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6)
2023(11426)
2022(9591)
2021(8723)
2020(7298)
2019(16020)
2018(15269)
2017(28930)
2016(16017)
2015(17004)
2014(16354)
2013(15866)
2012(15010)
2011(13488)
2010(13465)
2009(12172)
2008(12067)
2007(10506)
2006(9214)
2005(8057)
作者
(50201)
(42192)
(41740)
(39621)
(26821)
(20501)
(18704)
(16388)
(16129)
(15140)
(14655)
(14352)
(13827)
(13441)
(13320)
(12998)
(12997)
(12426)
(12393)
(12157)
(10839)
(10289)
(10269)
(9645)
(9599)
(9492)
(9288)
(9039)
(8520)
(8494)
学科
(62920)
经济(62854)
管理(40087)
(39389)
(30121)
企业(30121)
方法(26470)
数学(23408)
数学方法(23131)
(18104)
(17969)
中国(15333)
(15171)
地方(14336)
业经(13274)
(12644)
贸易(12642)
农业(12539)
(12207)
(10582)
环境(10530)
(9898)
金融(9896)
技术(9655)
(9599)
银行(9528)
(9392)
财务(9384)
财务管理(9366)
(9082)
机构
学院(226786)
大学(226588)
(87310)
经济(85718)
研究(85691)
管理(78854)
理学(69466)
理学院(68438)
管理学(66895)
管理学院(66488)
中国(60520)
科学(59896)
(53727)
(48252)
(46560)
研究所(43667)
业大(43435)
农业(43114)
(38646)
(38358)
中心(37389)
财经(31501)
(31003)
(30948)
师范(30415)
(28777)
农业大学(28688)
北京(28520)
(28452)
科学院(27536)
基金
项目(167203)
科学(130557)
基金(122492)
(113323)
国家(112437)
研究(109549)
科学基金(93549)
社会(70319)
(66996)
社会科(66646)
社会科学(66622)
基金项目(65710)
自然(65112)
自然科(63634)
自然科学(63606)
自然科学基金(62471)
(56930)
教育(49620)
资助(49116)
编号(40310)
重点(39565)
(36146)
(35734)
计划(35058)
(34538)
科研(33256)
创新(32538)
科技(31437)
成果(30740)
(29902)
期刊
(90392)
经济(90392)
研究(59250)
学报(52366)
(47491)
科学(43782)
中国(40976)
大学(37132)
学学(35872)
农业(32449)
(27923)
管理(26599)
教育(19755)
(19082)
金融(19082)
(17605)
经济研究(15871)
财经(15297)
业经(15277)
业大(15101)
技术(14783)
(14104)
资源(13541)
(13109)
农业大学(12437)
科技(12132)
问题(11810)
林业(11060)
(10276)
商业(9827)
共检索到3193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珊珊  赵清贺  曹梓豪  张祎帆  
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著,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立雄  黄志霖  肖文发  雷静品  潘磊  
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河岸植被缓冲带设计中应注意的影响因素和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河岸植被缓冲带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提出今后河岸植被缓冲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白莹莹  江洪  饶应福  蔡永立  
为了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选取了临港新城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径流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配置在不同河岸带宽度下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受到河岸带宽度及污染物种类的影响,7 m宽河岸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1、2 m宽;4种不同配置类型的河岸带对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彼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配置类型Ⅰ对于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TN、TP、NO3--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66%、27.66%、26.53%、29.56%,4种配置类型对地...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波  邓文斌  王霞  
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综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分析了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环境影响因素,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为缓洪护岸、截污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来物种入侵、大量硬质工程建设和农业、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等。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技术应根据不同河岸带的特点和功能来确定,并加强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管理。未来研究应集中于:(1)开展河岸植被缓冲带遮阴效应的过程及机理研究,根据遮阴效应的研究结果,讨论遮阴的利弊问题,以及遮阴效应与缓冲极端气候的联系。(2)开展极端气候条件下生态功能研究,利用模型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雨、干旱等)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截留减污效应,为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3)开展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和各气象站点数据,从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自然和人为活动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探讨河岸植被缓冲带综合治理和管理模式。(4)建立植被缓冲带综合评价体系,应用数字化手段对河岸植被缓冲带实时监控,结合野外观察和采样分析,综合评价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参43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晓成  吴永波  余昱莹  李文霞  
