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81)
2023(9669)
2022(8264)
2021(7542)
2020(6532)
2019(15337)
2018(15319)
2017(28979)
2016(16410)
2015(18790)
2014(18905)
2013(19025)
2012(18060)
2011(16358)
2010(16245)
2009(14692)
2008(14575)
2007(13250)
2006(11404)
2005(10235)
作者
(50045)
(42236)
(42010)
(39929)
(26548)
(20614)
(19117)
(16515)
(15802)
(14788)
(14307)
(14163)
(13384)
(13384)
(13307)
(13121)
(13008)
(12380)
(12292)
(12214)
(10716)
(10493)
(10346)
(9641)
(9496)
(9434)
(9409)
(9318)
(8683)
(8593)
学科
(64875)
经济(64783)
管理(44463)
(39674)
(30834)
企业(30834)
方法(28950)
数学(25609)
数学方法(25329)
(20105)
(18339)
(17386)
地方(16318)
中国(15908)
环境(14525)
(14246)
农业(13192)
业经(13035)
(11585)
贸易(11575)
(11225)
(11164)
(10040)
银行(10005)
(9986)
财务(9964)
财务管理(9933)
(9702)
(9480)
(9349)
机构
大学(234300)
学院(232924)
(89368)
经济(87195)
管理(84143)
研究(82733)
理学(72119)
理学院(71155)
管理学(69712)
管理学院(69281)
中国(62954)
科学(55371)
(50577)
(49021)
(44072)
(42492)
研究所(40401)
业大(40378)
中心(39539)
农业(38852)
(37157)
财经(33081)
(32050)
师范(31690)
北京(31641)
(29944)
(29807)
(28935)
(28359)
经济学(27300)
基金
项目(158920)
科学(122676)
基金(113620)
研究(111605)
(101857)
国家(101051)
科学基金(83848)
社会(67671)
社会科(63763)
社会科学(63740)
(63258)
基金项目(61514)
自然(56537)
自然科(55078)
自然科学(55061)
(54371)
自然科学基金(54041)
教育(50622)
资助(45246)
编号(45242)
成果(37008)
重点(36973)
(35018)
(34410)
(32276)
课题(31759)
计划(31745)
科研(31514)
创新(30363)
大学(29051)
期刊
(99421)
经济(99421)
研究(64785)
中国(47108)
学报(44589)
(44296)
科学(38804)
(34624)
大学(32107)
学学(30377)
农业(29313)
管理(26845)
教育(22509)
(20727)
金融(20727)
技术(18572)
(16636)
业经(16205)
财经(15910)
经济研究(14635)
问题(14220)
(13611)
(13409)
资源(13361)
图书(11363)
业大(11209)
科技(11158)
技术经济(10697)
理论(10617)
(10128)
共检索到345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宪勤  庄严  张天宇  王秀颖  刘和平  
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方石质山区典型区域北京密云县为研究区,采集了87个基本抽样单元中的222个样点的表层0~20cm的土壤,通过实验分析与计算得到每个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统计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30~61.00)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5.7g/kg,变异系数为0.70,属中等强度变异;②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08~11.01)kg/m2之间,平均值为3.27kg/m2,中值为2.84kg/m2,变异系数为0.59,属中等强度变异;③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该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及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有机碳密度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连第  胡艳霞  严茂超  董孝斌  吴志强  魏长山  
地理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科学手段和定量研究方法综合研究区域生态经济格局,为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密云县为例,通过能值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展现了区域地理信息与生态经济格局综合评估研究的新框架,对促进地理科学向纵深领域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简要分析密云县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及其在北京的战略地位基础上,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其主要资源流的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人口承载力、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他区域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定量描述了密云县生态经济格局和发展状况的总体特征,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密云资源,合理配置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余凤龙  陆林  
城市水源地是城市水资源供给的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水源地有其独特的区域发展规律。旅游开发是调整、优化水源地产业结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水源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首都水源地密云县为例,分析了城市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依据客源市场特征及市场开发背景的分析,从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旅游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密云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以期促进密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首都水源地的保护,并为同类型旅游地的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学生调查组  
近几年,随着城乡改革的日益兴起和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流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为了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目前北京市人口流动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切实实现国务院在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提出的“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的目标,1984年5、6月间,我们受北京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及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委托,到京郊密云县进行了有关小城镇及人口发展的调查。现根据这次调查得到的有关资料对该县的人口流动问题做一点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蚌蚌  刘秀萍  王数  
为探讨北京市密云县各岩性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岩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约束状况,通过实际调查,并借助GIS软件,将北京市密云县1∶5万地质图进行矢量化,形成岩性分区图,并结合密云县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以7个岩性区为研究单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云县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中林地占绝对优势,其与岩石的分布密切相关;第四系沉积物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程度最高,优势度很低。岩性差异影响着土地利用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方面的区域性差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彦军  汪景宽  李双异  魏丹  迟凤琴  
探讨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估算其碳库量,对于提高土壤质量、保护黑土资源,维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配准完备的1:10万或20万的地形图和土壤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东北主要黑土区共7个市县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估算,并对其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区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6.27kg.m-2,变幅为2.43~11.36kg.m-2,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为2.92×108 t;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且东北高、西南低。密度较高的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嫩江和五大连池的大部分地区,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较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海萍  孙语晴  
