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15)
- 2023(3223)
- 2022(2737)
- 2021(2579)
- 2020(2303)
- 2019(5035)
- 2018(4928)
- 2017(8953)
- 2016(5129)
- 2015(5767)
- 2014(5776)
- 2013(5898)
- 2012(5704)
- 2011(5406)
- 2010(5424)
- 2009(5138)
- 2008(5114)
- 2007(4514)
- 2006(4139)
- 2005(3745)
- 学科
- 济(23816)
- 经济(23806)
- 学(11667)
- 管理(11264)
- 方法(9005)
- 业(8574)
- 数学(7920)
- 数学方法(7839)
- 地方(7117)
- 中国(6421)
- 资源(5758)
- 企(5612)
- 企业(5612)
- 农(5253)
- 和(4568)
- 地方经济(4555)
- 环境(4414)
- 经济学(4259)
- 农业(3943)
- 发(3918)
- 理论(3790)
- 业经(3508)
- 生态(3093)
- 财(3050)
- 教育(3001)
- 贸(2779)
- 制(2774)
- 贸易(2774)
- 融(2665)
- 金融(2664)
- 机构
- 大学(80094)
- 学院(77922)
- 研究(33532)
- 济(29690)
- 经济(29013)
- 管理(25232)
- 科学(24288)
- 中国(23502)
- 理学(21182)
- 理学院(20786)
- 管理学(20203)
- 管理学院(20039)
- 所(19246)
- 京(18109)
- 研究所(18009)
- 农(17857)
- 中心(14446)
- 农业(14415)
- 业大(13341)
- 范(12941)
- 师范(12744)
- 江(12254)
- 院(11977)
- 财(11891)
- 北京(11668)
- 科学院(11098)
- 省(10882)
- 师范大学(10399)
- 州(9979)
- 经济学(9828)
- 基金
- 项目(54132)
- 科学(40922)
- 基金(37811)
- 研究(35921)
- 家(35672)
- 国家(35393)
- 科学基金(28038)
- 省(21429)
- 社会(21316)
- 社会科(20102)
- 社会科学(20095)
- 基金项目(19723)
- 自然(19450)
- 划(18844)
- 自然科(18799)
- 自然科学(18792)
- 自然科学基金(18476)
- 教育(16219)
- 资助(16136)
- 编号(13915)
- 重点(13379)
- 发(12773)
- 成果(11948)
- 计划(11771)
- 部(11452)
- 科技(11027)
- 科研(10681)
- 创(10484)
- 课题(10459)
- 创新(9982)
共检索到120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付玉 颜云榕 卢伙胜 谢恩义 栗志民 沈孝辉
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通过一周年的连续季节性独立站点底拖网调查进行长肋日月贝采样(794个),测定生物学性状、统计渔获量并进行资源评估,研究其形态性状与质量的关系、生长发育的变化以及资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的偏相关影响依次为壳长>壳宽>壳高>铰合线长,其中壳长、壳宽和壳高是决定质量性状的主要因素,软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分别占总体质量、软体质量的约50%。生长研究表明,夏季主要是贝壳的生长,春季主要是软体部分的生长。长肋日月贝为雌雄同体,在一年中多次产卵。该资源于北部湾主要分布在20~50 m水深的20°15′~21°15′N、108°~109°′E海域,...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节、平面和纵深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率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春季渔获率密度指数高于夏、秋季,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秋末冬初,亲体向湾北部进行产卵洄游,春季产卵后鱼群分布在湾内,幼鱼在沿岸海区成长;二长棘鲷的水深分布也有明显特征,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生物量渔获率和个体数渔获率分别达10·27kg/h和700·9尾/h。此外,本文对二长棘鲷的洄游、数量分...
