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5)
- 2023(14372)
- 2022(12060)
- 2021(11136)
- 2020(9204)
- 2019(20909)
- 2018(20914)
- 2017(40168)
- 2016(22165)
- 2015(24878)
- 2014(25219)
- 2013(24655)
- 2012(22273)
- 2011(19884)
- 2010(19907)
- 2009(18122)
- 2008(17417)
- 2007(15306)
- 2006(13320)
- 2005(11776)
- 学科
- 济(88205)
- 经济(88117)
- 管理(60794)
- 业(57110)
- 企(44298)
- 企业(44298)
- 方法(36865)
- 数学(31572)
- 数学方法(31213)
- 农(24890)
- 中国(24696)
- 学(23024)
- 地方(22052)
- 业经(20320)
- 财(18628)
- 农业(16873)
- 环境(16372)
- 制(15056)
- 和(14590)
- 理论(14525)
- 贸(14473)
- 贸易(14462)
- 易(13981)
- 技术(12966)
- 银(12532)
- 银行(12491)
- 划(12484)
- 发(12413)
- 融(12038)
- 金融(12036)
- 机构
- 大学(309659)
- 学院(307008)
- 管理(122771)
- 济(115454)
- 经济(112583)
- 理学(105870)
- 研究(105003)
- 理学院(104622)
- 管理学(102701)
- 管理学院(102165)
- 中国(77539)
- 科学(69147)
- 京(68392)
- 所(52995)
- 农(52684)
- 财(50324)
- 业大(49972)
- 研究所(48787)
- 中心(47648)
- 江(45483)
- 北京(43303)
- 范(42732)
- 师范(42298)
- 农业(40907)
- 财经(40804)
- 院(39701)
- 州(37229)
- 经(37116)
- 师范大学(34266)
- 经济学(33352)
- 基金
- 项目(219199)
- 科学(171336)
- 研究(158725)
- 基金(157211)
- 家(138498)
- 国家(137380)
- 科学基金(117136)
- 社会(98209)
- 社会科(92871)
- 社会科学(92845)
- 省(86035)
- 基金项目(84372)
- 自然(77165)
- 自然科(75223)
- 自然科学(75208)
- 自然科学基金(73822)
- 划(72825)
- 教育(71307)
- 编号(65392)
- 资助(63250)
- 成果(52200)
- 重点(49542)
- 发(47478)
- 部(46447)
- 课题(44885)
- 创(44622)
- 科研(41826)
- 创新(41657)
- 国家社会(40018)
- 计划(39851)
- 期刊
- 济(129349)
- 经济(129349)
- 研究(86026)
- 中国(61273)
- 学报(52644)
- 科学(48787)
- 农(47568)
- 管理(43072)
- 大学(39545)
- 学学(36817)
- 财(35833)
- 教育(35012)
- 农业(33162)
- 技术(26756)
- 融(23307)
- 金融(23307)
- 业经(22493)
- 图书(21508)
- 经济研究(19087)
- 财经(18539)
- 问题(17098)
- 业(16823)
- 资源(16739)
- 科技(16451)
- 经(15756)
- 林业(15064)
- 版(14945)
- 理论(14896)
- 书馆(14672)
- 图书馆(14672)
共检索到447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文俊 王兵 牛香 宋庆丰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土地沙化尤为严重,该区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量化该区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该区内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LY/T 2573-2016),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了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得到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263.07×108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祖英 王兵 赵雨森 牛香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赖元长 李贤伟 冯帅 王鹏 唐骄萍 赵安玖 赖家明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以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示范县洪雅县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研究区粮食平均产量和收购价格,分析了退耕还林前(1994—1999年)、后(1999—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利用程度呈减弱趋势,土地利用处于衰退阶段;退耕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明显;退耕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显著变化,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90×108元,可能是由于退耕还林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林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元杰 姚顺波 侯孟阳 张童越 鲁亚楠 龚直文 王怡菲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表征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重要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简单快速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所带来的影响,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县为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进一步耦合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并设置四种不同的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情景,预测子长县2037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和碳汇产生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1)子长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17年间共有31627.98 hm~2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境内的林草覆盖率由2000年的53.26%增长至2017年的64.2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子长县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碳储量由2000年的39.19×10~6t增长至2017年42.34×10~6t,增加量集中在工程实施主要阶段(2000—2008年);(3)未来子长县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且会获得一定的碳汇经济价值。预计到2037年子长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A、B、C、D四种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将分别达到:43.78×10~6t、44.10×106~t、44.32×10~6t和44.54×10~6t,并将由此获得碳汇经济价值净收益分别为1627.88万美元、1979.89万美元、2231.39万美元和2471.67万美元。