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2)
2023(4815)
2022(3867)
2021(3582)
2020(2812)
2019(6164)
2018(5804)
2017(11018)
2016(5890)
2015(6097)
2014(6199)
2013(6112)
2012(5769)
2011(5376)
2010(5504)
2009(5074)
2008(5046)
2007(4772)
2006(4111)
2005(3346)
作者
(17647)
(15085)
(14615)
(14174)
(9191)
(7260)
(6607)
(5689)
(5548)
(5391)
(5150)
(4905)
(4860)
(4602)
(4588)
(4480)
(4432)
(4197)
(4101)
(4025)
(3678)
(3626)
(3531)
(3430)
(3382)
(3352)
(3263)
(3238)
(3175)
(3095)
学科
(24583)
经济(24545)
(21008)
(19007)
农业(14096)
管理(12336)
(10448)
企业(10448)
方法(8991)
业经(8879)
数学(8006)
数学方法(7910)
中国(6528)
(6495)
农业经济(6406)
(6055)
(6025)
地方(5301)
(5198)
发展(4718)
(4716)
(4692)
银行(4685)
(4535)
农村(4517)
(4499)
(4499)
金融(4499)
(4430)
收入(4305)
机构
学院(86891)
大学(84630)
(34073)
经济(33251)
管理(30337)
研究(30330)
理学(26577)
理学院(26243)
管理学(25700)
管理学院(25529)
中国(22767)
(22593)
科学(18999)
(16674)
农业(16583)
(15997)
业大(15261)
(15222)
中心(14519)
研究所(13984)
财经(12888)
(12762)
(12124)
师范(11993)
(11786)
经济学(11095)
农业大学(10667)
(10651)
(10597)
(10343)
基金
项目(60356)
科学(47649)
基金(44589)
研究(43578)
(39427)
国家(39016)
科学基金(32991)
社会(29526)
社会科(27675)
社会科学(27668)
(24100)
基金项目(23608)
自然(20587)
自然科(20149)
自然科学(20143)
(19855)
自然科学基金(19799)
教育(19410)
资助(17462)
编号(17090)
成果(14189)
(13847)
(13519)
重点(13462)
(13457)
(13314)
国家社会(12461)
(12316)
课题(11915)
创新(11535)
期刊
(42264)
经济(42264)
(27608)
研究(23264)
中国(18266)
农业(17927)
学报(17311)
科学(15453)
大学(13472)
学学(13099)
(11709)
(10388)
金融(10388)
业经(10163)
管理(8934)
教育(8156)
农业经济(7030)
(6770)
农村(6629)
(6629)
财经(6445)
(6320)
经济研究(5685)
业大(5619)
问题(5553)
(5538)
社会(5310)
农业大学(4980)
技术(4953)
社会科(4729)
共检索到125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柏峰  
"派性"在北方村庄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村庄选举、村庄权力结构、纠纷调解、上访等多方面。外来的政治运动和政策等只是派性产生的表层原因,小亲族的存在是派性的深层原因,也是派性的基本单元。在区域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派性与北方村庄多姓杂居的基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多姓杂居,村庄日常生活空间无法按照小亲族进行隔离,血缘关系之外的地缘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政治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派性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在场的力量,影响决策方案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层主导的派性斗争进行制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练  
本文以湖北省中部地区LG村派性政治为例发现,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并非村庄派性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寡头统治下的反抗型社会抗争成为LG村派性政治的核心要素。研究认为,反抗型派性政治起因于富人治村,形成于寡头政治。选举成为派性竞争和派性博弈的大舞台。在派性斗争中,派性充分利用群众进行维权抗争,针对对方贿选行为进行程序抗争,利用治理进行舆论抗争。反抗型派性政治具有目的抗争性、手段抗争性和策略抗争性三大内涵。在治理效果上,它具有伸张正义,抑制寡头政治;监督社区公共权力,促进公共权力民主运行和提高村民政治效能感三大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阳  
村级政治运转的派性逻辑是乡村治理低效的根源。"向内人情"催生"派性逻辑",村级政治陷入宗族派系掌控之中。为此展开的复杂化制度安排却束缚了治理活力,造成"制度过载"格局。村庄官僚通过"策略规避"逃脱制度制约,继续依据"向内人情"机制为"自己人"服务。向内人情→派性逻辑→制度过载→策略规避的循环系统构造了村级政治的派性逻辑体系。村级政治派性逻辑的一个社会后果便是产生了"投机型经纪"这一新经纪类型,"投机型经纪"又反过来成为派性逻辑的制造者和推行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抑制与消灭"投机型经纪"是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维强  
