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39)
2023(6084)
2022(5177)
2021(4954)
2020(4118)
2019(9516)
2018(9486)
2017(18310)
2016(10063)
2015(11287)
2014(11334)
2013(11483)
2012(10673)
2011(9966)
2010(10211)
2009(9497)
2008(9563)
2007(8737)
2006(8066)
2005(7009)
作者
(30911)
(26818)
(26297)
(24816)
(16380)
(12867)
(11620)
(10335)
(10108)
(9436)
(9276)
(8769)
(8535)
(8341)
(8338)
(7827)
(7720)
(7720)
(7413)
(7291)
(6779)
(6702)
(6516)
(6392)
(6096)
(6020)
(5855)
(5808)
(5491)
(5481)
学科
(47431)
经济(47385)
(45227)
(34111)
农业(30161)
管理(22498)
方法(16213)
数学(14351)
业经(14264)
数学方法(14213)
(13416)
企业(13416)
地方(12582)
收入(11284)
(10972)
中国(10936)
(10738)
环境(10423)
农业经济(10153)
(10120)
(9163)
(9056)
农村(9044)
发展(8128)
(8114)
(8011)
贸易(8007)
土地(7877)
(7755)
(7430)
机构
学院(153613)
大学(148975)
(64552)
经济(63356)
管理(57699)
研究(56403)
(52458)
理学(50577)
理学院(49980)
管理学(48991)
管理学院(48761)
中国(42910)
农业(39890)
科学(37413)
业大(32973)
(31167)
(30191)
研究所(27811)
中心(25947)
(25711)
农业大学(24549)
(23852)
(21458)
师范(21291)
财经(20486)
(19857)
科学院(19693)
(19517)
经济管理(19377)
北京(18994)
基金
项目(106130)
科学(83482)
基金(77554)
研究(76780)
(69181)
国家(68504)
科学基金(57251)
社会(49845)
社会科(46664)
社会科学(46649)
(42267)
基金项目(42227)
自然(36654)
自然科(35626)
自然科学(35610)
自然科学基金(34948)
(34942)
教育(32157)
编号(31800)
(30225)
资助(30047)
成果(24997)
(24635)
重点(23889)
(23423)
(21443)
国家社会(20845)
课题(20626)
创新(20050)
(20014)
期刊
(79755)
经济(79755)
(57409)
研究(40220)
农业(38896)
中国(30884)
学报(28441)
科学(27167)
大学(21625)
学学(20999)
业经(20089)
(18129)
(16005)
(15607)
金融(15607)
管理(14495)
农业经济(13554)
农村(13507)
(13507)
问题(12090)
资源(11389)
(10900)
教育(10644)
世界(10117)
技术(9996)
业大(9446)
财经(9193)
经济问题(9141)
农村经济(9069)
经济研究(9044)
共检索到226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燕  郝海广  刘煜杰  勾蒙蒙  张哲  
研究人类生产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科学问题。文章通过调查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和正镶白旗农户住户基本情况,以生产和消费为基础计算了农户生态足迹,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的构成、动态变化及其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产足迹远高于消费足迹,农户从生态系统获取的产品主要向外部输出。耕地消费足迹与草地生产足迹分别在消费足迹和生产足迹中占较大比重,并有上升趋势,但随着草地消费足迹和耕地生产足迹显著下降导致农户的消费足迹和生产足迹均有所下降。农户生态足迹,尤其是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非农就业收入占比高的农户生态足迹总体较小。为了保护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农户粗放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农户非农就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海广  李秀彬  张惠远  张继平  
利用农牧交错区典型区域农户调查数据,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产足迹远远高于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分别对农户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具有决定作用;2)农户生态足迹,尤其是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户从事非农就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3)少数民族户、畜牧业收入占比大、人均牧草地多的农户,虽然耕地生产足迹和耕地消费足迹较小,但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均较大。基于农牧交错区脆弱生态系统,建议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农户粗放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军涛  傅小锋  
生态脆弱区是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是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研究地区之一。实现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测度。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阜新、通辽、赤峰等典型样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对引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对1990年和2002年两个不同时段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与环境状况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经济发展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社会、人口、科技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东北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龙  石育中  鲁大铭  刘倩  乌铁红  
干旱脆弱性研究为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论文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将系统脆弱性分解为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12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以2000、2008、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模糊层次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各县域干旱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结论:1)研究区干旱脆弱性指数逐步降低,整体呈现东北地区低脆弱、西南地区高脆弱的空间格局。2)研究区暴露度指数先上升、后下降,且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敏感性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呈现空间碎片化特征;适应能力指数逐步提高,呈现中部高度适应、东部中度适应、西部低度适应的格局。3)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差异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呈现西、南部差异度大,东、北部差异度小的格局。4)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冷、热点个数增加明显,2000—2008年冷热点个数增加最明显;空间上,热点先由中部向西部蔓延,冷点由东部边界区向西部、南部扩展,形成了东部边界冷点集聚带和中、西部热点集聚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齐跃普  崔永清  李新旺  王树涛  孙景璐  耿志阔  
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具有高敏感性特点,对其利用强度及潜力分析能够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支持。论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在通辽市从北向南选取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开鲁县和科尔沁区作为典型区域,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农地产能差异及空间变异规律,并对该地区农地利用强度及增产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北部和东北部产能较低,贯穿开鲁县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带状区域及科尔沁区沿西辽河分布的带状区域是研究区产能最高的区域;②西辽河平原区各层次产能均高于大兴安岭丘陵区,光、温、水、土等自然因素对产能产生主要影响,县区之间可实现产能差异性小于理论产能,利用和管理水平是产能发挥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学俭  冯仲科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提取了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空间位置、数量和类型,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特点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991—2000年盐池县耕地面积净减少39853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27055和13251hm2,流动沙丘面积减少4659hm2.但草原退化严重,中高盖度草场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51.21%下降到17.29%,而低盖度草场和极低盖度草场占地比重分别由4.09%和9.34%增加到36.40%和12.91%.生态环境局部有所好转,但整体继续恶化,土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段培  刘润  陈绳栋  李敏  
