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3)
2023(6454)
2022(5384)
2021(4777)
2020(3672)
2019(8364)
2018(8055)
2017(14817)
2016(8305)
2015(9311)
2014(9350)
2013(9312)
2012(9190)
2011(8550)
2010(8751)
2009(7849)
2008(7707)
2007(6987)
2006(6536)
2005(6229)
作者
(27379)
(22796)
(22759)
(21300)
(14668)
(11055)
(10217)
(8816)
(8778)
(8300)
(7955)
(7691)
(7590)
(7499)
(7473)
(7015)
(6766)
(6747)
(6626)
(6616)
(5982)
(5874)
(5692)
(5268)
(5203)
(5157)
(5143)
(5137)
(4776)
(4605)
学科
(39764)
经济(39731)
(18633)
管理(17875)
地方(17082)
中国(15051)
(13715)
(11850)
企业(11850)
业经(10204)
地方经济(9808)
农业(9479)
(9152)
(9092)
方法(8499)
(7794)
金融(7793)
(7449)
银行(7420)
(7354)
环境(7216)
数学(6951)
数学方法(6850)
(6779)
贸易(6769)
发展(6753)
(6732)
(6409)
(6283)
技术(6141)
机构
学院(121414)
大学(117504)
研究(53712)
(48555)
经济(47489)
中国(40721)
管理(39100)
科学(35446)
理学(32033)
理学院(31501)
管理学(30894)
管理学院(30663)
(30093)
(29313)
(27963)
研究所(27413)
农业(23029)
中心(22969)
(21063)
(20820)
业大(20679)
(20086)
(19139)
(18863)
师范(18582)
北京(18438)
科学院(17271)
(17037)
技术(15517)
(15497)
基金
项目(78035)
科学(59557)
研究(55958)
基金(52494)
(48216)
国家(47747)
科学基金(38255)
社会(33235)
(32639)
社会科(31380)
社会科学(31376)
(27906)
基金项目(27366)
自然(24649)
(24549)
教育(24034)
自然科(23983)
自然科学(23978)
自然科学基金(23499)
编号(22897)
资助(21505)
发展(19309)
重点(19134)
(18956)
成果(18507)
课题(17709)
(16023)
计划(15864)
(15711)
科技(15332)
期刊
(65292)
经济(65292)
研究(39315)
中国(32767)
(28288)
学报(23057)
科学(21165)
农业(19901)
教育(16874)
大学(16361)
管理(16099)
学学(15481)
(14171)
金融(14171)
(14048)
业经(12812)
技术(10884)
(10482)
经济研究(10026)
问题(8352)
资源(7886)
财经(7250)
世界(6918)
科技(6723)
(6353)
业大(6176)
(6119)
商业(6072)
(6013)
(5939)
共检索到206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王田田  侯刚  卢伙胜  金显仕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宿鑫  李永东  何雄波  卢伙胜  颜云榕  
基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北部湾逐月采集的435尾鲔(Euthynnus affinis)生物学数据,对鲔生长、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鲔属于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另外还包括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少鳞犀鳕(Bregmaceros rarisquamosus,45.50%)、青带小公鱼(Stolephorus zollingeri,11.81%)和长颌棱鳀(Theyssa setirostris,5.89%)为鲔优势饵料生物种类,并且其主要饵料生物种类随采样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1月...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陶雅晋  莫檬  何雄波  冯波  卢伙胜  颜云榕  
基于2012–2013年在我国南海水域调查获得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生物学基础性数据,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鳍金枪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海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枪乌贼属(Uroteuthis)、乌贼属(Sepia)、圆鲹属(Decapterus)、蛇鲭属(Gempylus)、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燕鳐属(Cy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宇美  代春桃  颜云榕  杨云龙  卢伙胜  
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期间对南海北部湾拖网渔获物中二长棘犁齿鲷采样所得的生物学资料以及胃含物分析相关数据,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营养级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二长棘犁齿鲷在北部湾海域广泛摄食,包括中上层鱼类、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鉴定到种的饵料生物有23种,以鱼类为主要饵料生物,占79.74%,主要有麦氏犀鳕、康氏小公鱼、粗纹鲾等,其中麦氏犀鳕所占比例最大,每月均有出现,为58.38%;甲壳类和头足类分别占10.86%、6.97%;根据IRI%分析可知,体长在30~59 mm时主要以小型饵料生物浮游动物为食,而60 mm及以上个体则主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徐开达  金海卫  
2008年5月~2009年2月,对东、黄海663尾黄鱼安鱼康的胃含物及其随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鱼安鱼康摄取的食物有120余种,主要食物类群为硬骨鱼类和长尾类,主要食物种类有小黄鱼、短鳄齿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和带鱼。在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和东海南部3个区域,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不显著,而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体长在45~650mm之间的6个体长组,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也不显著,但食物组成差别较大,食物种类随黄鱼安鱼康体长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食物多样性指数、食物种类和食物重量范围都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其食物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将黄鱼安鱼康的6个体长组分为两组,一组体长小于25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波  