为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素的截留效率,以太湖流域平缓坡地上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河岸缓冲带宽度(5, 15, 30, 40 m),不同植物类型(‘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 ‘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杨95-中山杉混交林)对不同深度径流水及土壤中氮素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即能很好地截留各形态氮素, 40 m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硝态氮、铵态氮、总氮的截留率分别达68.8%, 68.7%和66.0%;同一宽度条件下,缓冲带对40 cm深径流水中铵态氮、总氮的截留率较高,分别达71.4%和69.1%,对20 cm深径流水中硝态氮截留率较高,达70.6%;森林土壤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主要在中层土壤,对总氮截留主要在表层土壤;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率较高(P<0.05),达77.4%和66.3%;杨树-中山杉混交林缓冲带对总氮的截留率较高(P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家喜   梁伟静   何苗苗   郭玲玲  
冻融过程不仅直接影响非生长季节的磷循环,而且频繁冻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持续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为研究冻融作用对河岸缓冲带土壤磷素迁移的影响,以河岸植被缓冲带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冻融环境,探究冻融条件下,土壤对磷素吸附行为,将待测样离心过滤后取一定体积液体测其浓度,分别计算出1,2,3,4,5次冻融循环中土壤对磷的吸附量,绘制等温吸附关系曲线并将吸附数据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进行拟合;并分析在不同含水率、不同深度与冻融周期下,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变化情况,将20 cm和40 cm深度的土壤饱和质量含水率控制为70%、75%、80%,经过5个周期的冻融后,分别测定土壤内的速效磷含量,并探讨磷素在河岸带土壤中发生的吸附和垂向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在平衡浓度0~30 mg·L~(-1)范围内,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溶液中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溶液浓度大于30 mg·L~(-1)时,吸附达到平衡,对速效磷的最大吸附量为714.26 mg·kg~(-1);随着冻融周期的增加,土壤对速效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5次冻融结束后的土壤对速效磷的吸附量与对照相比最大减少53.8%,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河岸缓冲带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受土层深度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经5次冻融周期后,含水率相同时浅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初始值相比最大减少34.5%;与对照相比,深层土壤含水率为80%时速效磷含量减少3.23 mg·kg~(-1);浅层土壤含水率为70%时速效磷含量最大,减少0.81 mg·kg~(-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査晶晶  吴永波  茆安敏  朱颖  李文霞  杨静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河岸人工林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缓冲带在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不同植物组成(‘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以及不同林龄(3、4、5、6 a)方面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的差异,确定适宜的人工林缓冲带结构。【结果】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可很好地截留径流水中磷素,总磷截留率在30 m处最高,为77.30%,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率随宽度增加而提高,截留率在不同宽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较好的河岸缓冲带的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截留率分别为84.29%和93.25%;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的截留率较高,达82.37%,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可溶性磷截留率略高于杨树林,不同植物组成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较总磷好;随林龄增加,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率呈上升趋势(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赛凤   吴永波   茆安敏  
[目的 ]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5’杨、中山杉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的差异。[结果 ](1)冬季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拦截效果明显优于春季缓冲带;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率显著高于总磷。(2)不同的河岸缓冲带对宽度的需求不同。对于中山杉林、混交林、400和1 000株·hm~(-2)的杨树林而言,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磷需求;1 600株·hm~(-2)的杨树林需要40 m以上的河岸缓冲带宽度才能满足对磷的截留要求(3)对于中山杉林和杨树林缓冲带而言,林分密度为400株·hm~(-2)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最好。(4)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优于中山杉-杨树混交林和杨树林缓冲带,中山杉可作为太湖流域河岸缓冲带构建的首选植物。[结论 ]15 m宽400株·hm~(-2)的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能达到最大效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鸣飞  康慕谊  刘全儒  邢开雄  王菁兰  孟世勇  