【目的】研究陕西省合阳县1983-2005年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变化。【方法】以陕西省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主要资料,运用GIS技术对合阳县1983和2005年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并根据估算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变化及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83-2005年,陕西合阳县相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有所上升,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与1983年相比,2005年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增加幅度最高,为2.32kg/m2,而红土、褐土和黄土性土的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土壤有机碳储量涨幅明显,由3 757.87×...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穆松林  刘彦随  刘春腊  
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的新视角,以密云县沟域数据为基础,针对沟域土地对经济发展、粮食供给和生态保护所能提供的支撑能力,构建了土地支撑能力定量评价方法,评价了各沟域的土地支撑能力,并与发展需求进行了比较,进而从沟域发展的经验事实中总结出面对土地支撑能力不足的响应途径。结果表明:土地支撑能力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各个沟域差异较大,整体存在土地的支撑能力不足,但通过发展沟域经济、优化响应途径,土地支撑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距逐步缩小,即土地相对支撑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和加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利  段建军  郭胜利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72 kg/m2,变幅为0.97~2.93 kg/m2;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首要因子;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呈镶嵌的树枝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其高值斑块区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布一致,中值斑块区与草地和川坝地的分布一致,低值斑块区与梯田、果园、坡耕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分布一致。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6.81×103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娜娜  张彦军  周小刚  邹俊亮  刘庆芳  李俊超  刘京  郭慧敏  王蕊  郭胜利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年),结合近期(2011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乐都县1982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年降低至2.8 kg·m-2,30 a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2乐都县1982年表层SOC储量1.8×106t,2011年1.4×106t,30 a间降幅达24%;3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梦薇  吕成文  
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对于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Arc 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丰乐河流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乐河流域SOC含量为14.31±4.50 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SOC含量差异显著(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永芹  李晓兵  张立  李超  梁燕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植被盖度变化的影响,为提高地区植被盖度、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密云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覆盖率约为66%多;总体植被状况较好,IV级(盖度介于50%~70%)和V级(盖度大于70%)植被覆盖率约为40%多;②林地、城乡居民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变幅最大的是草地,其次为未利用地、林地;③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草地次之,耕地最低;植被盖度等级分布重心发生转移,由中覆盖度向高覆盖度移动;④中高覆盖度、高覆盖度中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对保持植被盖度起重要作用;林地面积的变化对重心转移起关键作用,而草地、耕地的波...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苑鹏  
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县奶牛合作联社为例,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合作社联合社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运作的?联合社显示了哪些优越性,又存在哪些问题?联合社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案例分析的三个基本推论是:第一,走向联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联合的形式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并无固定范式;第二,政府对于合作社联合社的扶持不可或缺,但应当有个"度"的界限;第三,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道路并不一定要"自下而上",关键在于基层社是否存在对联合的强烈需求,在于联合社的运行能否坚持独立、自治、民主的精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新生   刘广全   许浩   董立国   郭永忠   安钰   万海霞   王月玲  
【目的】定量认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坡面上的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探索“由点及面”估算坡面平均SOC含量的精确便捷途径,为细致刻画坡面土壤资源状况、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制定土壤高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3个相邻的由退耕还林工程形成的典型坡面,从坡顶向坡脚设置连续样点,调查各样点的土地利用、植被特征、立地条件及表层(0~20 cm)SOC含量,分析其坡向差异、坡位变化;以“离坡顶的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为自变量,以表层SOC含量的顺坡滑动平均值为因变量,定量描述坡面尺度效应;再以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为因变量,实现由“点”到“面”的尺度上推。【结果】研究区表层SOC含量存在明显的坡向差异、坡位变化、尺度效应。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平均值在南坡(7.60 g·kg~(-1))最高,东坡(6.42 g·kg~(-1))次之,西坡(5.65 g·kg~(-1))最低,其坡位间变幅在东坡(15.95 g·kg~(-1))最大,其次为西坡(11.34 g·kg~(-1)),最小为南坡(9.72 g·kg~(-1)),说明东坡的坡面效应最强,其次为西坡,南坡最弱。东坡、西坡、南坡表层SOC含量的坡位变化大致相同,均由坡顶向下逐渐减小,至离坡顶水平距离200、150、280 m(相对距离0.73、0.45、0.76)后趋于稳定,主要与坡面“上部为自然状态的坡地+林草植被+恢复年限长、下部为人工梯田+林农植被+扰动频繁”的空间格局有关。在东坡、西坡、南坡上,距坡顶水平距离每增加100 m,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3.40、-2.50、-1.51 g·kg~(-1);距坡顶相对距离每增加0.1,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0.96、-0.75、-0.55 g·kg~(-1)。构建3个坡向不同坡位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增加而变化的数量关系(R~2>0.7,P<0.001),籍此可由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精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平均值。将所有位点数据融合得出,离坡顶相对距离0.4的位点表层SOC含量最接近坡面平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面表层SOC含量沿坡从上至下基本呈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恢复年限的坡面分布格局有关。以顺坡(相对)水平坡长增加为尺度变量可较好地定量刻画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藉此可实现坡面表层SOC含量平均值的精确便捷推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泉  芮雯奕  何航  吴峰  罗鸿  卞新民  张卫建  
目的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为区域性土壤生产力培育提供技术参考;为区域性农田土壤碳收集技术选择和配套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研究不同用地方式下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状况。结果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81~12.68kg·m-2,平均为3.15kg·m-2,其中西南区最高,平均达3.63kg·m-2;华北区最低,平均为3.00kg·m-2。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异系数为57%,显著比非农业土壤的变异系数低35个百分点。不同用地方式下,水田耕层有机碳密度比旱地的平均高13个百分点,但水田有机碳密度的区域变异显著低于旱地。另外,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