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96)
- 2023(6231)
- 2022(5194)
- 2021(4968)
- 2020(3947)
- 2019(8954)
- 2018(8748)
- 2017(17184)
- 2016(9138)
- 2015(9651)
- 2014(9226)
- 2013(9181)
- 2012(8501)
- 2011(7818)
- 2010(7867)
- 2009(7199)
- 2008(7099)
- 2007(6577)
- 2006(5783)
- 2005(5198)
- 学科
- 农(44208)
- 济(40855)
- 经济(40820)
- 业(32549)
- 农业(29398)
- 管理(16267)
- 业经(13037)
- 方法(12256)
- 企(11445)
- 企业(11445)
- 数学(11197)
- 数学方法(11096)
- 农业经济(9886)
- 地方(9424)
- 中国(9230)
- 村(8887)
- 农村(8879)
- 制(8624)
- 发(8502)
- 学(7972)
- 土地(7215)
- 财(7146)
- 发展(7066)
- 展(7062)
- 体(6770)
- 策(6765)
- 收入(6762)
- 劳(6732)
- 劳动(6732)
- 及其(6622)
- 机构
- 学院(129647)
- 大学(123517)
- 济(55912)
- 经济(54937)
- 农(49036)
- 研究(47542)
- 管理(47514)
- 理学(42041)
- 理学院(41516)
- 管理学(40804)
- 管理学院(40578)
- 农业(37502)
- 中国(36634)
- 科学(31151)
- 业大(29329)
- 所(24986)
- 京(24859)
- 研究所(22974)
- 农业大学(22844)
- 中心(22694)
- 财(21906)
- 江(19506)
- 业(18701)
- 财经(17641)
- 省(17251)
- 范(17133)
- 师范(16965)
- 科学院(16927)
- 经济管理(16858)
- 经(16241)
- 基金
- 项目(91924)
- 科学(72777)
- 基金(67922)
- 研究(65906)
- 家(60909)
- 国家(60314)
- 科学基金(50929)
- 社会(43277)
- 社会科(40688)
- 社会科学(40678)
- 省(37255)
- 基金项目(37108)
- 自然(32853)
- 自然科(32110)
- 自然科学(32102)
- 自然科学基金(31542)
- 划(30240)
- 农(29135)
- 教育(27561)
- 编号(26745)
- 资助(25532)
- 发(21592)
- 重点(20769)
- 部(20425)
- 成果(20076)
- 业(19187)
- 创(19147)
- 性(18720)
- 国家社会(18486)
- 创新(17972)
共检索到187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龙 石育中 鲁大铭 刘倩 乌铁红
干旱脆弱性研究为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论文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将系统脆弱性分解为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12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以2000、2008、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模糊层次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各县域干旱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结论:1)研究区干旱脆弱性指数逐步降低,整体呈现东北地区低脆弱、西南地区高脆弱的空间格局。2)研究区暴露度指数先上升、后下降,且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敏感性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呈现空间碎片化特征;适应能力指数逐步提高,呈现中部高度适应、东部中度适应、西部低度适应的格局。3)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差异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呈现西、南部差异度大,东、北部差异度小的格局。4)研究区干旱脆弱性冷、热点个数增加明显,2000—2008年冷热点个数增加最明显;空间上,热点先由中部向西部蔓延,冷点由东部边界区向西部、南部扩展,形成了东部边界冷点集聚带和中、西部热点集聚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大铭 石育中 李文龙 杨新军
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作为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已成为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北地区31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08和201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说明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格局。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已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低脆弱圈层,各低脆弱圈层逐渐关联形成大范围的低脆弱片区;24个子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分别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变化显著,资源环境子系统和政策子系统脆弱性则趋于碎片化且相对稳定;3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度呈缓慢增大趋势,社会脆弱性差异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下降,经济脆弱性与资源环境脆弱性差异度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政策扶持性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且整体格局稳定;4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资源开发促使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发生转变,最终影响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的稳定程度,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和政策制定。本文以"脆弱性"的视角解构西北地区人地系统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大铭 石育中 李文龙 杨新军
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作为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已成为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北地区31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08和201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说明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格局。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已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低脆弱圈层,各低脆弱圈层逐渐关联形成大范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王维 张宇硕 李瑞 吴殿廷
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构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GIS手段对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化历程可分为高脆弱性主导阶段(2003—2006年)和低脆弱性主导阶段(2007—2011年),城市脆弱性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且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空间演化上,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日趋均衡,高脆弱性城市呈现"扎堆"聚集的特点,低脆弱性城市与东北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吻合,省际之间脆弱性程度内蒙东部最小,其次是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最高,就区内差异而言,除黑龙江区内差距扩大外,其他三省均波动下降;区域中心城市的脆弱性不断降低且差距不断缩小,资源型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下降幅度较大,内部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国家战略调整与重要规划实施、区域产业调整与财政金融扶持、区域开放带动与空间布局优化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是东北振兴战略对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作用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燕 郝海广 刘煜杰 勾蒙蒙 张哲
研究人类生产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科学问题。文章通过调查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和正镶白旗农户住户基本情况,以生产和消费为基础计算了农户生态足迹,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的构成、动态变化及其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产足迹远高于消费足迹,农户从生态系统获取的产品主要向外部输出。耕地消费足迹与草地生产足迹分别在消费足迹和生产足迹中占较大比重,并有上升趋势,但随着草地消费足迹和耕地生产足迹显著下降导致农户的消费足迹和生产足迹均有所下降。农户生态足迹,尤其是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非农就业收入占比高的农户生态足迹总体较小。为了保护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农户粗放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农户非农就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空间格局 农牧交错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成胜 殷伟 黄琳 崔会芳