耦合InVEST-FLUS模型,不但能利用InVEST模型简单快速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评估,而且还能基于FLUS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做出测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兵 任晓旭 胡文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环境和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采用由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统一评估体系和计算公式,利用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全国各省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0147.61亿元/a;各省区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主要分布在4.00万~5.00万元/(hm2·a)之间;我国各省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水平分布不均,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低纬度和高纬度省区的综合评价指数较高,中纬度地区的省区综合评价指数较低。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超学 文冰
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级政府支付能力、县域经济中农业贡献率、农户后续生机情况等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相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规范指标值,然后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之分为3个等级,建议不同等级的县(区)实施不同的补偿额度,同一等级内实施不同的补偿方式。
关键词:
碳汇 云南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补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生态补偿 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洁 杨江澜 谷建才 陆贵巧 肖永青
要: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河北省11个地市级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11个地市级区域中,仅有廊坊市全技术效率值为1,表明其退耕还林工程资源配置合理;其他10个地市级区域的全技术效率均低于1,表明其资源利用不充分,存在冗余。投入冗余率较高的植被恢复类型是封山育林,表明在现有产出的生态效率水平下,封山育林的投入面积过多;产出不足率较高的指标是涵养水源,表明在现有投入水平下,涵养水源的产出有待提高。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婷 郑宇梅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 研究进展 文献统计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本书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本书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国雄 李文忠 周心澄 贾俊姝 史常青 李世荣
对青海大通县浅山区和脑山区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浅山区,模式C(青杨+枸杞)为最优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231.12,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A(川赤芍)>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E(柠条);在脑山区,模式F(青海云杉)为最优配置模式,其综合评价得分250.54,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J(青杨+中国沙棘)>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模式K(青海云杉+中国沙棘)。综合考虑生态服务功能及环境特点,在浅山区阴坡推广应用模式C,阳坡推广应用模式A;在脑山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翁奇
基于以往学者对于西部若干个省份的研究并结合同期的宏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出现很可能为部分地区传统粗放型农业经营模式带来挑战,也使得部分农户的生产与社会行为发生根本改变。因此,结合国内部分地区在退耕还林工程施行之后的实际情况,针对工程本身对于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并通过对于相关情况的分析提出因地制宜安排补贴标准,提高政策灵活性;扶持龙头企业,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情况;改革户籍制度,解决转移人口生计难题等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业生产结构改变 劳动力转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玥 王继军 刘普灵 成思敏 李茂森 乔梅
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研究滞后的现实,在构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表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同性及相关问题,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Ⅰ)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Ⅱ)相悖阶段,(Ⅲ)无序失衡阶段,(Ⅳ)抑制发展阶段。其中阶段Ⅲ只是理论结果,在实际政策约束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下一般不会出现;而阶段Ⅱ和阶段Ⅳ可能会短期出现。以安塞县为例,系统分析了不同阶段协同性演变过程:1995—2014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相悖阶段和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的下降时期。基于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林种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退耕林分质量,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雄 张立峰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磊 李海涛 朱璐平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情景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临沂市2001~2010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运行效率和环境负荷,揭示临沂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演替的基本趋势,揭示了系统内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各组分的构成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测算了临沂市2002~2010年的退耕还林效益。结果显示:临沂市2010年农业总投入能值为1.18E+22sej,总产出能值为6.88E+22sej,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05;临沂市2001~2010年农业总投入能值呈下降趋势,农业总产出能值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退耕还林后与退耕前相比,每年能值净增量为1.05E+19sej/年。结果表明临沂市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