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
2023(1467)
2022(1196)
2021(1177)
2020(934)
2019(2226)
2018(2066)
2017(4241)
2016(2268)
2015(2538)
2014(2473)
2013(2538)
2012(2350)
2011(2105)
2010(2166)
2009(2118)
2008(2262)
2007(1933)
2006(1790)
2005(1604)
作者
(7061)
(6067)
(5830)
(5651)
(3863)
(3057)
(2735)
(2481)
(2311)
(2155)
(2144)
(2073)
(2007)
(1970)
(1894)
(1823)
(1699)
(1682)
(1666)
(1649)
(1522)
(1470)
(1417)
(1393)
(1371)
(1368)
(1331)
(1249)
(1235)
(1216)
学科
(9645)
经济(9632)
(5953)
人口(4937)
管理(4798)
中国(4613)
土地(3845)
方法(3817)
(3788)
企业(3788)
(3691)
数学(3313)
数学方法(3286)
(3108)
问题(2990)
农业(2748)
(2161)
地方(2106)
国人(2017)
资源(1978)
中国人(1961)
(1947)
(1663)
金融(1663)
(1650)
银行(1648)
业经(1621)
(1602)
(1498)
(1455)
机构
大学(36085)
学院(34983)
(15282)
经济(14996)
研究(14585)
管理(13193)
理学(11319)
理学院(11145)
管理学(10977)
管理学院(10905)
中国(10732)
科学(8688)
(8080)
(7987)
研究所(7277)
(7168)
(6997)
中心(6232)
业大(5918)
财经(5794)
农业(5643)
(5284)
(5146)
师范(5118)
经济学(5101)
北京(5068)
(5032)
(4973)
经济学院(4601)
科学院(4495)
基金
项目(24295)
科学(19572)
基金(18766)
(17024)
国家(16877)
研究(16770)
科学基金(14273)
社会(11583)
社会科(10908)
社会科学(10907)
基金项目(10013)
自然(9468)
自然科(9244)
自然科学(9242)
自然科学基金(9087)
(8368)
资助(7693)
(7628)
教育(7555)
编号(6352)
(5817)
重点(5561)
成果(5181)
(5139)
国家社会(5101)
教育部(5016)
人文(4645)
(4601)
中国(4575)
(4549)
期刊
(15796)
经济(15796)
研究(11694)
中国(7610)
科学(7476)
(6436)
学报(5762)
(4730)
大学(4371)
学学(4240)
农业(4103)
管理(3891)
(3570)
金融(3570)
人口(3396)
财经(2901)
资源(2721)
(2533)
问题(2526)
经济研究(2356)
业经(2323)
(2129)
教育(2090)
技术(1939)
人口研究(1837)
(1766)
(1737)
中国人(1717)
国人(1717)
统计(1630)
共检索到51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区位与地缘等空间地理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试图从微观视角对当前学界和政府普遍关注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区位和地缘均显著影响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其中区位因素中交通通达度和非农就业密度的正向影响远远超过了地理距离的负向作用,由于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的交通通达度远远领先于其他非超大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同样高于其他大中小城市,从而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克服地理距离产生的迁移成本流入到超大城市中;而地缘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而非单纯地理上的"临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刘文博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和红  王硕  
了解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升青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文章根据2015年3~5月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年龄介于18~35岁青年流动人口的调查,对符合条件的2998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01),北京地区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最高,深圳最低;不同流入地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影响(P<0.001);不同流动类型、教育程度、经济融入状况、健康状况的青年流动人口,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5)。政府部门应协同合作,结合属地情况,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杨舸  
利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从区域、省份、城市等层面分析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趋势。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从区域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集中,越来越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从省级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前5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从城市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城市,表现出突出的极化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这种集中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此乃制定与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朱富言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不能在流入地顺利继续升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由于这些方案中准入"门槛"的设置差异较大,放开的口径尺度大小不一,致使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上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如何统筹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建立多方参与、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决策机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信息监测体系,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渐妥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训常   何炜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2016年调整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流入地财政压力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入地财政压力受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冲击越大的城市,改革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比例越低。机制检验发现,财政压力通过减少公共服务供给、增加住房成本进而抑制了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压力对女孩的随迁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并且财政压力对子女随迁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低收入家庭、就业身份为受雇者的家庭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样本中。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统筹财政资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张恬  王雨林  
近年来,语言经济学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尤其是方言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流入地方言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借助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方言越熟悉,幸福感越低;工作中使用方言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幸福感;工作中使用方言的流动人口,随着方言熟悉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显著增加;工作中使用方言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收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得到这一系列结果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估计,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子华  徐水源  刘金伟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不同区域、类型的城市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表现各异。建议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葛腾飞  
流动人口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其流入地购房意愿直接关系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二值Logit回归模型,研究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规模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有显著差异,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购房意愿弱,而二、三线城市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更强;住房公积金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并且东部地区住房公积金促进购房意愿的作用最为明显;就业身份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的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更强。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已婚、流动时间越长、家庭月收入越高、月住房支出越多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购房意愿越强。因此,要充分重视城市规模、社会保障等因素对于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的异质性影响,因城施策、因群体而异,差别化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申  尹靖华  
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空间配置的重要途经。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方程构造了城市真实国际市场潜力指标,将微观个体数据和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运用条件Logit模型首次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了城市国际市场潜力与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更高的国际市场潜力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重要因素;较年轻的、性别为女的及高技能水平劳动力对国际市场潜力的反应更加敏感;国际市场潜力对流动劳动力的吸引力在落户壁垒较低的城市更加强劲。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潘丽群  李静  张少华  
晚婚现象向城市新增流动人口的蔓延,引发了我们重新思考人口流动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流动经历和流入地属性对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动经历会显著推迟流动人口的初婚年龄,婚前具有流动经历的个体比婚前没有流动的个体晚婚1.893年,且以流动时间和流动范围衡量的流动性越大,流动经历的婚姻推迟效应越强;(2)流入城市的规模越大,则流动人口的初婚年龄也将越大;(3)将流动对婚姻决策的影响过程显性化,分析流入城市规模推迟初婚年龄的影响路径,流入城市会通过改变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婚姻观念和婚配概率这三类婚姻的重要决策因素来推迟其初婚年龄。上述研究结论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更换数据库和变量等检验后依然稳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陶然  孔德华  曹广忠  
本文基于课题组2009年进行的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了农村到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特别是研究了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的个体、家庭和城市因素。本文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性别和年龄、流动人口的工作类型、流动人口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和城市公办学校的教育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的选择都有显著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并未观测到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其子女就学地选择的显著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王宇  石琦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间,虽然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和城乡迁移流动,如"大跃进"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但目前概念上的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大规模扩张,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万迅速持续增加到2. 4个亿,经历了剧烈的规模与结构的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