以东江干流河岸带为案例研究区,借助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RDA),从不同尺度探讨了研究区内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等指示群落α多样性的指数沿东江干流河岸带的变化情况相似,从下游至上游总体上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其中除Pielou指数外,另三种指数的回归拟合均达显著水平(P<0.05);②以Bray-Curtis指数表示的群落β多样性在上、中、下游不同样地间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均值仅0.17),经广义可加模型(GAM)拟合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其中β多样性相...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昶   韩文静   王成  
【目的】探讨与辨识影响色彩斑块视觉吸引力的关键因子,为有效提升城镇河岸带植物色彩景观的视觉吸引力提供参考。【方法】在潮白河城镇河段河岸带,设置1 000 m城镇人工河岸带植物景观样带,通过无人机拍摄记录与图片转换,选取23个样本的2个季节共46张图片。构建色彩分析程序,智能提取(辅助手动删除和补全错误与不完整区域)河岸带林冠景观;定义H(Hue色相)值区间,即(25, 45](45, 80](80, 140](140, 220](220, 290](290, 345](345, 25],以及归一化V(Value明度)值、S(Saturation饱和度)值区间,即[0, 0.33](0.33, 0.67](0.67, 1],划分出63种颜色;识别得到其中25种颜色的38 745个色彩斑块,提取并统计所有色彩斑块的面积、位置等数据。招募30名志愿者进行眼动试验,获取样本图片的视觉热点,并以图片中色彩斑块与视觉热点间欧式距离度量色彩斑块的视觉吸引力。采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控制样本为随机因子,分析植物色彩特征对视觉吸引力的影响。【结果】城镇河岸带植物景观共计25种颜色,包括橙色系4种、黄色系4种、黄绿色系8种、绿色系9种,其中绿色系与黄绿色系的面积比例超过80%。色彩斑块视觉吸引力存在不同色彩属性间差异,高明度或中饱和度的色彩斑块更趋向于较高的视觉吸引力。同时,色彩斑块的视觉吸引力存在较显著的季节差异,秋季的视觉吸引力高于夏季。另外,色彩明度和饱和度对视觉吸引力有显著作用,色相对色彩斑块视觉吸引力不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但会通过与色彩斑块面积的交互作用产生显著影响。并且,不同色相与色彩斑块面积的交互作用存在差异,斑块色相值在(345, 80]范围时,视觉吸引力随斑块面积增加而减小;斑块色相值在(80, 140]范围时,视觉吸引力随斑块面积增加而增加。【结论】强调绿色—黄绿色的渐变色景观是城镇化地区河岸植物的基本色彩风貌;区分基底和前景色,有助于理解不同渐变色彩景观视觉吸引力的差异。基于色彩斑块颜色属性和面积对视觉吸引力的影响特点,提出了色彩斑块尺度提高视觉吸引力的可能途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岩  张宇清  秦树高  张举涛  刘振  
【目的】植物固沙作为重要的防沙治沙手段,在中国北方沙区生态重建与恢复工作中应用已60余年。了解不同固沙植被的景观格局动态及影响因子,可以为沙区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通过中国植被图数据,选取了以蒿属(褐沙蒿和黑沙蒿为主)、锦鸡儿属(中间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为主)、榆树和樟子松为优势种的典型植被,在四大沙地(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沙地)内的分布区域,采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在1990—2015年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蒿属和锦鸡儿属灌丛总体呈扩张趋势且逐渐稳定,景观格局主要受年降水量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0.31、0.41),榆树疏林和人工樟子松林表现出衰退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覆盖(贡献率为0.34)和生长季气温(贡献率为0.24)。【结论】在未来可能的气候条件下,蒿属灌丛和锦鸡儿属灌丛能够稳定存在并继续发挥其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榆树疏林和人工樟子松林可能会发生进一步退化,在植被建设工程中需要根据沙区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并加强管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伯红  汤建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以珍  张祖芳  蔡奇英  陈明华  葛刚  
河岸带是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基于植物群落的野外标准样方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的多元分析方法,对赣江河岸带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TWINSPAN将所调查的109个样方分为7组。DCA排序将TWINSPAN分成7组的第1和2组合成了一个植被类型,其余类型与TWINSPAN分类的结果比较一致。结合分类与排序结果,可将赣江河岸带植被分为6个植被类型:河岸带草丛、河岸落叶阔叶群落、河漫滩草甸、河岸常绿阔叶林、河岸针阔混交林、岗地马尾松林,这6个植被类型在赣江河岸带有明显的分布格局。赣江河岸带植被为典型的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鸣飞  刘全儒  康慕谊  江源  孟世勇  王菁兰  
对东江干流河滨带植物群落类型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空间分异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野外调查所获90个样地数据资料,结合应用了TWINSPAN、DCA、CCA等数量分析方法。调查中共发现样内植物56科187属271种;TWINSPAN分类将该90个样地归并划分为15个群丛;DCA排序的第一轴的累积变异量为9.3%,前两轴的累积变异量为15.8%;CCA排序前两轴对物种-环境关系的解释量为62.6%;DCA、CCA排序分析揭示了群落在上、中、下游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群落的分布格局与温度、人类干扰强度、土壤含水量等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党宇峰  梁琪  陈文哲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的重创引发人们对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行为的广泛探讨。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划分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行为及其驱动因素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而且资本缓冲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是非对称的,在经济衰退期,资本缓冲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更为强烈。银行资本和信贷资产都是银行资本缓冲逆周期行为的驱动因素,只是所有权性质不同的银行,其逆周期行为的驱动来源会有所差异,大型银行的资本缓冲倾向于资本方式的调整。本文的结论对我国制定适当的资本缓冲政策和促使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