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77)
2023(5244)
2022(4507)
2021(4363)
2020(3530)
2019(8245)
2018(8257)
2017(15516)
2016(8795)
2015(9611)
2014(9409)
2013(9303)
2012(8873)
2011(7999)
2010(7904)
2009(7078)
2008(6951)
2007(5783)
2006(5190)
2005(4506)
作者
(27790)
(23342)
(22949)
(21899)
(14641)
(11664)
(10348)
(9319)
(8930)
(8361)
(8203)
(8128)
(7724)
(7501)
(7389)
(7234)
(7130)
(6827)
(6822)
(6732)
(6049)
(5953)
(5702)
(5406)
(5265)
(5227)
(5179)
(5142)
(4837)
(4776)
学科
(31667)
经济(31645)
管理(19857)
(17270)
(12713)
企业(12713)
方法(11552)
(10955)
地方(10707)
(10431)
数学(10134)
数学方法(10008)
中国(8035)
资源(7584)
农业(7255)
(6719)
业经(6540)
环境(6292)
(6044)
(5937)
土地(5930)
结构(5238)
地方经济(5138)
产业(5122)
(4636)
生态(4603)
(4480)
(4411)
贸易(4406)
理论(4310)
机构
学院(119254)
大学(118300)
研究(47379)
(40590)
管理(40523)
经济(39525)
科学(35750)
理学(34998)
中国(34536)
理学院(34374)
管理学(33412)
管理学院(33205)
(30673)
(27208)
(26396)
研究所(24828)
农业(24593)
业大(24440)
中心(20929)
(19014)
(18129)
(18009)
师范(17912)
(17649)
(17425)
北京(16878)
科学院(16827)
农业大学(16265)
资源(15765)
(15011)
基金
项目(89462)
科学(68164)
基金(63234)
(59624)
国家(59177)
研究(58134)
科学基金(48123)
(36322)
自然(34878)
基金项目(34757)
社会(34158)
自然科(33827)
自然科学(33817)
自然科学基金(33196)
社会科(32219)
社会科学(32206)
(31162)
资助(25436)
教育(25338)
编号(22816)
重点(21649)
(20483)
计划(19737)
科技(18869)
(18177)
(17674)
科研(17529)
成果(17329)
创新(16756)
课题(16390)
期刊
(45584)
经济(45584)
研究(29358)
学报(28858)
(26908)
中国(25637)
科学(24408)
大学(19359)
农业(18397)
学学(18319)
(13176)
资源(12894)
管理(12528)
(11045)
教育(9423)
技术(8263)
业大(7995)
图书(7810)
业经(7772)
林业(7663)
(7263)
(6987)
金融(6987)
科技(6891)
问题(6496)
(6433)
经济研究(6391)
农业大学(6288)
财经(6183)
自然(5936)
共检索到174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党丽霞  洪剑明  
为了研究北温带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的特征,在3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10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变化明显:种子的密度在退水5~7年时达到最大值2.389×104ind./m2,在退水7~10年时最小,为1.352×104ind./m2;萌发植物的物种数量与之相一致,其中广泛分布类型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萌发在退水5~7年时同样达到最大值,但萌发的湿生植物的数量在退水1~3年时,达到最大值;湿地中土壤种子在0~5cm和5~10cm分层上,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但在萌发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晶  李敏  杨航  孙德智  
以北京市野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吸附正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性、吸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水中正磷酸盐的吸附在5h后基本达到平衡;Langmuir交叉型吸附等温式可较好地描述土壤对正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过程;水体pH值对土壤吸附正磷酸盐具有显著影响,pH值在8左右时,吸附量最大;土壤对正磷酸盐的吸附量随水中有机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有机质质量浓度为100mg/L时,吸附量最大,3#、5#和7#土壤样品的吸附量分别比有机质浓度为0时增加了37.81%、35.52%和64.98%。此外,对吸附正磷酸盐前后的土壤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方虎   苗雨青   汪勇   洪炜林   顾纪祥   罗浩   余健   张平究  
研究长江下游沿江湖泊湿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和土壤有机碳变化,有助于了解湿地土壤结构、质量和湿地碳库状况,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湖区湿地土壤以粉粒(72.57%~80.16%)为主,属粉壤土,质地较细。土壤有机碳含量(13.62~23.80 g/kg)与黏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菜子湖湿地土壤单重分形维数主要由黏粒含量来决定,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浅水>底泥>泥滩>草滩>农田。广义维数谱D (q)为反“S”型递减函数,且D0> D1> D2,呈非均匀分布;多重分形参数与土壤颗粒相关性显著,但与有机碳相关性不显著,其中细颗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对湿地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参数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多重分形参数可揭示菜子湖湿地土壤性质,建议进行湿地植被恢复和改良耕作措施以改善土壤结构。研究结论可为湿地生态恢复和提升湿地土壤碳汇能力以及增加碳库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娅娅  杨艳芳  李云飞  刘文静  张平究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和21 a)湿地、以仍耕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为研究对照,分析了土壤全铝和活性铝形态组分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铝元素组分特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铝含量和活性铝含量分别在16.78~57.05 g/kg和1 699.94~3 823.49 mg/kg之间,其中活性铝总量占全铝含量的6.70%~11.84%。退耕还湖3~11a期间,土壤全铝、活性铝总量及5种形态活性铝总体均随退耕年限延长而增加;退耕11~21 a期间均下降。不同形态活性铝中,可溶性铝al S含量最低,而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al-Ha含量较高,分别占活性铝总量的4...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经波  郑利林  郭宇菲  蔡永久  王晓龙  
湿地土壤有机碳是联系湿地系统内外部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在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大型通江湖泊,其湿地系统内部的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换,对于区域甚至全球的碳格局和碳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调查与样品采集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性状、植被以及高程等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4.38%。在主湖区中部偏北以及南部湖湾区含量较高,在北部入江通道含量最低;河口冲积洲滩和碟形湖的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河道;(2)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总氮、总磷、含水率、高程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整体上解释了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35.28%的变化(整体R~2=0.35)。局部R~2值东南高,西北低,并且碟形湖和洲滩的局部R~2值明显高于河道(p<0.01);(3)不同因子对于有机碳的影响的强弱程度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特征。总氮和有机碳之间的联系在西部湖区较强,在河道以及洲滩上较强;总磷在湖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均较强,在洲滩和碟形湖中影响力较强;含水率对于有机碳的影响在全湖尺度上差异较小;NDVI的影响在东部和南部较强,在洲滩和碟形湖较强;海拔在湖区东南部的影响较强,在洲滩和碟形湖中较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武鹏玲  吴铭轩  胡阳  何宁  王沁怡  张生乐  汪茂秋  钟胜财  方淑波  