关键词:
二长棘鲷 分布 洄游 北部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强 陈瑞盛 黄经献 张传涛 王俊 金显仕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采样,研究了莱州湾水域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口虾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口虾蛄资源密度(生物量和个体数)月间变化为8月>7月>9月>10月>5月>11月>6月>4月>3月。口虾蛄体长范围为41~171 mm,平均体长5月最低(102 mm),7月最高(118 mm);体重范围为0.30~68.00 g,平均体重5月最低(13.64g),11月最高(17.67g)。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10月最高,分别为1.49和1.56,肥满度的月间变化趋势为5-7月下降,8-10月上...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徐姗楠 黄梓荣
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杜飞雁 孙典荣 王跃中
渔业数据缺乏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面临的难题。本文以2006—2018年北部湾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体长频率数据为例,运用一种基于长度频率的贝叶斯生物量估计方法(LBB),估算二长棘鲷的渐近体长(L_(∞))、最适开捕体长(L_(c_opt))、相对自然死亡率(M/k)和相对捕捞死亡率(F/k)等种群参数。结果表明,2006—2018年间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渐近体长平均为21.0 cm,最适开捕体长平均为12.6 cm,相对死亡率M/k、F/k、Z/k和开发率E分别为1.49、3.65、5.15和0.67。二长棘鲷的开捕体长和渐近体长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其生长速度有加快趋势。基于LBB估算的最适开捕体长和开发率与运用独立评估模型估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如果长度频率能代表资源开发阶段的长度组成,使用LBB估算的结果将较好地其反映真实情况。基于LBB的研究方法可为渔业数据缺乏情况下进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李纯厚 贾晓平
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毛颚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样品中共鉴定出13种,其组成无明显季节变化。调查期间毛颚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6~45.70/m~3、2.00~70.04mg/m~3和0.18~1.99;秋、冬季平均值分别为12.03/m~3、23.19mg/m~3、0.81和6.29/m~3、19.61mg/m~3、0.90。主要优势种为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小箭虫(Sagitta neglect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
关键词:
毛颚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北部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房海 秦国民 陈翠珍 张晓君 葛慕湘
从两尾病死的观赏用长鳍真鲨Oceanic whitetip shark,Carcharhinus longiman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同时,测定了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8株供试纯培养菌(编号:HQ050226-1至HQ050226-4、HQ050227-1至HQ050227-4)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 1854)的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 Johnson and Shunk 1936)。所扩增的16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子东 王燕平 仲霞铭 杨家新 葛慧 施金金 熊瑛 汤建华 吴磊 闫欣 王储庆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海域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规律,根据2017——2018年共4个季度在江苏海域(31°45′N~35°00′N、119°30′E~125°00′E)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该海域小黄鱼时空分布规律及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秋季与冬季小黄鱼经过夏季索饵育肥,平均体长(秋季103.04 mm,冬季96.20 mm)、平均体质量(秋季19.62 g,冬季16.35 g)均达到全年高值;春季样品性腺成熟度最高,36.1%的样本仍处于产卵期,冬季次之;摄食等级方面,春、秋季小黄鱼摄食等级高于夏、冬季;性比方面,4个季节及年度间雌雄比例变化不大且雄鱼数量多于雌鱼。2)江苏海域小黄鱼春季产卵场主要位于长江口以北邻近海域(32°00′N~33°15′N、121°30′E~122°15′E),夏季索饵场主要分布于大沙渔场南侧(32°00′N~33°00′N、123°00′E~124°30′E)及吕四渔场北部外侧海域(33°30′N~34°00′N、121°30′E~122°00′E),秋季索饵场位于连青石渔场东南侧海域(34°00′N~35°00′N、122°30′E~124°00′E),冬季越冬场位于大沙渔场东北部海域(33°00′N~35°00′N、123°30′E~124°30′E)。3)春季性腺成熟度高的亲鱼聚集在江苏近岸长江口以北临近海域产卵育幼,形成中心密集区;夏、秋季仔稚鱼及成鱼分散索饵,在江苏海域广泛分布且东移趋势明显,索饵场分布受水温影响较大,受盐度影响较小;冬季小黄鱼从索饵场洄游至越冬场深水区(水深范围36.435~80.675 m)。4)结合小黄鱼样本生物学特征和资源密度的分析,发现江苏海域小黄鱼随季节变化具备产卵、索饵及向深水区越冬属性,繁殖、生长发育系统轮廓较为完整。因此,可以推断小黄鱼种群与江苏海域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依存关系,为江苏海域小黄鱼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晓清 汪旭光 文祝友 肖克宇 张元跃 王宇
为鉴定、保护和保存牛蛙原种优良性状 ,研究了牛蛙的主要外部性状、繁殖力及生长特性 .结果表明 :雌、雄牛蛙间体长 /头长、鼓膜径 /眼径差异极为显著 ,雄蛙性成熟阶段的净重 /体重值比雌蛙高 16 .35 % .牛蛙体长生长方程为Lt=17.32 [1-e-0 .2 93 7(t+ 1.0 0 2 ) ],体重生长方程为Mt =6 81.77[1-e-0 .3 14 6(t+ 1.2 3 0 2 ) ] 3 .9557;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M =0 .0 387×L3 .442 7;绝对怀卵量 (5 .0± 0 .77)× 10 4粒 ,相对怀卵量 (10 6 .7± 8.6 9)粒 /g .
