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0)
- 2023(2260)
- 2022(1882)
- 2021(1765)
- 2020(1550)
- 2019(3295)
- 2018(3062)
- 2017(5219)
- 2016(2972)
- 2015(3296)
- 2014(3135)
- 2013(3114)
- 2012(2934)
- 2011(2687)
- 2010(2717)
- 2009(2470)
- 2008(2477)
- 2007(2137)
- 2006(1940)
- 2005(1799)
- 学科
- 学(10104)
- 济(10000)
- 经济(9994)
- 业(4345)
- 管理(4318)
- 企(3225)
- 企业(3225)
- 方法(2942)
- 经济学(2874)
- 税(2610)
- 中国(2473)
- 税收(2422)
- 收(2391)
- 农(2295)
- 理论(2290)
- 数学(2248)
- 数学方法(2183)
- 地方(2086)
- 水产(1964)
- 和(1826)
- 教育(1783)
- 财(1719)
- 业经(1611)
- 农业(1570)
- 生态(1514)
- 生物(1445)
- 动物(1412)
- 环境(1390)
- 制(1362)
- 壤(1327)
- 机构
- 大学(45703)
- 学院(43268)
- 研究(20749)
- 科学(16356)
- 中国(14251)
- 济(13359)
- 经济(12989)
- 管理(12428)
- 农(12384)
- 所(12247)
- 研究所(11638)
- 理学(10333)
- 农业(10142)
- 理学院(10105)
- 京(9979)
- 管理学(9769)
- 管理学院(9678)
- 业大(9021)
- 中心(8795)
- 院(8053)
- 室(8031)
- 实验(7641)
- 江(7507)
- 省(7414)
- 范(7366)
- 实验室(7339)
- 师范(7147)
- 重点(6936)
- 研究院(6891)
- 科学院(6192)
共检索到66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徐姗楠 黄梓荣
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金殿 卢伙胜 朱立新 王学锋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生长 死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舒黎明 邱永松
综合20世纪60~90年代南海北部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的生物学资料,利用ELEFAN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58.5cm,K=0.30,t0=-0.39。根据生长参数及鱼类栖息环境平均水温用Pauly公式计算得自然死亡系数为0.61。根据各个年代的资料采用长度变换曲线法计算总死亡系数,进一步计算捕捞死亡系数,20世纪8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1.55,是20世纪60年代的近2倍,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与80年代相比又增加了1倍,在目前的开捕规格下,渔业点进一步偏离了最适产量区;若维持当前的开捕规格及捕捞强度不变,会导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和性腺重这4项基本生物学指标的范围和平均值均明显大于2010年,年龄结构从1986年由1+~7+龄组成,2+龄和3+龄为优势组,改变为2010年由1+~3+龄组成,2+龄为优势组。在性腺成熟度组成和性腺指数(GSI)方面,2次采样均发现日本鲭雌鱼性腺成熟度以Ⅳ期和Ⅴ期为主;开始排卵前,GSI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叉长组而言,2010年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王田田 侯刚 卢伙胜 金显仕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淼 徐开达 梁君
根据2017年5—8月杭州湾北部定置张网渔业资源基础数据,对杭州湾北部棘头梅童鱼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北部棘头梅童鱼繁殖群体体长分布范围为87~150 mm,平均体长(116. 4±9. 9)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2. 6~53. 3 g,平均体质量(27. 4±7. 2) g,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均呈增长趋势,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5—8月棘头梅童鱼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雌雄性比为2. 53∶1,雌性个体数明显高于雄性个体数,经卡方检验,雌雄性比不符合1∶1。雌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Ⅳ、Ⅴ期为主,数量占比达78. 2%,雄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Ⅲ、Ⅳ期为主,数量占比高达97. 9%,性腺发育在Ⅳ期及以上的性成熟个体体长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100~130 mm。繁殖群体摄食等级以0和1级为主,数量占比达72. 8%,空胃率为39. 8%。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为棘头梅童鱼的索饵场,棘头梅童鱼小型化程度严重,建议加强针对繁殖群体的保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张辉
