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21)
- 2023(4965)
- 2022(4111)
- 2021(3791)
- 2020(3229)
- 2019(7326)
- 2018(6979)
- 2017(13721)
- 2016(7526)
- 2015(8588)
- 2014(8617)
- 2013(8819)
- 2012(8194)
- 2011(7208)
- 2010(7360)
- 2009(6990)
- 2008(7024)
- 2007(6709)
- 2006(6210)
- 2005(5757)
- 学科
- 济(36850)
- 经济(36828)
- 管理(29888)
- 业(23087)
- 企(19427)
- 企业(19427)
- 方法(13855)
- 地方(13356)
- 数学(11609)
- 数学方法(11555)
- 财(11173)
- 地方经济(8853)
- 农(8747)
- 中国(8540)
- 业经(7221)
- 制(6998)
- 务(6803)
- 财务(6781)
- 财务管理(6761)
- 学(6411)
- 农业(6370)
- 企业财务(6342)
- 划(6066)
- 银(6026)
- 银行(6018)
- 行(5605)
- 和(5593)
- 策(5416)
- 融(5317)
- 金融(5315)
- 机构
- 学院(103983)
- 大学(103368)
- 济(45505)
- 经济(44408)
- 管理(42577)
- 研究(37353)
- 理学(34187)
- 理学院(33729)
- 管理学(33359)
- 管理学院(33106)
- 中国(31984)
- 财(23143)
- 京(23093)
- 科学(21813)
- 所(19396)
- 江(18290)
- 中心(18083)
- 研究所(17203)
- 财经(16503)
- 农(15620)
- 经(14918)
- 北京(14674)
- 州(14341)
- 省(14250)
- 院(13881)
- 范(13683)
- 经济学(13614)
- 师范(13585)
- 业大(13030)
- 经济学院(12236)
- 基金
- 项目(64530)
- 科学(51211)
- 研究(48051)
- 基金(46753)
- 家(40684)
- 国家(40385)
- 科学基金(34690)
- 社会(31004)
- 社会科(29412)
- 社会科学(29406)
- 省(25132)
- 基金项目(24739)
- 自然(21569)
- 教育(21244)
- 自然科(21011)
- 自然科学(21009)
- 划(20961)
- 自然科学基金(20642)
- 编号(19266)
- 资助(18888)
- 成果(15865)
- 发(15050)
- 重点(14889)
- 部(14152)
- 课题(13688)
- 国家社会(13150)
- 创(12923)
- 发展(12304)
- 创新(12219)
- 展(12149)
共检索到177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宋小宁 陈斌 梁琦
中国以"三公"经费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其中县级为最。基于空间经济学中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城市和外围县域会形成资本流动上的均衡。外围县域的资本回报率远低于中心城市,即使其偏向于生产性支出,也难以吸引资本流入本县辖区,因而它们会偏向于非生产性的行政管理费支出。本文基于中国1938个县2001—2006年的数据检验,发现区位劣势显著地促进了县域行政管理费增长,交通状况的改善则弱化了两者间的关系。可见,遏制县域行政管理费增长,需通过交通建设来减少县域的区位劣势。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度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县形成了寄生型财政,寄生型财政强化了区位劣势和行政管理费增长的关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于中一 左俊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屡控屡增、急剧膨胀、效益低下的现实,道明了其支出增长既有体制转轨的客观因素,也有管理不善的主观原因,指出行政管理费的增长不仅加剧了财政困难,而且诱导了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并对国民收入渠道的紊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影响了行政单位人员的稳定和工作的正常进行。由此,作者提出要在切实转换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深化机构改革;调整国家工作人员的存量,严格控制其增量;加强机构及编制法制建设;实行编制及经费双包干和自上而下的层层控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江克忠
结合我国1978~2006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和物价水平等几个因素,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物价水平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负相关。短期来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波动主要受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
关键词:
行政管理支出 绩效评估 财政支出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孙立刚 刘河军
论文着重阐述了"十二五"时期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增速三大宏观形势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带来的深入影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孙立刚 刘河军 刘献良
当前,我国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三农"的内涵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农民职业、收入、财富的差异扩大,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分化,农民的内涵已扩充为传统的从事种养业的专业农民、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同时还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兼业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随着要素投入的扩大化、生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新时期农业的内涵,已由传统的种植养殖,扩充到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农业生产服务等农业生产上下游。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镇化和县域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农村已发展为"大农村"的概念,农村的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吴子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移动支付能否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文章使用2016-2020年中国县域数据及北京大学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支付可以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移动支付指数每提高1%,县域实际GDP提高约1849万元。机制分析表明,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约束、缓解市场规模约束以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移动支付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贫困县、西部地区、低经济发展区域的经济有更为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表明移动支付能够发挥普惠效应,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推动力。进一步分析表明,移动支付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中存在协同作用。文章的研究为移动支付对县域经济的增长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宗岚 刘习平