关键词:
牛蛙 生长 繁殖力 生物学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光藻 曾录书 倪健英 李国权
调查研究了大足鼠的区域分布,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及危害特征。结果表明, 该鼠分布于四川盆地的川西平原, 盆底丘陵区和盆周及盆西南区, 尤以川西平原区的优势度较高。该鼠一年发生两个数量高峰: 6 月、11 月, 后者高于前者。该鼠有明显的季节性迁移和趋食性迁移特性。大足鼠有在同一食源点上反复取食的特性, 从而使作物形成被害株团。
关键词:
大足鼠 生物学 种群动态 危害特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何伟东 孙鹏飞 张秋丰
于2020年7月至8月在北部湾北部海域设立50个站位对浮游细菌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探讨浮游细菌空间分布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33×10~(5)~91.47×10~(5)cells/mL,平均值为12.61×10~(5)cells/mL;中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22×10~(5)~7.48×10~(5)cells/mL,平均值为2.15×10~(5)cells/mL;底层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76×10~(5)~71.33×10~(5)cells/mL,平均值为17.74×10~(5)cells/mL。浮游细菌丰度在水平方向上呈近岸沿海向远岸深海区域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方向上浮游细菌丰度与深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近岸海域浮游细菌丰度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趋势,但远岸海域表层和中层丰度接近,底层丰度大于表层和中层的丰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丰度与盐度、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中层丰度与温度、磷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与铵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浮游细菌的空间分布受到温度、盐度、pH、营养盐等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
浮游细菌 丰度 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志刚 王辉 符世伟
采用模型拟合方法研究了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Say)在湛江北部湾水温18.2~30.8℃、盐度27.8~30.4、透明度1.5~5.7 m、水深9.7 m、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4.3×104L-1、采用"秋冬春"养殖等条件下,一个养殖周期的形态增长规律。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各形态性状生长过程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平方复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P<0.001),根均方误差RMSE平均0.897,各形态性状模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01)。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沈玉芳 李世清 邵明安
【目的】研究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对指导旱地施肥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在全生育期遮雨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采用分层隔水土柱试验法研究与田间土层分布相同土柱不同土层水分、氮、磷组合对冬小麦叶面积、株高、分蘖数、生物量、根冠比和收获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整体湿润水分处理相比,上干下湿水分处理(0~30cm土层干旱胁迫,30~90cm土层湿润)下,抽穗期小麦旗叶面积、株高分别降低7.03%和3.77%;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及收获指数也不同程度降低,但根冠比增加。从肥料处理看,单施磷和氮磷配施处理,小麦叶面积、株高、有效分蘖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天蛟 张闪闪 袁红春 余为
柔鱼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其生物学特征极易受到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挖掘海表时空分布模式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本实验基于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其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并采用幂指数方程分月拟合雌、雄柔鱼胴长和体重的关系;采用深度卷积嵌入式聚类(DCEC)模型,基于MODIS-Aqua 和 MODIS-Terra 海表面温度三级反演图像数据提取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的分布模式,用于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月份SST时空分布模式对雌、雄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2016年7—10月期间,西北太平洋雌、雄柔鱼的生长与发育不完全同步,雌性生长速度较快,雄性性腺发育速度较快;(2)基于DCEC模型提取得到了4类SST图像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模式,体现了厄尔尼诺现象、黑潮和亲潮等对海表温度的影响;(3)7—8月,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偏低,雌、雄个体差别不大,与SST时空分布模式的关系不显著;(4)9—10月,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较低时,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均偏低;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升高时,柔鱼的平均体重、胴长和性成熟个体数量明显上升,雌鱼生长速度较雄鱼快,但雄性成熟速率较雌性更快;冷暖水相遇后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界限时,雌、雄柔鱼的胴长和体重达到最大值,但性腺发育有所延缓。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DCEC模型挖掘了SST时空分布模式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