效能的挑战中,我国当前正积极构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维度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格局的人民性、世界性、文明性,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经济循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王宝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研究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乡村振兴可以抽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以"使用价值空间"为核心范畴,将乡村振兴过程抽象为一个"完全使用价值空间"在数量上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由此构建一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既定的前提条件,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金永军 陈柳钦 万志宏
就地方债发行的法理基础、制度约束以及地方债属性而言,地方债趋同于公司债而非国债。我国在地方债发行的法理基础和相关配套约束制度缺位的前提下,2009年发行的地方债实质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有银行等多方博弈的短期制度均衡,其发行制度和市场表现必然趋同于国债。完善我国地方债发行制度的现实路径应分两步走,即先完善地方债发行配套制度支持,后确立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权。
关键词:
地方债 政治经济学 准国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中国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工业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历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年均增速超过9.4%的"中国奇迹"。与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暴露弊端,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比照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西方国家的全面超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揭示国家治理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中国崛起,进而指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可斌
公司财务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多元化经营能否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已有的多元化经营理论认为多元化会直接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但也能使企业面临风险减少。但这一理论在解释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问题时存在着明显悖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给出了一个结合中国企业改革政治环境背景与治理结构环境背景、充分考虑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型因素的基于政治经济学的企业多元化理论框架,借此较好地解释中国企业的多元化行为。根据这一理论框架,在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型中,政府偏好变迁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选择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朝阳 孙寿涛
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资本既有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属性,又有体现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然而,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勘定显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与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统治—从属关系。依此分析,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理解存在三重逻辑错误:一是把资本泛化为一般范畴的超历史逻辑;二是把资本关系下的价值增殖还原为一般价值增加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把物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获得的社会形式错认为物的物质形式的拜物教逻辑。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资本二重性理论的真正样态是资本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形态和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而非二重属性。资本的二重形态并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的外在表现,因此资本二重性理论构成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现象规定,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厘定。
关键词:
资本 资本二重性 逻辑错误 二重形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蒙蒙 赵春玲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数字化正在前所未有地塑造着资本主义的新样态——数字资本主义。在数字化时代,作为与大数据技术体系相融合的数字资本主义,是“普照之光”抑或理论建构?数字资本主义催生的新型劳动组织形式——数字劳动又是否具有生产性特征?大数据技术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是“自由”的可能性释放还是支配的现实性回归?这一时代问卷需要回溯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依托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出贴近时代、符合实际的回答,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清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从而克服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浩进
经济空间中性论源于将经济空间予以绝对外生化考察的经济学理论,将经济空间予以"容器"化、"黑箱"化、"工具"化,使经济空间陷于中性的境地,割裂了空间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拘囿了经济学范式的空间维度,滞缓了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演进。关于经济空间如何非中性,应通过丰富其内涵——判定和概括经济空间的社会性,来确立起经济空间能够非中性的基本前提,并从动态的角度来展现外在表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本逻辑。内生化逻辑决定了经济空间的非中性。在社会性的前提下,经济空间非中性的根本逻辑是经济空间的资本化,这不是绝对地由理论推演而来,而是从普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其对于空间经济学实践维度的现实问题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经济空间 非中性 社会性 资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