阶级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集体化时代的阶级话语建构着党和国家的权威及社会规范,也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上塑造着干部与群众的角色、地位及干群关系。本文从话语分析和话语实践的视角,探讨阶级话语对干群身份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历史建构。在阶级话语中,乡村干部应该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群众的公仆;群众应该服从干部的领导,安心劳动,同时积极维护集体利益,约束自身言行;干群之间应该鱼水相依,团结合作,平等和谐。但是,阶级话语的这种建构不能与干群的道德观念、生存理性及乡村的人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生活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批判的双重需要,休闲与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凸显紧迫性和重要性。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和休闲批判独树一帜。他主张通过节庆和都市化进行日常生活的微观改造,倡导生活和艺术融合的文化革命,成就"需求-劳动-愉悦"三位一体的"总体的人"。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论,其理论具有浪漫主义美学的"乌托邦"色彩。今天,休闲之哲学本位是从日常生活的日常性中突围出来对自由和诗性的追求。休闲在实践中是人们摆脱日常生活困境的自然选择,同时担负着理论上审美救赎和思想解放之功能。休闲——反抗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皛  
在乡村社会发展进程中,集道德原则和权利保障为一体的教师尊严逐渐消解在乡村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6所乡村学校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乡村教师尊严失落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的结构性困局。城乡差距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加深,唯金钱论的价值取向威胁着乡村社会为师者尊的传统,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师道尊严构成剧烈冲击。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留守儿童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乡村教师肩负沉重但又琐碎的教育责任担当,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权利保障。市场化、城镇化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但乡村女教师要扎根乡土,将不得不面对婚恋的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可立足教师个体的现实境况通过权利保障、关系调整、乡村教育本土化来维护乡村社会的师道尊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刘璇  
无论一元还是二元派性执政,派性政治都存在代表性问题。它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派性在竞选时宣称代表群众利益,另一方面,派性在上台后与大众渐行渐远。在代表性断裂条件下,社会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加剧,村庄成为精英谋利的竞技场。民众重构代表制的努力,因派性的介入遭遇失败,村庄政治合法性被侵蚀。通过村级治理制度创新,能抑制派性谋利的空间,但要克服派性政治的代表性问题,还需构建更具代表性的体制机制。通过党委重视、部门联动来践行群众路线,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自身代表性,能弥补村级程序民主的代表性不足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谢妮  
通过把微观的学校日常生活场景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联结起来分析的方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盛行于小学日常生活中约束身体的规矩及规矩的意涵;规矩如何渗透在活动、时间与空间中对身体进行规训;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与社会结构之关系及身体规训的社会控制意义。发现学校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身体规训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学教育对社会控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通过身体控制把个体初步整合进社会结构中。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贺雪峰  
本文在比较台湾乡村地方选举的派系之争和大陆村委会选举中的派性斗争的基础  上 ,讨论了派系与派性的内涵 ,认为派系之争是以相对强有力的小共同体的存在和相对强  烈的面子压力为社会基础的 ,而派性斗争是在小共同体已经解体和传统精英失落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理解派系之争和派性斗争的这种不同 ,对于理解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和  乡村选举具有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楚婧  晁恒  李贵才  
基于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视角,以深圳市平山村流动摊贩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活动日志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流动摊贩面对空间管治政策的生存韧性和社会空间建构。研究发现:在政府对非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空间的双重限制与规训下,流动摊贩对就业与社会生活空间两方面都采取了反规训战术,就业空间的实践中不仅包括嵌入、伺机而动的抵制战术,还包括协商与印象管理;社会生活空间的实践中构建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同时也有身份构建与认同、消费升级与改写及地方感的生成。对流动摊贩日常生活实践的关注,对理解和管理流动摊贩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展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进展中对实现空间正义的追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