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72)
- 2023(4528)
- 2022(3785)
- 2021(3434)
- 2020(2956)
- 2019(6356)
- 2018(6403)
- 2017(11148)
- 2016(6531)
- 2015(7415)
- 2014(7542)
- 2013(7034)
- 2012(6461)
- 2011(5839)
- 2010(5899)
- 2009(5198)
- 2008(5097)
- 2007(4617)
- 2006(3990)
- 2005(3502)
- 学科
- 济(19564)
- 经济(19530)
- 管理(14540)
- 业(11882)
- 企(9193)
- 企业(9193)
- 学(9109)
- 方法(6716)
- 中国(6620)
- 农(6310)
- 制(6018)
- 数学(5635)
- 地方(5572)
- 体(5518)
- 数学方法(5516)
- 财(5413)
- 理论(4377)
- 业经(4085)
- 银(4049)
- 银行(4008)
- 农业(3962)
- 融(3935)
- 金融(3927)
- 行(3910)
- 税(3760)
- 教育(3605)
- 税收(3498)
- 收(3467)
- 和(3321)
- 体制(3238)
- 机构
- 大学(88774)
- 学院(88725)
- 研究(37630)
- 济(28228)
- 管理(27632)
- 科学(27427)
- 经济(27374)
- 中国(27088)
- 农(23698)
- 理学(23212)
- 理学院(22826)
- 管理学(22163)
- 管理学院(22003)
- 所(21339)
- 京(20041)
- 研究所(19916)
- 农业(19041)
- 业大(17767)
- 中心(16743)
- 江(15359)
- 院(14781)
- 财(14404)
- 省(14085)
- 室(13620)
- 技术(13100)
- 范(13084)
- 师范(12769)
- 实验(12325)
- 北京(12318)
- 研究院(12176)
- 基金
- 项目(64875)
- 科学(48901)
- 基金(44987)
- 家(42963)
- 研究(42639)
- 国家(42633)
- 科学基金(33792)
- 省(26531)
- 社会(24381)
- 自然(23855)
- 基金项目(23715)
- 划(23401)
- 自然科(23287)
- 自然科学(23278)
- 社会科(22898)
- 社会科学(22893)
- 自然科学基金(22807)
- 教育(19679)
- 资助(18368)
- 编号(16892)
- 重点(16096)
- 计划(14950)
- 发(14266)
- 成果(14266)
- 科技(14156)
- 科研(13372)
- 课题(13324)
- 部(13275)
- 创(12980)
- 创新(12291)
共检索到137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金殿 卢伙胜 朱立新 王学锋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生长 死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王田田 侯刚 卢伙胜 金显仕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徐姗楠 黄梓荣
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艳娥 许友伟 范江涛 孙铭帅 杨玉滔 张魁 张俊 黄梓荣 林昭进 陈作志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多齿蛇鲻 花斑蛇鲻 日轮 生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晓清 李传武 谢中国 范武江 张建社
对雌、雄鳜主要可量性状及其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雌、雄鳜的体长/体高差异极显著,体重/体长差异显著,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体重170 g以内时,雌、雄鳜生长无显著差异;但从170 g到800 g雌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地快于雄鱼;800 g以上雌鱼生长减慢,雄鱼生长开始快于雌鱼;1 kg以内的鳜雌大雄小,1 kg以上时一般雄大雌小。
关键词:
鳜 生长性状 差异研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根据上世纪90年代及6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二长棘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27.3cm,K=0.45,t0=-0.3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2.12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825,1.045和1.78。当前开发率为0.6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等渔量曲线图分析,当前的捕捞强度过高,而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过低,资源出现衰竭现象。综合考虑当前的捕捞强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建议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最适开捕年龄大于1龄,开捕体长大于120mm。
关键词:
生长 死亡 二长棘鲷 北部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冬芳 董丽娜 李永振 卢伟华 李希国 于杰 黄梓荣 艾红 朱文聪 崔科 李娜娜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
关键词:
多齿蛇鲻 种群分析 遗传结构 南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舒黎明 邱永松
综合20世纪60~90年代南海北部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的生物学资料,利用ELEFAN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58.5cm,K=0.30,t0=-0.39。根据生长参数及鱼类栖息环境平均水温用Pauly公式计算得自然死亡系数为0.61。根据各个年代的资料采用长度变换曲线法计算总死亡系数,进一步计算捕捞死亡系数,20世纪8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1.55,是20世纪60年代的近2倍,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与80年代相比又增加了1倍,在目前的开捕规格下,渔业点进一步偏离了最适产量区;若维持当前的开捕规格及捕捞强度不变,会导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虎 陈四清 刘海金 姜宏波 王美玉
为研究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阶段的性比变化,实验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用组织切片方法鉴定表型性别,并比较了表型雌雄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半滑舌鳎幼鱼阶段,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约为1∶1,差异不显著(P>0.05)。在表型性别上,雌雄比例约为1∶3,差异极显著(P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比 形态差异 伪雄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黄智慧 马得友 王婷 田岳强 王广宁 曲江波
采用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和体质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9~33月龄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型的动态变化及生长性能差异进行了比较。大菱鲆雌、雄群体形态比较结果显示,雌、雄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特有的变化,但在雌、雄群体间,除33月龄的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3项指标在不同阶段没有差异或差异不显著,即可以认为,对于统计初始体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大菱鲆雌、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3个形态比例指标是随发育时间序列同步变化。基于Logistic模型对大菱鲆雌、雄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结果显示,雌性群体的拐点月龄、拐点体质...
关键词:
大菱鲆 选育家系 雌雄群体 生长发育差异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成波 刘建勇 陈梽
采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北部湾4个海区双线紫蛤的7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钦州和广西北海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广西湛江与广东廉江群体形态比较接近,广西北海和广东廉江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主成分1为38.395%,主成分2为27.653%,主成分3为20.224%,累积贡献率为86.272%。判别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双线紫蛤 地理群体 形态变异 判别分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波 张敏智 邓思平 师尚丽 李广丽 朱春华
通过对2011-2013年采集的178尾金钱鱼形态学性状的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建立了金钱鱼雌雄判别方程。对11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得出,金钱鱼雌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特征和形体特征等方面。利用逐步判别法从11个标准化比例性状中筛选出吻长/头长、眼间距/头长、体宽/体长、体高/体长、头高/体长5个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并将采集样品数据代入方程重新鉴定,其准确率为85.96%。经t检验,除体宽/体长和眼间距/头长外,其他3个标准化性状在金钱鱼两性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雌性个体相比于雄性具有体形较高、头较大且吻较长的特征。
关键词:
金钱鱼 雌雄鉴别 判别分析 形态指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安丽 孟庆磊 张龙岗 董学飒 李娴 李宁 朱树人
为研究翘嘴红鲌(Eryg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2016年3月采集了67尾翘嘴红鲌,对其全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眼间距/头长、头高/头长、头宽/头长、吻长/头长和丰满度10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肥瘦程度特征、躯干部特征、尾部特征和头部特征4个方面。散布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尾部形态上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根据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区底拖网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在不同捕捞死亡系数F时,网囊网目尺寸从目前的平均27mm放大到39mm后多齿蛇鲻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单位补充量渔获尾数YN/R、渔获平均体长 LY、渔获平均体重 WY和渔获平均年龄 TY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目尺寸放大后,在捕捞强度不变的情况下,YW/R、 LY、 WY、 TY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当前的捕捞死亡系数F越大,增幅越明显;YN/R,而的值却有所降低,降幅基本不受F的影响。F在0.4~3.0范围时,网目放大后多齿蛇鲻在年渔获尾数下降15%的情况下,产量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