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P<0.05)。GSI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台渔场日本鲭的主要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时间段的雌鱼和雄鱼GSI均总体表现为雌鱼大于雄鱼(P<0.05)。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摄食强度总体表现为雄鱼大于雌鱼。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雌性和雄性的肝指数均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利用1960–2012年间3个时间段共1054尾东海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肥满度、性比、性成熟长度等繁殖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海日本鲭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优势年龄组、肥满度指数、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代的性比均符合1∶1关系(P>0.05),但呈现升高的趋势。与前2个年代相比,21世纪初期有大量1龄鱼加入繁殖群体,这有助于提高繁殖群体的数量。各年代的雌雄鱼性成熟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均表现为雄鱼略大于雌鱼。面对近50年来不断增强的捕捞压...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金平 刘远高 冯德品 杨军 卢林
2010—2013年,对神农架林区玉泉河、长坊河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生物学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多次尝试。对166尾野生齐口裂腹鱼样本的生物学研究表明:神农架齐口裂腹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缓慢;雌雄性比为1.79∶1;卵径在2.05~3.13 mm之间,平均值为(2.68±0.448)mm;Ⅳ期卵巢成熟系数4.90%~19.44%,平均(11.12±5.07)%;绝对繁殖力在1 316~11 070粒之间,平均(4 259±2886)粒,相对繁殖力为(12.83±5.67)粒/g。流水池塘培育齐口裂腹鱼,运用雌鱼尾柄粗糙程度判断雌鱼成熟度,选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艳娥 许友伟 范江涛 孙铭帅 杨玉滔 张魁 张俊 黄梓荣 林昭进 陈作志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多齿蛇鲻 花斑蛇鲻 日轮 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牟秀霞 张弛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田永军 任一平
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组成为1~10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39.2%与33.7%。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L_∞=1246.9mm,K=0.11;雌雄性比为1:1.49,3龄前雄性个体数占优势,3龄后雌性个体数占优势。蓝点马鲛的产卵期在4~6月,产卵盛期为4~5月;其绝对繁殖力范围为9.2~127.5万粒/尾,平均50.5万粒/尾;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叉长的上升逐渐增大,7龄后出现衰退现象。蓝点马鲛的优势饵料生物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与历史记录比较,蓝点马鲛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更加突出,摄食结构改变,繁殖期提前,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史雨楠 严利平 李建生
为研究东海海域澳洲鲐(Scomberaustralasic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依据2016—2023年1—4月在东海中南部采集的227尾澳洲鲐样本,分析了澳洲鲐繁殖群体的叉长、体重、摄食等级、肥满度、性腺指数、性比及肌肉含量等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澳洲鲐繁殖群体性别间的叉长和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个体合并拟合的叉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3×10–6FL3.2558。1月为澳洲鲐的越冬期, 2—4月为繁殖期。澳洲鲐的产卵高峰期集中在3月,到4月下旬,已经产卵的澳洲鲐数量比例增大。在性腺发育同等情况下,雌性澳洲鲐在繁殖期间性腺指数始终高于雄性澳洲鲐,而肌肉含量却小于雄性澳洲鲐。摄食强度在越冬期到繁殖期前后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肥满度则是先上升后下降,最后恢复到与繁殖期前相近的水平。2月繁殖初期雄性多于雌性,到3—4月繁殖中后期雌性数量多于雄性。这种繁殖期间性比的变化符合最大限度实现世代补充和繁殖收益最大化的繁殖策略。综上,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繁殖高峰期集中在3月,在进入繁殖期后,性腺发育过程中会减少摄食,生长缓慢,机体的部分肌肉组织会转化为性腺以满足生殖所需。
关键词:
澳洲鲐 繁殖群体 生物学特征 东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戴小杰 许柳雄
During July-November in 2003, pelagic fish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longliner covering areas of 03?S-17?S , 96?W-146?W. Sampling gear was longline fishing. With the precaudal length increment, the total gonad weight of male blue shark increases greatly but that of female increases little. The average...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广朋 庄平 章龙珍 刘鉴毅 黄晓荣 陈丽慧 赵优
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纹缟虾虎鱼的繁殖生物学。结果如下:(1)纹缟虾虎鱼雌雄亲鱼间形态学特征具有差异,肥满度分别为3.47±0.36与2.17±0.52,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等比值存在极显著差异;(2)纹缟虾虎鱼产卵期为3~7月份,盛产期为4~6月份。绝对生殖力平均为12 689.2粒,体长相对生殖力平均为206.9粒/mm;(3)纹缟虾虎鱼成熟的卵为球形,卵径0.482~0.606 mm,卵中油球数量10~200个,精子较小,由圆形头部和细长尾部(鞭毛)两个部分组成;(4)纹缟虾虎鱼产卵受精一般在洞穴内进行,而且雄鱼具有护卵习性;(5)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