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9)
2023(1371)
2022(1239)
2021(1188)
2020(1022)
2019(2516)
2018(2414)
2017(4956)
2016(2678)
2015(2724)
2014(2723)
2013(2780)
2012(2708)
2011(2480)
2010(2571)
2009(2375)
2008(2326)
2007(2075)
2006(1863)
2005(1772)
作者
(8221)
(6759)
(6755)
(6562)
(4209)
(3247)
(3119)
(2738)
(2624)
(2354)
(2327)
(2297)
(2286)
(2219)
(2188)
(2142)
(2094)
(2052)
(1914)
(1874)
(1873)
(1725)
(1615)
(1587)
(1584)
(1505)
(1492)
(1430)
(1421)
(1365)
学科
(13109)
经济(13094)
管理(8704)
(8567)
(8057)
企业(8057)
方法(5927)
结构(4871)
数学(4799)
数学方法(4774)
产业(3691)
(3615)
(3501)
(3449)
(3413)
(3179)
业经(3161)
中国(2979)
产业结构(2908)
体制(2629)
地方(2490)
(2299)
财务(2298)
财务管理(2295)
企业财务(2253)
理论(1971)
农业(1919)
(1883)
(1870)
金融(1870)
机构
大学(41183)
学院(40166)
(17346)
经济(17098)
管理(16088)
理学(14195)
理学院(14028)
研究(13815)
管理学(13807)
管理学院(13728)
中国(10326)
科学(8691)
(8541)
(7740)
(7221)
(7052)
研究所(6511)
财经(6395)
业大(6253)
(5888)
中心(5879)
(5850)
农业(5702)
经济学(5644)
北京(5283)
经济学院(5090)
(5070)
(5059)
师范(4949)
财经大学(4889)
基金
项目(27700)
科学(22446)
基金(21211)
研究(18836)
(18789)
国家(18676)
科学基金(16231)
社会(12610)
社会科(12017)
社会科学(12013)
基金项目(11347)
自然(11014)
自然科(10780)
自然科学(10777)
自然科学基金(10614)
(10558)
(8987)
教育(8870)
资助(8794)
编号(6596)
重点(6528)
(6479)
(5870)
(5768)
教育部(5552)
成果(5472)
创新(5447)
国家社会(5330)
科研(5299)
大学(5192)
期刊
(19049)
经济(19049)
研究(11419)
学报(7523)
管理(7135)
科学(7096)
中国(6962)
(6447)
(5836)
大学(5743)
学学(5520)
农业(4147)
财经(3466)
技术(3289)
业经(3192)
经济研究(3172)
(3074)
(2998)
金融(2998)
问题(2846)
教育(2636)
技术经济(2215)
商业(2108)
现代(2019)
(2012)
科技(2006)
(1952)
业大(1918)
(1890)
世界(1807)
共检索到56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平  王宏元  张育辉  郑巧华  
用光镜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幼体和成体鼻腔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幼体和成体的嗅上皮中均存在Bowman′s腺,鼻腔外侧存在犁鼻器。山溪鲵属于有尾目中最原始的类群,为终生水栖型。说明在四足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中,嗅黏膜中Bowman′s腺的出现与陆生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山溪鲵具有犁鼻器,说明在水生型的原始有尾两栖动物已经具有犁鼻器,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上是从水生的四足动物出现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宏元  张育辉  
通过电镜观察研究了北方山溪鲵精巢内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在精子排空后,间质细胞具有发达的滑面内质网、管状嵴线粒体和大量的脂滴。说明北方山溪鲵在繁殖期排精后,生精小叶周围的间质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琳  张育辉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睾酮(testosterone,T)在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tibetanus)精巢发育周期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北方山溪鲵的精巢中,4月份T定位在次级精原细胞的胞质中;5月份T定位在次级精原细胞的胞核中;6~7月,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核中呈T阳性反应;8月份,精巢的非成熟区和成熟区散在地出现T的弱阳性位点;9~10月,精巢非成熟区的精原细胞胞质及成熟区精子中有较强的T阳性反应;11月,精原细胞的胞质及精子中的阳性反应减弱。在山溪鲵的生殖周期中,4~11月精巢中始终呈现T阳性反应,而且T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4~5月和9~10月,精巢间质细胞和支持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细兰  洪万树  张其永  柴敏娟  陈仕玺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Lacepede)样品体长17.0~19.8 cm,性成熟鱼性腺为Ⅳ~Ⅴ期,性未成熟鱼性腺为Ⅱ期。取嗅囊切片、染色、固定。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拍照。结果显示,中华乌塘鳢具一对纺锤形嗅囊,由前、后鼻孔与外界相通,嗅上皮向嗅囊腔内突起形成10~16个初级嗅板,初级嗅板上有次级嗅板,可增大嗅上皮的表面积。嗅板由嗅上皮和中央髓两部分构成,中央髓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构成;嗅上皮排列于中央髓的两侧,由多层细胞组成。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嗅上皮分为非感觉区和感觉区两部分,非感觉区位于嗅板边缘,较薄且平滑,外缘高倍放大呈指纹状或块状结构;感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忻  张育辉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隆肛蛙与北方山溪鲵不同发育时期卵泡c- myc和c- fos的表达产物进行了定位检测。结果表明,Myc在2种动物 - 期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表达较强,以后逐渐减弱;Fos在2种动物卵泡发育初期表达很弱,在 - 期卵泡中表达增强。上述结果说明,c- myc在2种动物卵母细胞发育初期起重要作用,而c- fos在发育中后期起重要的调控作用,2种原癌基因可能通过调节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来调控卵母细胞的发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琳  张育辉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二醇(estradiol)及其受体(estrogen receptor)在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精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4~5月,雌二醇及受体在精原细胞的胞质中强表达;6月,雌二醇在精母细胞的胞质中表达较弱,其受体在精母细胞的核质中有较强表达;7月,雌二醇及受体在精子细胞的胞质中表达;8月,雌二醇及受体在精原细胞的胞质中和变态后的精子头部有弱表达;9-11月,两者均在精原细胞的胞质中及精子头部有较强表达。说明雌二醇及其受体存在于整个精巢周期中,二者在生精细胞中的强弱变化基本一致,其变化规律与精子发育周期密切相关;雌激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园园  王宏元  王怡婷  张育辉  
