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97)
2023(6317)
2022(5331)
2021(4816)
2020(4026)
2019(8712)
2018(8391)
2017(15530)
2016(8844)
2015(9511)
2014(9204)
2013(9033)
2012(8366)
2011(7638)
2010(7482)
2009(6646)
2008(6603)
2007(5725)
2006(4868)
2005(4330)
作者
(30644)
(25997)
(25881)
(24205)
(16455)
(12885)
(11394)
(10280)
(9764)
(9043)
(9042)
(8686)
(8509)
(8455)
(8211)
(8147)
(7874)
(7776)
(7462)
(7456)
(6883)
(6300)
(6208)
(5929)
(5773)
(5758)
(5716)
(5615)
(5595)
(5487)
学科
(29304)
经济(29268)
(23499)
管理(22906)
(17618)
企业(17618)
方法(14278)
数学(12834)
数学方法(12692)
(10228)
(9456)
(8655)
(8280)
贸易(8280)
(8073)
中国(7825)
农业(6884)
业经(6812)
(5729)
(5578)
财务(5562)
技术(5557)
财务管理(5556)
企业财务(5305)
环境(5143)
(4941)
银行(4891)
地方(4846)
(4603)
(4473)
机构
大学(128549)
学院(127716)
研究(49569)
(46938)
经济(46044)
管理(44805)
(39850)
理学(39689)
理学院(39150)
管理学(38189)
管理学院(37989)
科学(36639)
中国(34438)
农业(32372)
业大(30357)
(28881)
(27549)
研究所(27174)
中心(21648)
农业大学(21380)
(19205)
(18967)
(18583)
(17846)
(17478)
(17187)
北京(16828)
科学院(16675)
实验(16099)
财经(16072)
基金
项目(96377)
科学(72738)
基金(69418)
(66927)
国家(66366)
研究(58462)
科学基金(53303)
自然(38807)
(38634)
自然科(37941)
自然科学(37921)
自然科学基金(37313)
基金项目(37245)
社会(36267)
社会科(34348)
社会科学(34337)
(33976)
资助(28068)
教育(26060)
计划(23092)
重点(22609)
科技(21711)
编号(20602)
(20504)
(20357)
(20207)
科研(19972)
(19741)
创新(19158)
(18465)
期刊
(45303)
经济(45303)
学报(37177)
(35178)
研究(29531)
科学(28390)
大学(25332)
学学(24638)
农业(23721)
中国(23337)
管理(14334)
(13965)
(13395)
业大(11744)
农业大学(9925)
(9179)
金融(9179)
(8977)
教育(8461)
林业(8282)
业经(8267)
科技(8068)
经济研究(8034)
技术(7724)
财经(7523)
中国农业(7135)
(6385)
自然(6366)
问题(6346)
商业(5770)
共检索到176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震宇  祁亚琴  邵玉林  桑志勤  王友德  王秀琴  冯波  
本文探讨了新疆北疆地区麦茬后种植不同播种量的饲料油菜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为饲料油菜在北疆地区麦后复播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次重复,共4个播量处理,其中1个重复作为取样区,播种量处理分别设为7.5、11.25、15、22.5 kg/hm24个水平。研究在麦后复播条件下,不同播种量的饲料油菜株高、鲜重、干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麦后复播饲料油菜地上生物产量的积累规律为苗期缓慢,蕾苔期最快,开花后减缓,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高密度播种量能极显著提高复播饲料油菜地上部干重、鲜重及其日生长量,以播量15 kg/hm2处理为最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子奇  何文寿  包蕾  何强强  
在引黄灌区麦后复种条件下,以饲料油菜品种华油杂62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低播种量A1 (7.5kg/hm~2)、中播种量A2(15.0 kg/hm~2)、中播种量A3(22.5 kg/hm~2)、高播种量A4(30.0 kg/hm~2) 4种播种量处理对其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SPAD)、叶鲜质量和干质量、茎鲜质量和干质量、鲜草产量、叶面积相对生产率、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播种量处理有利于饲料油菜干物质的积累;A2、A3处理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A1、A4的产量;中播种量处理的饲料油菜叶、茎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日增长量均具有优势。综合考虑,引黄灌区饲料油菜较适宜的播种量为15.0~22.5 kg/hm~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陈   王伟妮   廖世鹏   任涛   郭晨   许源源   于道海   刘俊梅   张豪强   孙霞   鲁剑巍  
