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7)
- 2023(9393)
- 2022(7933)
- 2021(7147)
- 2020(5981)
- 2019(13259)
- 2018(13000)
- 2017(23826)
- 2016(13735)
- 2015(15174)
- 2014(14796)
- 2013(14132)
- 2012(12895)
- 2011(11629)
- 2010(11500)
- 2009(10718)
- 2008(10597)
- 2007(9313)
- 2006(8178)
- 2005(7305)
- 学科
- 济(44856)
- 经济(44764)
- 管理(41811)
- 业(38568)
- 企(31406)
- 企业(31406)
- 方法(19065)
- 数学(16782)
- 数学方法(16618)
- 财(16492)
- 农(14593)
- 制(14410)
- 中国(12500)
- 业经(11526)
- 学(11350)
- 体(9989)
- 务(9943)
- 财务(9922)
- 财务管理(9901)
- 贸(9685)
- 贸易(9683)
- 易(9480)
- 农业(9437)
- 企业财务(9419)
- 技术(8619)
- 银(8541)
- 银行(8488)
- 理论(8409)
- 环境(8385)
- 体制(8317)
- 机构
- 学院(191834)
- 大学(191557)
- 济(73688)
- 经济(72189)
- 管理(68106)
- 研究(67277)
- 理学(59446)
- 理学院(58762)
- 管理学(57595)
- 管理学院(57279)
- 中国(48385)
- 农(44934)
- 科学(44393)
- 京(39505)
- 业大(36709)
- 财(36230)
- 农业(35905)
- 所(35720)
- 研究所(32774)
- 中心(29810)
- 江(29300)
- 财经(28303)
- 经(25735)
- 农业大学(24313)
- 院(24309)
- 省(24276)
- 北京(24136)
- 经济学(23078)
- 范(23012)
- 师范(22566)
- 基金
- 项目(135856)
- 科学(104856)
- 基金(97744)
- 研究(92403)
- 家(88811)
- 国家(88078)
- 科学基金(73680)
- 社会(58349)
- 省(55311)
- 社会科(55206)
- 社会科学(55193)
- 基金项目(52286)
- 自然(49855)
- 自然科(48708)
- 自然科学(48688)
- 自然科学基金(47869)
- 划(46342)
- 教育(43842)
- 资助(38971)
- 编号(35373)
- 重点(31643)
- 部(29503)
- 创(29314)
- 制(28510)
- 发(28219)
- 成果(28194)
- 创新(27526)
- 计划(27448)
- 科研(26746)
- 课题(26145)
共检索到279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杰 张映 赵博 崔成斌 张国财 王滨松
在酱油发酵基料(由40 g豆粕和60 g麸皮配制而成)中分别添加5、10、15、20 g北虫草培养基(分别称其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以不添加北虫草培养基的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酱油制曲及对蛋白酶、淀粉酶、亮氨酸氨肽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血球计数板法检测种曲孢子数,观察种曲的感官变化。结果表明:1)各处理中,处理2种曲的孢子数最多,孢子生长能力旺盛,制曲48 h时曲料蓬松,菌丝丰满,米曲霉孢子为淡黄色,制曲54 h时蓬松的曲料中长出黄绿色丰满的成熟米曲霉孢子;2)制曲过程中,蛋白酶、淀粉酶、亮氨酸氨肽酶、纤维素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酸性蛋白酶活性在制曲42 h出现峰值,...
关键词:
北虫草 培养基 酱油 制曲 酶活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培红 宋学宏 孙丽萍 王婷婷 王琨 朱江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2.0%、4.0%、8.0%、16.0%的虫草培养基残余体(简称虫草基),饲喂规格为(4.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75 d,通过测定其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以确定虫草基的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与基础饲料组比较,0.5%和1.0%添加组平均增重率(WGR)、肥满度(CF)、成活率(S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显著降低(P<0.05);除肥满度(CF)外,4.0%、8.0%、16.0%添加组的生长指标有所下降。低剂量虫草基添加组能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及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翠亮 王世富 赵斐
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虫草培养基(cordyceps culture medium,CCM)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考察向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和15%CCM饲喂6周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添加5%CCM和10%CCM组均能提高4~6周龄肉仔鸡日增重(p>0.05),其中10%CCM组最高,与CK相比提高0.46%。4~6周龄10%CCM组的料重比分别比CK和15%CCM组降低0.51%(p>0.05)和2.98%(p<0.05)。5%CCM和10%CCM组均可提高肉仔鸡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其中10%CCM组效果最好,作用是提高肉仔鸡胸腺(p<...