对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期间收集的 1986尾带鱼食性的分析 ,发现带鱼的食物包括80余种生物种类 ,主要以甲壳类和鱼类为食 ,其余类群所占的比例很少。带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摄食生态位发生转移和扩大 ,食性类型由浮游生物食性逐渐转变成游泳动物食性 ,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这些转变既减少了大个体与小个体之间的食物竞争 ,又增强了带鱼摄食的种间竞争能力。另外 ,结果还表明带鱼的摄食强度在发育过程没有显著的变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金殿  卢伙胜  朱立新  王学锋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晓华  苏锦祥  殷名称  
鳜(Sinipercachuatsi)又称季花鱼、桂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Seranidae)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其肉嫩味美,为淡水鱼类中珍品,鉴于鳜本身的价值以及在人工养殖中尤其是鱼苗繁育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对鳜的研究也陆续见诸...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艳娥  许友伟  范江涛  孙铭帅  杨玉滔  张魁  张俊  黄梓荣  林昭进  陈作志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锦溪  罗孔兰  范瀛方  邓裕坚  何雄波  颜云榕  
根据2018年1—4月和8—12月在北部湾采集248尾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样品,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摄食生态。结果表明,日本金线鱼为广食性的底栖肉食性动物,摄食饵料生物包括8个类群,鱼类和虾类是优势饵料类群,相对重要指数占比92.92%。日本金线鱼四季均大量摄食鱼类,另外,在春季兼食虾类,夏季兼食蟹类,秋季兼食虾类和多毛类,冬季兼食虾类和星虫类;随着体长增加,日本金线鱼由摄食虾类和鱼类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鱼类为主,摄食转变体长节点为130 mm。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低。日本金线鱼摄食饵料种类多样性较高,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1.77,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4,从春季到冬季,H'值和J'值随季节先升高后降低,秋季最高;H'和J'随体长呈增加趋势,体长≥160 mm群体的摄食生态位宽度最大。同位素分析方面,δ~(13)C值范围为–18.25‰~–15.39‰,极差为2.86‰;δ~(15)N值范围为13.01‰~17.24‰,极差为4.23‰;北部湾日本金线鱼的营养级范围为3.21~4.46,平均营养级为3.97,随着体长增加而营养级逐渐升高。核心生态位(SEA)在4个季节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总生态位(TA)存在明显季节差异,表明对饵料的利用存在一定的相似,也存在特定的差异,有利于缓解该鱼种对优势饵料的季节性压力。不同大小的群体间SEA的重叠率较高,表明不同生长阶段营养来源成分相似,但不同大小的群体间TA差异较为明显,推测日本金线鱼通过生态位分化减轻种内的食物竞争压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田文斐  钟俊生  钱叶洲  吴超  钱德  
采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方法对鳜受精卵及1~30 d仔鱼的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受精后54 h晶状体形成,视网膜还未分化;80 h视网膜分化为外核层、内核层、内网层和神经节细胞层4层结构;98 h形成色素上皮层、视杆视锥层和神经纤维层;124 h外网层形成,视网膜10层结构发育完全。孵化后4 d开始出现少量颌齿和咽齿;5 d和14 d分别观察到腭齿和犁齿;15d时鳃耙形成但形状较小。口腔齿的数量随着仔鱼个体的生长而增加至近于成体。(2)鳜内核层分化成一层水平细胞、数层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属光感受系统不发达的类型。(3)鳜仔鱼在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时已经开始形成口腔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迎春  苏锦祥  周勤  
光照对黄盖鲽仔鱼的生长、发育及摄食有显著影响,各组仔鱼的体长与体高在20日龄时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差异;Duncan多范围检验表明:40~60lx光照度下仔鱼生长最好;在40~7000lx范围内随光照度的增强,生长则变差,存活率下降,畸形个体增加。黑暗条件下及3~6lx条件下的仔鱼在12日龄时全部因饥饿而死亡。在卵黄囊期的各组仔鱼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生长情况近似。40~7000lx光照度之间的5组在4日龄至20日龄之间体长与日龄表现为直线关系,体高与日龄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仔鱼的摄食强度(10:00~14:00)在40~7000lx范围内随光照度增强而减弱。18:00~22:00时区之间如给以适当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剑明  陈雅飞  徐永健  宁燕  戴铃灵  
针对黑点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黑点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黑点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平均生长率为2.579%/d,体长与日龄间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 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黑点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黑点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黑点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黑点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徐姗楠  黄梓荣  
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