为了进一步明确麦后复种油菜绿肥(Brassica napus)适宜种植方式和播种量参数,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在3种种植模式(秸秆移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下设置了7个播种量梯度(7.50~30.00 kg·hm-2),以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为依据研究适宜的播种量。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翻耕种植模式下各播种量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达8.92 t·hm-2,较秸秆移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分别显著增加26.5%和16.4%(P<0.01)。播种量显著影响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P<0.01),且在三种模式下表现为相似趋势,当播种量在7.50~26.25 kg·hm-2范围内,油菜绿肥生物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在26.25 kg·hm-2播种量时所有模式的油菜绿肥干重均可达7 t·hm-2以上,当播种量高于此水平后油菜生物量呈稳定甚至下降趋势,油菜绿肥碳、氮、磷和钾养分累积量随播种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基本一致。3种种植模式的具体适宜播种量略有不同,根据油菜绿肥理论获得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归还量与播种量的拟合方程计算,翻耕模式(小麦秸秆移走和还田)适宜播种量范围为24.39~28.36 kg·hm-2,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可以增加20%左右播种量,适宜播种量范围为30.03~37.84 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范玲  何文寿  贾彪  
【目的】研究饲料油菜植株生长发育规律及各主要生物学性状间的关系,为其在宁夏地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测定饲料油菜苗期至收获期6个阶段植株主要生物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由相关性分析可得,叶龄数与株高、茎粗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5**,r=0.981**;在主成分分析中,第1主成分中4种生物学指标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干物质量>单株鲜重>叶龄数>叶绿素含量;第2主成分中的4种品质指标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茎叶比。【结论】饲料油菜的生物学指标呈单"S"形曲线变化,叶龄数是饲料油菜植株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株高、茎粗的起促进作用,第1和2主成分可以较好的反映植株8个生物学指标相关信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虹  杨兆生  闫素红  王俊娟  陈长海  梁文科  戚廷香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 ,对豫麦 18号、豫麦 2 1号、豫麦 4 9号、93中 6等 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等行距与宽窄行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 ,低播量、高播量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从开花到乳熟都呈下降趋势 ,只有 93中 6呈上升趋势 ,豫麦2 1号、豫麦 4 9号、豫麦 18号间无差异。豫麦 18号灌浆速度最快 ,豫麦 2 1号最慢 ,豫麦 4 9号和 93中 6相比 ,前者前期灌浆快 ,后者后期灌浆快 ,93中 6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豫麦 18号次之 ,豫麦2 1号第 3,豫麦 4 9号最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  焦敏娜  何文寿  李惠霞  
为丰富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品种多样性,以福油128(P1)、福油158(P2)、宁杂19(P3)、金油杂158(P4)和华油杂62(P5,对照)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5个饲料油菜品种在相同播种量处理下的株高、茎粗、SPAD值、单株干质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饲草产量。结果表明:收获时,P4的单株干质量与P5的无显著性差异;P4、P3、P2的株高、茎粗、SPAD值与P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油菜生长过程中氮磷钾养分含量下降,但养分累积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本试验中,P1的地上部鲜草产量最低,为46 200 kg/hm~2,P5的鲜草产量最高,为57 200 kg/hm~2,P3、P4的鲜草和干草产量与P5的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P4、P3、P2可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来福  廖庆喜  
针对不同种植条件和播期所对应的直播油菜播种密度的不同要求,根据切换齿轮啮合关系可改变排种器输入轴转速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适用于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的变量播种机构;介绍了具有4级播种密度调节功能的变量播种机构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分析确定了该机构的主要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同时运用有限元开展的模态分析显示输出齿轮轴刚性足够。台架试验表明,在相同时间内和同等条件下,未安装变量播种机构时排种量与安装变量播种机构时排种量之间的误差率低于7%,该变量播种机构能满足油菜变量播种的要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小丽  王凯  杨珍平  薛建福  杜天庆  宗毓铮  郝兴宇  孙敏  高志强  
