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68)
2023(7115)
2022(5127)
2021(4414)
2020(3260)
2019(7096)
2018(6770)
2017(13146)
2016(7207)
2015(7796)
2014(7881)
2013(7432)
2012(6477)
2011(5769)
2010(5819)
2009(5227)
2008(5214)
2007(4445)
2006(4181)
2005(3878)
作者
(20524)
(17237)
(16890)
(16399)
(10904)
(7952)
(7673)
(6605)
(6468)
(5839)
(5828)
(5647)
(5443)
(5379)
(5300)
(5269)
(5041)
(4946)
(4889)
(4797)
(4102)
(4076)
(4031)
(3900)
(3869)
(3767)
(3665)
(3605)
(3399)
(3315)
学科
(35672)
经济(35635)
管理(19937)
(17252)
中国(14453)
(12534)
企业(12534)
方法(10704)
(10133)
地方(9714)
数学(9410)
数学方法(9314)
业经(8782)
城市(7412)
(7110)
(6895)
农业(6851)
产业(6299)
(6230)
环境(5833)
城市经济(5634)
发展(5423)
(5415)
(5352)
(5034)
信息(4868)
总论(4587)
(4555)
(4534)
金融(4534)
机构
大学(103478)
学院(103306)
(45313)
经济(44235)
研究(37802)
管理(37759)
理学(32561)
理学院(32138)
管理学(31590)
管理学院(31397)
中国(26959)
(22388)
科学(21998)
(20164)
(17725)
中心(16600)
财经(16424)
研究所(16080)
(15624)
经济学(15432)
(15401)
(15096)
(14776)
(14708)
师范(14588)
经济学院(14045)
业大(14039)
北京(13713)
(12292)
财经大学(12287)
基金
项目(72987)
科学(59293)
基金(54919)
研究(53103)
(48082)
国家(47723)
科学基金(41911)
社会(37450)
社会科(35664)
社会科学(35656)
基金项目(28876)
(27200)
自然(25366)
自然科(24845)
自然科学(24841)
自然科学基金(24391)
(23644)
教育(23397)
资助(20470)
编号(20052)
国家社会(17060)
(16657)
重点(16510)
(15740)
成果(15468)
(14604)
课题(14352)
发展(13802)
教育部(13736)
创新(13734)
期刊
(49573)
经济(49573)
研究(34743)
中国(19723)
科学(15005)
(14930)
学报(14681)
(14601)
管理(13789)
大学(11603)
学学(10953)
农业(10031)
教育(9969)
(8992)
金融(8992)
问题(8804)
经济研究(8585)
财经(8079)
技术(8046)
业经(7913)
城市(7857)
(7121)
(6617)
现代(6170)
(5311)
资源(5151)
(4792)
商业(4767)
(4760)
技术经济(4605)
共检索到152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殷冠文  刘云刚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市管县""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和区划调整,既有研究基于多方治理视角,多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文章以主体行为视角来考察地方政府的作用,并提出了区划调整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框架。研究发现,通过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实现了从城市型政区向地域型政区的转变,利用权力的集中化以及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实证表明,区划调整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管理、居民意识向城市属性转变,最终实现了"真"的城市化,验证了"政区合并先导型城市化"的有效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云刚  靳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期,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凸显,而区划调整是其最常用的行政手段之一。区划调整带来土地的快速非农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虚假城市化、被动城市化等诟病。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地方政府采取区划调整推动地区发展的时效性,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区划调整先导型城市化"的概念。即以区划调整为先导,带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管理、居民意识等的城市化转型。这种转型过程在短期来看是"虚假"的,但从长时段来看则是一种由虚假→部分真实→真实的渐进城市化过程。对于该结论的普适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冉  张婷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化则是通往进步的必然道路。而行政区划的范围、大小、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进程和质量。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就必须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适时作出调整,以达到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以江苏省为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市化的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建立"江苏省城市化指数综合度量指标体系",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探寻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响应机制和规律,分析这一特殊的地缘现象对城市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永国  
工业化与城市化运动的辩证逻辑表明,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形式,工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城市化的形态;工业化与城市化运动的现实经验表明:二者的协调推进并不是指二者同比例、等速度的发展,而是有一范围。在我国,既然作为内容的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演进,那么作为形式的城市化也应向新型城市化发展;同时,作为形式的城市化对作为内容的新型工业化有反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贺雪峰  董磊明  
农民外出务工有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外出务工赚取收入,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村庄由此显得繁荣;另一种是外出务工以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村庄由此变得萧条。第一种逻辑向第二种逻辑转变具有必然性。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则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丽霞  李静  