关键词:
虫草培养基 肉仔鸡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叶晶晶 曹宁宁 刘刚 吴建梅 殷浩 胡祚忠 张剑飞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1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DY-1菌株进行液体发酵配方优化,以期得到适合蛹虫草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以菌丝体干质量浓度为指标,首先采用单次单因子方法筛选出培养基中的最优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和正交试验方法得出最佳的碳氮比(C/N);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BP)设计筛选出影响菌丝体干质量浓度的关键因素,通过中心组合和响应面法确定关键因素的最佳浓度,从而得到出菌株DY-1的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6.40 g·L-1,酵母浸膏粉5.00 g·L-1,硝酸钾1.00 g·L-1,硫酸镁0.20 g·L-1,磷酸二氢钾1.80 g·L-1...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成颖 徐乾 金璐 杨华 张正竹 宛晓春
以龙井43的嫩叶等为材料,考察在培养基中添加茶氨酸合成前体物、代谢中间物及NO供体硝普钠对愈伤组织中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并研究水培苗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硫酸铵对茶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25 mmol/L的盐酸乙胺可促进茶氨酸的合成,特别是在培养的第6~12天,愈伤组织中茶氨酸的含量增加明显,培养至第12天时,茶氨酸的含量最高,为108.96μmol/g(以干质量计),是对照的7.72倍;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低浓度的谷氨酰胺、丙氨酸及谷氨酸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愈伤组织中的茶氨酸含量,其中添加5 mmol/L的谷氨酰胺时增加最为明显,茶氨酸含量是对照的近7倍;培养基中添加0.05或0.075...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亦农 韩梅 赵春燕
采用大米培养基、小米培养基和大米猪血混合培养基培育蛹虫草,探索营养成分对蛹虫草子实体中的甘露醇、虫草多糖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大米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中D-甘露醇含量最多,为13.9mg·g-1;猪血大米混合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中虫草多糖含量最高,为13.9mg·g-1;小米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所含的矿物质元素Cu、Zn、Mg、Na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3.65mg·kg-1、107.05mg·kg-1、31.95mg·kg-1和398.85mg·kg-1;而大米猪血混合培养基培育的子实体中Fe、Mn、K的含量最高,分别为75.20mg·kg-1、3.80mg·kg-1和12.28g·kg...
关键词:
蛹虫草 甘露醇 虫草多糖 矿质元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鹏 王龙 路等学 赵玉卉 韩融冰
为探讨8种微量添加物(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酰胺、腺嘌呤、D-泛酸钙、叶酸、钴胺素以及甘氨酸与腺嘌呤混合物)对蛹虫草菌发酵液虫草素产量的影响,筛选提高虫草素产量的最佳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微量添加物单独加入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以HPLC法测定发酵液的虫草素产量。结果表明:甘氨酸和腺嘌呤的混合物、腺嘌呤、核黄素、D-泛酸钙均能显著促进虫草素的生物合成,适宜添加质量浓度为:甘氨酸14g/L和腺嘌呤2g/L的混合物、腺嘌呤2g/L、核黄素1g/L、D-泛酸钙2g/L;维生素B1和钴胺素均能促进虫草素的生物合
关键词:
蛹虫草 微量添加物 液体发酵 虫草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荻 何莉莉 王作乔 陈俊琴
采用3株北虫草(Cordceps militaris)组织分离株及2株单孢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进行15次继代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分离株在继代培养中可发生明显角变。将角变区菌丝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可将菌落分为5种类型。Ⅰ、Ⅱ型菌落具有角变频率高、角变面积大的特点,多出现在组织分离株继代的最初几代。无角变的Ⅲ、Ⅳ、Ⅴ型分布在单孢株和组织分离株的继代的后几代。出发菌株决定角变类型及分布。Ⅰ型比Ⅱ型子实体产量高。菌株具有高角变频率时期子实体形成能力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莉莉 韩成玲 李佩亮 陈阳 刘狄 耿丽娟
研究矿质元素对北虫草继代培养中菌落类型的影响,旨在探讨优型菌落保持代数最长的矿质元素配方。采用正交试验,将北虫草优良菌株L20在不同矿质元素培养基上进行12次继代培养。结果表明:菌株L20在不同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形成7种菌落类型,有子实体形成能力的菌落为Ⅰ、Ⅱ、Ⅲ、Ⅴ型,其中Ⅰ型菌落产量最高,Ⅲ型居中,Ⅱ型最低,Ⅴ型形成子实体均为畸形;Ⅳ、Ⅵ、Ⅶ型无子实体形成能力。各类型菌落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分布规律是:子实体产量较高的Ⅰ、Ⅲ型菌落主要分布在前10代;产量较低的Ⅱ型菌落分布在前4代;子实体为畸形的Ⅴ型和无子实体形成能力的Ⅳ、Ⅵ、Ⅶ型菌落主要分布在4代以后。保持优型菌落——Ⅰ型最为稳定的矿质元素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帮星 康冀川 何劲 何维 文庭池