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服务是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农户的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影响着农户的收入。本文基于2018年12月对新疆昌吉州和巴州的7个县(市)613户农户的抽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对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和收入感知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支付决策存在的内生性,并采用分组模型分析服务供给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农户支付决策中,意愿和行为存在“悖离”,但均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2)生态脆弱区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务工所得非农收入相对较少,但生态脆弱性越严重时,农户越倾向于通过非农务工获得家庭收入。(3)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均对收入感知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节水灌溉服务供给在农户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对收入感知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本文拓宽了农业服务外包在节水灌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国内外干旱半干旱等生态脆弱区基于农户收入效应的视角推广节水灌溉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茹  龙冬平  杨美玲  樊新刚  周杜辉  
[目的]生态补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农户生计及生计策略。厘清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及影响路径,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盐池县为研究区,根据318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农户生态补偿感知利益对其感知价值和适应性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其感知价值和适应性具有负向影响,感知价值对其适应性产生正向影响;(2)感知利益维度中,社会利益对感知利益作用力大于经济利益。感知风险维度中,农户发展风险对其感知风险作用力大于自然风险,感知价值对其适应性作用力大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形成“低感知利益-高感知风险-负向感知价值-低适应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模式。[结论]今后,亟需发挥农户感知利益和感知价值的正向作用,联结农户“自主性”和“诱导性”行动路径,自下而上响应生态补偿改进政策,提升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保障生态补偿实施成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屹  胡蝶  
榆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分析榆林自然资本存量及流量的利用状况,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本占用的成因、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测算榆林2005—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等的基础上,以足迹深度和广度描述了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的变化关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驱动生态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0 a来榆林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幅度为274.18%,其中,能源消耗账户贡献率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61.81%,体现出生态建设的正向作用。榆林对资本存量消耗的速度大于资本流量占用的速度。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显著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这些结论不仅对榆林自然资本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生态脆弱区核算自然资本、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苗建青  刘宁宁  
在生态脆弱区与连片特困区重叠地区,推广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特性的生态农业技术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研究以巫山县为研究区,以金银花为例,运用双槛模型,研究了农户禀赋,外部环境及土地禀赋如何影响农户的农业技术选择决策。结果表明,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到生态农业的建设队伍中能够促进生态修复和重建;市场风险依然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需要发挥政府支持和定向信贷的作用;土地禀赋构成了农户技术选择决策的自然约束,关系到家庭农场的形成难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苗建青  刘宁宁  
在生态脆弱区与连片特困区重叠地区,推广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特性的生态农业技术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研究以巫山县为研究区,以金银花为例,运用双槛模型,研究了农户禀赋,外部环境及土地禀赋如何影响农户的农业技术选择决策。结果表明,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到生态农业的建设队伍中能够促进生态修复和重建;市场风险依然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需要发挥政府支持和定向信贷的作用;土地禀赋构成了农户技术选择决策的自然约束,关系到家庭农场的形成难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雪雁  刘春芳  严江平  
本文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社会网络及其风险分担行为特征,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考察了社会网络对农户风险分担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基于社会网络的非正规风险分担行为的效果。结果表明,甘南高原农户的社会网络规模有限、支持能力低但紧密度高,基于社会网络的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是甘南高原农户应对风险的最重要手段但其风险分散空间狭小,提高社会网络的紧密度与支持能力将增加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行为的发生比,增加社会网络的规模与支持能力有助于平滑农户消费波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裘国旺  赵艳霞  王石立  
本文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入手 ,分析了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影响 ,提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玉  邢莉  张玉珍  陈志刚  黄选瑞  
生态园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农村税费改革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武川县"中国民主同盟"北方生态园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还使武川县面临着经济、资源、生态、政策、市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约束。本文采用参与调查方法,以农牧民建设意愿为基础,初步构建起农业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体系,并提出了开展生态园建设的基本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