基于脆弱性理论,构建了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省域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脆弱性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协调性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①粮食生产能力脆弱性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和东北逐步降低,较高脆弱区地域范围明显缩小的时空演变特征,其重心整体向南移动了95.70 km。②粮食消费能力脆弱性呈现由西向东降低的趋势,高脆弱区和较高脆弱区范围大幅缩小的时空演变特征,其重心整体向西北移动了131.55 km。③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脆弱性的耦合协调性呈现由东北部向南,东部沿海省区向中西部,藏、新两地向内陆腹地省区逐步升高的分布格局,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695变化到2016年的0.768。④粮食生产能力能够完全保障粮食消费的地区(类型Ⅰ)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藏、新、蒙等边疆地区,以及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其耦合协调性低的短板在于粮食消费能力过低;基本能够保障粮食消费的地区(类型Ⅱ)大部分属于粮食主产区,其粮食生产与消费能力匹配较好;无法保障粮食消费的地区(类型Ⅲ)绝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的粮食主销区,其耦合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粮食生产能力过低而消费能力过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崔思朋
边疆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历史时期中国能够实现统一与国家安定,自然离不开对边疆尤其是北部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发展农业可视为汉代以来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常用手段,在北部边疆地区的推行尤为普遍,农业的推行及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变化上。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军涛 傅小锋
生态脆弱区是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是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研究地区之一。实现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测度。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阜新、通辽、赤峰等典型样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对引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对1990年和2002年两个不同时段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与环境状况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经济发展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社会、人口、科技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东北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可持续发展 农牧交错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波 吕智聪 林琳
经济脆弱性是区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量度。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案例,以2006—2015年为时间序列,构建了经济脆弱性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TOPSIS、GIS方法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探讨了经济脆弱性调控与管理。结果发现:(1)时间方面,2006—2015年珠三角9个城市经济敏感性整体较高且波动较大,应对能力逐渐增强,脆弱性较为平稳,且有较明显的时间阶段性和线性趋势。(2)空间方面,核心城市比外围城市经济脆弱性要低,东部城市比西部城市经济脆弱性低;西部城市经济脆弱性等级有所上升,东部城市逐渐下降;广州市经济脆弱性等级变化较大,中山市经济脆弱性一直维持着较低等级,肇庆市处于高脆弱性的位置,其他城市等级变化较小。(3)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脆弱性调控与优化需要遵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视角,在互联互通、经济整合、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尤为重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育中 李文龙 鲁大铭 王子侨 杨新军
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减缓和应对干旱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尺度的干旱脆弱性评价为西北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引用干旱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选择甘肃榆中县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研究区域,采用2002—2015年统计数据、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法等分析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干旱脆弱性指数与类型及其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榆中县干旱脆弱性指数呈波动式变化趋势,阶段性升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梦娜 钱会 乔亮
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了解其农业干旱脆弱性是科学应对干旱的前提和基础。在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中,为更加科学地选取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将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法和博弈论思想引入脆弱性评价。筛选出10个指标,得到各指标主、客观赋权的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脆弱性模型,计算得到关中地区各城市的农业干旱脆弱性指标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贡献度模型分析得到各指标对每个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业干旱脆弱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和铜川。西安市敏感性和恢复性的贡献度相当,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少对西安市农业干旱脆弱性贡献较大。渭南市、咸阳市为恢复性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坤杰 贺小荣 许春晓 申树群
文章立足于构建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采用脆弱性研究法、均方差分解法、冷热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4—2018年总体脆弱性指数呈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各省份脆弱性指数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未发生明显的轨迹改变。(2)脆弱性指数差异性整体呈敛缩态势,区内差异是造成长江经济带脆弱性指数总体差异的根源所在。(3)从脆弱性指数的时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集聚特征不断减弱,中部地区集聚特征变化较大,而西部地区集聚特征基本保持稳定。(4)脆弱性指数受多系统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来源于生态环境系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冬梅 宋豫秦 杨勇
通过对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的微观研究,得出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模式及原因,并在近年来这一地区实施“多元系统”整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提出这一地带建设小区域高效经济生态系统的宏观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水 陈迪桃 黄法融 李兰海
[目的] 农业水资源脆弱性是分析农业水资源系统对自然条件变动或人类开发利用响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目的是分析中亚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格局,并对其进行分区与评价,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中亚为研究区,依据水资源脆弱性概念框架,从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度等3个要素中共选取18个指标建立农业水资源脆弱性指标体系,采用等权重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1992-2017年中亚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格局及分区进行研究。[结果] (1)中亚农业水资源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度和脆弱性空间差异显著,主要受敏感度和适应度因素的影响,农业水资源脆弱性整体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升高的趋势。(2)根据中亚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北部湿润-半干旱耕草地微度脆弱区、中北部半干旱-湿润林草地轻度脆弱区、中南部半湿润裸地中度脆弱区、南部半干旱裸地重度脆弱区和西南部干旱裸地极度脆弱区5个大区,并对分区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对策。[结论] 由于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较高,因此管理农业水资源和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成为中亚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