依据植被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2019年上海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植被混合区以及光滩区等4个不同区域土壤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不同,脲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光滩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光滩区,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光滩区>海三棱藨草区>混合区>互花米草区,过氧化氢酶的大小顺序为混合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光滩区;混合植被区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低于单一植被区,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海三棱藨草湿地的土壤肥力;不同植被类型区域土壤酶活性受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决定了土壤肥力进而影响了酶活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姗姗  张平究  梁川  周利  杨艳芳  张金花  陈芳  
土壤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运行和功能维持均具有重要地位。采用PLFAs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土壤微生物和古菌群落结构信息,探讨了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湿地表层土壤微生物总量、放线菌、细菌和真菌(除退耕11 aW)生物量不断升高,而亚表层均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但均未达原始湿地水平;相对于油菜地,退耕后湿地表层土壤细菌占比有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而亚表层则有先升后降趋势;土壤真菌占比和真菌细菌比总体上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而土壤放线菌占比逐渐上升。广古菌门(相对丰度:47.61%~85.29%)是研究区湿地土壤古菌的优势菌门,奇古菌门(相对丰度:14.58%~52.33%)为次优势菌门,泉古菌门(相对丰度:0.01%~0.81%)较小;退耕后表层土壤广古菌门相对丰度有先升后降的趋势,亚表层整体有升高趋势;表层土壤奇古菌门相对丰度存在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亚表层则有降低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有效氮、全氮与有机质是解释退耕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有效氮是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累积解释量最大的环境因子。微生物通过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响应和指示着退耕后湿地土壤生态恢复过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承财  范文静  朱蕾  
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保护区拥有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可有效保护其资源环境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分析了野鸭湖湿地旅游资源环境的特点,其次从现状、问题、SWOT三个方面对旅游开发进行分析,然后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湿地资源环境保护、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四大模块来构建野鸭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最后从政策机制、发展资金与效益三个方面提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惠淑荣  宋晓星  苏芳莉  刘惠  李丽锋  徐棚  
利用小试装置模拟辽河口芦苇湿地,对不同浓度造纸废水灌溉条件下湿地土壤中锰形态分布特征及再分配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湿地有效利用造纸废水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湿地土壤中锰各形态含量为:残渣态(792.18mg/kg)、可还原态(259.38mg/kg)、弱酸态(103.26mg/kg)、可氧化态(26.82mg/kg),残渣态与可还原态是辽河口湿地土壤锰的主要赋存形态。灌溉造纸废水后,湿地土壤中弱酸态锰增大,可还原态锰、残渣态锰降低;随灌溉废水浓度增大,残渣态锰逐渐增加,可还原态锰逐渐降低,弱酸态锰与可氧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敏菲  简美锋  李玲玉  汪斯琛  余厚平  余冠军  
沉水植物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关键组分,调查研究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及其水环境影响因子,对于沉水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3年5月初期分别对鄱阳湖典型湿地区域中有沉水植物的25个样地进行群落结构调查,采用系统取样方法对沉水植物进行调查采样并监测水环境因子,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GIS软件制作鄱阳湖典型区域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分布图,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沉水植物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广布种,其中蚌湖及白沙湖以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优势种,白沙洲及乐安河龙口段以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刚  徐燕花  赵磊  吴志强  吴兰  
通过对鄱阳湖三个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在湿地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表层含量显著高于下层,40cm以下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稳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同植物群落间存在差异,有机质变化趋势为:刚毛荸荠群落带<南荻群落带灰化苔草群落带>刚毛荸荠群落带。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10~23);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植被生长特征、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等影响着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空间分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玲  陈益平  刘石泉  董萌  彭晓赟  
对南洞庭湖区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湿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湖草滩地、芦苇滩地、泥沙滩地;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霞   陈克龙   杜岩功   章妮   车子涵   暴涵   王恒生  
产甲烷菌在湿地CH4排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降水格局的改变已经并将持续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湿地CH4排放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以青海湖鸟岛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降水梯度处理,并利用mcr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产甲烷菌进行检测,探究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特征对不同降水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的优势菌目为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和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FAPROTAX功能预测显示土壤中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占优势,由此推测H2/CO2还原为鸟岛土壤CH4产生的主要途径。LEfSe分析表明,5个降水梯度共存在31个差异菌群,以增雨50%处理下差异菌群数量最多,从目水平到种水平共有10个差异菌群。整体而言,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的群落多样性较为稳定,而群落结构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P <0.05)。研究结果可为预测降水变化对鸟岛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蔡倩倩  郭志华  胡启鹏  武高洁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10cm)最高可达73.2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cm)和深土层(200~400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400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園博  赵锐锋  张丽华  张晓雅  
湿地是全球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功能,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采样数据、利用植物群落排序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湿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差异(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