多数学者集中考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效应,忽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对于人力资本的"侵蚀效应"。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趋势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初期,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快速提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拐点,表现出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人力资本"侵蚀效应"。与此同时,本文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环境和人力资本错配三个维度给出了具体解释和经济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丽霞  李静  
多数学者集中考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效应,忽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对于人力资本的"侵蚀效应"。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趋势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初期,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快速提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拐点,表现出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人力资本"侵蚀效应"。与此同时,本文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环境和人力资本错配三个维度给出了具体解释和经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杜晚晴  
伴随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邻避运动层出不穷,邻避困境的化解成为政府首先要解决的治理难题。文章对北京西郊六里屯垃圾焚烧事件等5起典型案例进行了纵览与横剖,研究发现:公众参与缺失、合理表达渠道梗阻以及公众行为情绪化是邻避运动的一般特征,公共价值失灵、风险感知差异化、空间剥夺感与空间保护行为是城市化过程中邻避运动的生成逻辑。为走出邻避困境,应从政府镶嵌走向政民互动,从有限参与走向有效参与,从环境难民走向环境公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家强  刘昌宇  唐代盛  
我国城市化的演进逻辑体现为人本主义的兴起、市场化方式的介入、"马丘比丘宪章"理念的植入和社会基础的统一性,城市化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城市目标模式、城市经济模式、城市道路模式、城市管理模式、城市体系模式和城市生态模式的转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意义的城市化需要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做实国家战略城市群的基础大都市区的发展,让更多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城市化由"雅典宪章"向"马丘比丘宪章"的演进,城市化模式由此演化为"结构形态转换型";另一方面实现从"单向性"城市化向"双向性"城市化转型,设计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对等配置的城乡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和"乡贤文化"的回归,做实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崛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今朝  王剑荣  蒋瑶璐  
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出于配合加速城市化战略的需要,因而多以增设市、镇建制(如撤县设市、撤(并)乡(镇)设镇),以及撤县(市)设区、撤乡(镇)设街道等形式出现。但近年来,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即将已经撤并的县、市、区或镇、乡、街道重新分立,或将已经改设为街道的地区重新恢复为镇的建制。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从2001年改设街道又至2009年重新恢复为镇的行政区划调整过程,就是一个乡镇层面行政区划"逆向调整"的典型案例。文章以永康市"2008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调研论证的过程为例,详细论述了芝英地区设街道以来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改"街"为"镇"的原因,阐明了进行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对行政区划的"逆向调整"现象出现的原因、"逆向调整"中所需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涤湘  
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快速的城市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引致的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利于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我国城市化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随着区域协调制度的建立、地方政府分权制度的完善,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将逐步减少,代之以相关的社会、经济、法律手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为  王媛  
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央推动城市化的有力工具,而政府主导的城市空间扩张能否带来人口的集聚,有待实证检验。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地级市数据,本文利用2000—2004年发生的撤县设区实验回答该问题。采用熵平衡法和匹配法解决选择性偏误问题后,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改革显著提高了撤并城市市辖区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长率,这一变化并非源于户籍人口的增加,而主要来自本县(区)内和外省的人口迁入;同时,东部和市场潜力更大的城市获得了更高的人口集聚效应。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撤县设区促进人口集聚的实现机制,指出撤并后的区域市场融合和城市集聚经济有助于提升被撤并县市的企业生产率与就业,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证实了上述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晰隆  叶子荣  
在对"经济区划"概念的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经济区划理论与中国实践相背离的主要原因是:"区划成本"的概念未能很好地反映在经济区划的决策和评价系统中。基于此,文章通过构建并分析"经济区划过程模拟模型",理清了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划过程中定向流动的逻辑,并在此逻辑基础上提炼出政府在规划经济区划时应遵守和注意的原则,以供政府在区划决策时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