为了探讨两栖动物嗅器和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中的意义,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中国林蛙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嗅器可分为主嗅室、中室和下室3部分;主嗅室被覆嗅上皮,中室和下室被覆非嗅上皮。犁鼻腔位于嗅器的腹内侧,与下室相通,被覆发达的犁鼻上皮。背侧嗅神经起始于主嗅室背侧嗅上皮,经由嗅球腹外侧和前部进入同侧嗅球;犁鼻神经起始于犁鼻器上皮,经由嗅球腹正中部进入同侧副嗅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忻  张育辉  廉振民  
为探讨性类固醇激素对北方山溪鲵(B a trachup erus tibetanus)卵泡发育的调控作用,采用组织学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卵子发生周期中雌二醇(17-βestrad io l,E2)、孕酮(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3种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雌激素受体(E strogen R 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 rogesterone R eceptor,PR)、雄激素受体(A ndrogen R eceptor,AR))在不同发育时期卵泡中的表达特征。结果可见,北方山溪鲵卵巢中Ⅰ期卵泡数量在10月达到最大值,Ⅱ期卵泡数量在翌年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浩  雷琪  
嗅觉印记是动物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对嗅觉信息形成的无条件学习记忆形式,并在以后生活中某些特定情境中展现出来的典型行为特征。嗅觉印记在一些鱼类的生殖洄游、归巢产卵中表现尤其明显。本文对鱼类嗅觉印记的行为特征、生理基础、发生机制及其保护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引导在鱼类原位栖息地保护、科学增殖放流以及养殖生产中更加关注嗅觉印记现象,为渔业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 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魏可  王小艺  
[目的 ]触角是昆虫最重要的嗅觉器官,触角感受器是昆虫嗅觉识别的最小形态学单元。为了明确多种林木蛀干类吉丁虫和天牛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触角感受器种类和形态。[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雄蜂触角及其感受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感受器在不同性别成蜂触角上的分布规律和数量。[结果 ]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呈膝状,雌雄蜂触角均为13节,包括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雄蜂触角显著长于雌蜂。在雌雄蜂触角上共发现7类11种感受器,包括2种刺形感器、3种毛形感器、1种锥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2种栓锥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鳞形感器。雌蜂触角上存在10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型和II型、锥形感器为其特有。雄蜂触角上存在8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II型为其特有。毛形感器I型、锥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和II型)和腔锥形感器各自数量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一致,而其余类型感受器的数量在不同个体间不等。在雌雄蜂共有的感器类型中,刺形感器I型、栓锥形感器I型在雌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雄蜂更多;而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I型在雄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雌蜂更多;腔锥形感器的数量在雌雄蜂之间相同。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表面有微孔,是典型的化学感器。[结论 ]本研究解析了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发现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均存在典型的性二型现象,这些结果为后续研究该寄生蜂的化学通讯机制和雌雄蜂的嗅觉行为差异奠定了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燕  孟庆繁  宗翔  高文韬  
作为探讨栗山天牛成虫的寄主选择、配偶定位等行为机制的一部分,利用扫描电镜对栗山天牛触角的形态、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栗山天牛触角上有锥形感受器7个亚型、刺形感受器4个亚型、毛形感受器2个亚型、齿形感受器2个亚型、芽形感受器1个亚型、钟形感受器1个亚型;锥形感受器Ⅳ、刺形感受器Ⅳ为雌虫特有的感受器,锥形感受器Ⅴ、锥形感受器Ⅵ、锥形感受器Ⅶ、毛形感受器Ⅰ和钟形感受器为雄虫特有的感受器;触角感受器数量上雌虫多于雄虫,雌虫触角腹面感受器数量略多于背面,但都差异不显著。栗山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受器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的差异表明,雌雄虫可能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信息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宁   关素华   王卫民   刘寒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永生  原国辉  罗梅浩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铜绿丽金龟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并讨论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8个亚节组成。在触角上可见到毛状感受器、刺状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腔柱感受器和腔乳头状感受器7种感受器,其中腔柱感受器和腔乳头状感受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雌雄间感受器种类无明显差异,但在分布和数量上有差异,触角感受器主要集中于鞭节鳃叶状的6~8亚节上,且以几种腔状系列的感受器为主;分布在鞭节1~5亚节上的主要是数目相对较少的毛状、刺状和锥状等感受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