【目的】探寻粉被虫草无性型粉被玛利娅霉cp菌株产虫草多糖和虫草酸的影响因子。【方法】采用静置培养实验方法,测定虫草多糖和虫草酸的产量。【结果】:最佳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蔗糖、蛋白胨和K_2HPO_4;最佳的氨基酸添加物为谷氨酸,最佳初始pH为7.0,最佳装液量50%,最佳接种量2.5%,26℃下最佳静置培养时间为40 d。
关键词:
粉被玛利娅霉 虫草酸 虫草多糖 cp菌株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培红 陈月明 宋学宏 孙丽萍 王婷婷 孟祥雨 张磊磊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2.0%、4.0%、8.0%、16.0%的蛹虫草培养残基(简称虫草基),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规格为(4.0±1.0)g的中华绒螯蟹75 d,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常规营养成分、肌肉与血清氨基酸及肝胰腺脂肪酸含量,研究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水分和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0.5%和1.0%添加组的全蟹、肌肉、肝胰腺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适量添加虫草基可增加中华绒螯蟹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0.5%~2.0%的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柯野 谢涛 卫孟瑶 樊银凤 余健
#N/A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阳 乔鑫 张俊青 胡磊 姜兰兰 王星 边银丙
为探求抑制香菇镉富集的方法,开发镉污染防控技术,设置实验室菌丝培养和大棚袋式栽培2个阶段试验,分析培养条件及外源添加物对香菇菌丝及子实体中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10~30℃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pH 4~8范围内随着培养基pH值升高,菌丝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含镉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 mmol/L Ca(NO_3)_2、KNO_3和Mg(NO_3)_2,发现Mg~(2+)能明显抑制菌丝对镉的富集;随着香菇子实体发育成熟,镉含量逐渐降低,不同部位镉含量呈现菌褶>菌盖>菌柄;在培养料中分别添加硫酸镁、硫酸锌、活性炭和沸石,发现添加50 mg/kg硫酸镁、60 mg/kg硝酸锌和2.5%活性炭,能使子实体镉含量下降42.8%、46.9%和50.3%。上述研究表明,培养条件和外源添加物对香菇菌丝体和子实体镉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可通过外源添加物抑制香菇对镉的富集作用。
关键词:
香菇 镉 温度 金属阳离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晓雪 牛占宇 幸超 张三润 闫婉姝 张润厚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活性促进剂(罗格列酮)和抑制剂(梧桐子油)对绵羊背最长肌及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以及SCD酶活性的影响,选18只体重为27.71±2.64kg、生理状态相似的杂交公羊(美利奴♂×小尾寒羊♀),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梧桐子油组饲喂基础日粮+15g/d梧桐子油,罗格列酮组(L组)饲喂基础日粮+8mg/d罗格列酮。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可以显著提高绵羊背最长肌中LPL、SCD和皮下脂肪中FAS酶的活性(P<0.05),然而,对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ACC酶的活性没有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梧桐子油抑制了绵羊背最长肌中ACC和SCD酶的活性,但对皮下脂肪中的ACC、FAS、LPL和SCD酶活性没有影响。本试验表明罗格列酮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提高SCD和FAS的活性,另外罗格列酮还可以通过激活PPAR-γ,进而提高组织中LPL的活性;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梧桐子油可以通过抑制ACC的基因表达而影响组织中其酶活性的变化,SCD的活性受到梧桐子油中苹婆酸和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抑制作用而表现出活性降低的结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硕 把余玲 李有兵 王淑娟 田霄鸿 师江澜
【目的】研究小麦和玉米秸秆以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寻求最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以连续7季秸秆均还田土及不还田土为供试土壤,研究培养60d后,小麦、玉米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和覆盖于表层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LOC/TOC、MBC/TOC和土壤蛋白酶(PROT)、脱氢酶(DHA)活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添加作物秸秆相比,无论以何种方式还田,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均明显增加了还田土与不还田土的TOC、LOC、MBC含量,LOC/TOC、MBC/TOC和PROT、DHA活性。还田土的TOC、LO...
关键词:
土壤种类 作物秸秆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