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生产上常因夏玉米收获较晚而导致冬小麦播种亦较晚,进而引起小麦产量降低的问题,探讨山西省南部播期配套播种方式的最优模式。研究基于山西省垣曲县晋垣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旱作麦田,研究了3种播种处理10月13日+小麦宽窄行机械化探墒沟播,10月23日+机械化垄盖地膜沟播,11月7日+机械化露地条播对小麦品种烟农21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垄盖地膜沟播有利于促根生蘖积累干物质,然后依次是探墒沟播和露地条播;灌浆期,探墒沟播小麦的茎高明显高于垄盖地膜沟播和露地条播,随灌浆进程推进,探墒沟播小麦的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且灌浆高峰开始早,因而利于增加小麦穗粒质量,提高产量,比露地条播增产53%。探墒沟播方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的旱地麦田具有推广应用潜力。为我国一年两作区旱地冬小麦建立一套适合的高产高效播种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幸  吴存祥  齐玉军  徐泽俊  王宗标  韩天富  
【目的】在黄淮海麦豆两熟制条件下,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探讨麦茬夏大豆免耕播种的技术关键,评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利用价值,以期改进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产技术。【方法】定位试验于2012—2014年在江苏徐州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因素,秸秆还田量为副因素。播种方式有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和浅旋人工撒播3种,秸秆还田量设全量和半量2个水平,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播种和出苗质量、生育进程、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及麦秸腐解率的影响。【结果】免耕覆秸精量播种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出苗早1 d,较浅旋人工撒播早1—3 d...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登辉  卢邦  李强  李浩鹏  孙阳  丁幼春  
为解决油菜直播机组无人播种作业过程中田间播种质量信息难以实时直观展示的问题,本研究以雷沃804拖拉机及其搭载的2BYQ-8型气送式油菜直播机为试验平台,设计一套油菜直播机组无人播种作业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油菜直播机组无人播种作业平台、无人播种作业数据采集系统和播种质量监测云平台三部分构成,通过对雷沃804拖拉机档位、离合、动力输出装置(power take off,PTO)、悬挂机构进行电控液压改装,设计相应控制策略实现直播机组的无人播种作业;利用车载路由器组建播种监测终端和车载计算机之间的局域网,实现对播种数据与导航数据的融合同步,并通过网络连接传输给云平台进行数据存储与实时展示;云平台计算播种质量数据及其对应的田间位置数据,基于网页端高精度地图生成田间作业区域的播种状态图。结果显示,直播机组无人播种作业段横向平均偏差0.037 m,最大偏差0.125 m,电控液压改装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满足直播机组无人作业要求,4G网络条件下,云平台通信最大数据传输时延不超过100 ms,云存储数据完整无遗漏,各播种通道田间播量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6.16%,满足远程监测系统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研究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油菜直播机组的田间无人播种作业和对作业区域播种信息的精确采集与直观展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述光  吴明亮  官春云  刘兴国  
建立了油菜免耕直播联合播种机开沟器旋耕刀片运动学模型,研究了土粒在开沟刀片上运动的动力学特性,采用Matlab软件对旋耕开沟机优化仿真试验和田间抛土试验进行验证,弯折半径为0.21~0.23 m、刀盘转速为245 r/min、土粒质点在0.04 s离开正切面时的相对速度为4.5~6 m/s,这一范围内具有最佳的抛土性能,最大抛土距离为0.968~1.024 m。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小山  魏臻武  曹德明  任海龙  梁建峰  陈祥  吴晓月  
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是苜蓿属植物,可用作绿肥、饲料、蔬菜。为确定金花菜在扬中市的最适播种期,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金花菜产量,以淮扬金花菜和温岭金花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对金花菜的发芽率、出苗率、成活率、分枝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花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9月中下旬播种的淮扬金花菜和温岭金花菜出苗率、成活率、分枝数、产量等皆高于8月份和10月初播种的。淮扬金花菜在播种期为9月29日时产量最高,为3 164.7kg·hm(-2),温岭金花菜播种期为9月19日时产量最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孟岩   项瑶   何宏斌   张楚婷   宋玉   靳程   何春桃   李俊年   辛国荣  