考虑了资源和产业集聚要素,扩展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依据2005~2010年中部六省493个县域的数据,对县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产业集聚的条件下,资本、劳动和资源投入的增加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从贡献的大小来看,依次为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要素。在考虑产业集聚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负,说明县域产业同构现象很严重,导致了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资源的产出弹性为正,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资源消耗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未来政府要注意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要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走县域经济生态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发展模式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雨婷 潘建伟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化商品流通渠道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利用2013—2018年县域数据,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自然实验,采用多期PSM-DID方法探讨了电商下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电商下乡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电商下乡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经济发展落后、财政依赖度高、信息化水平低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县域具有更加明显的经济拉动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商下乡推动了县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且主要通过提高地区农业生产率、吸引企业进入以及改善融资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应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把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渠道建设与电商下乡试点地区的特色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县域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方式,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佐太 黄晓凤
创造性破坏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持续动力。文章立足于县域企业创造性破坏频率过低、结构失衡和质量不高的现状,提出了寻求最佳创新模式、整合内外优势资源、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提高县域企业创造性破坏程度、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科学选择。
关键词:
创造性破坏 县域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蒙永胜
在新古典理论模型假设的基础上梳理了空间外溢及空间俱乐部趋同的理论,选取1998—2013年研究时段,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LISA散点图和σ趋同指数测度区域空间格局,结合空间计量模型(SLM、SEM、SDM)探析空间外溢效应外溢路径,提出新疆空间增长模式并给予实践佐证。结果表明:第一,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组内差异缩小和组间差距拉大并存,经济极化增长与人均收入差异拉大并存;第二,空间溢出效应可以部分解释新疆人均收入差异;第三,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出现趋同俱乐部;第四,新疆空间外溢效应的溢出路径主要经历了"增长率驱动—政策冲击—多元化驱动",冀以提出全疆"空间集聚、向心发展"的有重点、多片区、全局化的多层次"核心—外围"模式构想。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永红
据一些经济学家分析,今年元月份一年期存款利率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和利息税后为负1.6%,二、三月份仍为负值。这就意味着储蓄对城乡居民来说并不划算,储蓄分流应在情理之中。可对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江西新干县来说却不是如此,继去年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后,今年以来更是迅猛增长、一路飙升,仅1—3月份全县储蓄净增2.17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增长水平,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腰华
中国县域经济增长在八大经济区之间差异明显,这种差异的成因是多因素造成的,主要在于县域间自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条件、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城镇化、生产效率、市场和政策等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差异 成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滨辉 罗明忠 曾春影
农旅融合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良好载体和生动实践。在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的基础上,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设计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08-2019年中国177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农旅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旅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等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旅融合发展主要是通过吸引资本流入、加快非农转移和推动技术进步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凸显出要素流动在县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此外,从资源禀赋看,农旅融合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不仅依赖于县域内部旅游生态资源,对外部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也有较高要求。同时,东部地区县域的农旅融合发展能发挥出更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可见,基于本地资源优势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并进一步补齐县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选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大勇 朱召龙
通过对弗朗索瓦·普劳克斯 ( F.Perroux)和 J.布德维尔的增长极理论的阐释 ,本文提出 :要克服“瓶颈”制约 ,推动山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必须培育山区县域的经济空间增长极 (产业增长极 )和地理空间增长极 (小城镇 ) ;而且 ,在地理空间上要培育多元增长极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关键词:
山区 县域经济 产业增长极 空间增长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滨辉 罗明忠 曾春影
农旅融合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良好载体和生动实践。在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的基础上,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设计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08-2019年中国177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农旅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旅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等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旅融合发展主要是通过吸引资本流入、加快非农转移和推动技术进步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凸显出要素流动在县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此外,从资源禀赋看,农旅融合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不仅依赖于县域内部旅游生态资源,对外部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也有较高要求。同时,东部地区县域的农旅融合发展能发挥出更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可见,基于本地资源优势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并进一步补齐县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选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