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为材料,设置3种播种量18、24、30 kg/hm~2 (分别为S1、S2、S3)和2种施肥量780、960 kg/hm~2 (分别为F1、F2),共6个处理(S1F1、S1F2、S2F1、S2F2、S3F1、S3F2),探究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湘西冬种黑麦草及后作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S3F2处理黑麦草的鲜产量最高(68 300kg/hm~2),比最低的S1F1处理高31.09%(P<0.05);施肥量与播种量交互效应对黑麦草的干产量和单位面积总粗蛋白、总粗纤维、总钙、总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鲜产量、干产量和单位面积总粗纤维、总钙、总磷含量均影响显著(P<0.05);种草后,所有处理土壤的pH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种草前的(P<0.05),S3F2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分别达2.31 g/kg、67.61 mg/kg,比种草前分别高12.68%(P>0.05)和148.11%(P<0.05);S3F2处理下后作水稻实际产量、单株总粒数、单株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P<0.05);后作水稻产量受黑麦草播种量的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和施肥量的交互效应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黑麦草在播种量为30 kg/hm~2、施肥量为960 kg/hm~2的栽培条件下的培肥效果最佳,并且对后作水稻具有良好的增产效应,适宜在湘西地区推广应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孟岩   项瑶   何宏斌   张楚婷   宋玉   靳程   何春桃   李俊年   辛国荣  
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为材料,设置3种播种量18、24、30 kg/hm~2 (分别为S1、S2、S3)和2种施肥量780、960 kg/hm~2 (分别为F1、F2),共6个处理(S1F1、S1F2、S2F1、S2F2、S3F1、S3F2),探究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湘西冬种黑麦草及后作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S3F2处理黑麦草的鲜产量最高(68 300kg/hm~2),比最低的S1F1处理高31.09%(P<0.05);施肥量与播种量交互效应对黑麦草的干产量和单位面积总粗蛋白、总粗纤维、总钙、总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鲜产量、干产量和单位面积总粗纤维、总钙、总磷含量均影响显著(P<0.05);种草后,所有处理土壤的pH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种草前的(P<0.05),S3F2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分别达2.31 g/kg、67.61 mg/kg,比种草前分别高12.68%(P>0.05)和148.11%(P<0.05);S3F2处理下后作水稻实际产量、单株总粒数、单株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P<0.05);后作水稻产量受黑麦草播种量的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和施肥量的交互效应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黑麦草在播种量为30 kg/hm~2、施肥量为960 kg/hm~2的栽培条件下的培肥效果最佳,并且对后作水稻具有良好的增产效应,适宜在湘西地区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启林   王小军   王金兰   刘文辉   马金秀   李俄仁措   李文  
【目的】为探讨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并揭示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从而为青藏高原地区饲草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青牧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2)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个行距,分别为R1:15 cm、R2:30 cm、R3:45 cm;副因素为3个播种量,分别为S1:15.0 kg·hm-2、S2:22.5 kg·hm-2、S3:30.0 kg·hm-2。9个处理,3次重复,各品种27个小区,共54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3 m×5 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大田试验于2022—2023年在青海省共和县开展。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处理对老芒麦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结果】行距和播种量均对茎粗、生殖枝数、分蘖数、茎叶比和饲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同一行距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和茎粗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播种量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茎粗、茎叶比和干鲜比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行距的增加而降低。在行距15 cm、播种量22.5 kg·hm-2时,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大,青牧1号饲草产量为12 668.16 kg·hm-2,经济效益为13 731.97元/hm2;青牧2号饲草产量为12 180.94 kg·hm-2,经济效益为13 064.03元/hm2。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饲草产量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行距和播种量主要通过影响老芒麦的分蘖来影响饲草产量。【结论】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分析表明,行距15 cm,播种量22.5kg·hm-2不但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还可获取最高经济效益,是适宜于研究区及类似高寒区黑钙土上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