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11)
2023(2691)
2022(2398)
2021(2311)
2020(2063)
2019(4785)
2018(5099)
2017(11066)
2016(5848)
2015(6850)
2014(6990)
2013(7257)
2012(7139)
2011(6601)
2010(6729)
2009(6723)
2008(6601)
2007(6063)
2006(5595)
2005(5261)
作者
(17887)
(14567)
(14337)
(13838)
(9139)
(6948)
(6785)
(5516)
(5329)
(5149)
(4821)
(4709)
(4584)
(4540)
(4414)
(4408)
(4206)
(4185)
(4176)
(4163)
(3792)
(3595)
(3546)
(3391)
(3338)
(3331)
(3249)
(3179)
(2914)
(2791)
学科
(23067)
经济(23030)
管理(14715)
(13588)
方法(9953)
中国(9610)
(9187)
数学(9174)
数学方法(9122)
(8255)
企业(8255)
(7670)
(6904)
银行(6897)
(6700)
(6296)
贸易(6291)
(5978)
(5841)
(5492)
金融(5490)
农业(5115)
业经(4716)
(4488)
(4181)
制度(4133)
(4133)
税收(3963)
(3936)
体制(3741)
机构
学院(91333)
大学(91070)
(40987)
经济(40125)
管理(32451)
研究(32270)
中国(28267)
理学(26875)
理学院(26602)
管理学(26265)
管理学院(26093)
(21679)
(20230)
科学(17584)
(16935)
财经(16599)
(15843)
(14917)
研究所(14865)
中心(14548)
(13661)
北京(13636)
经济学(12735)
农业(12625)
财经大学(12217)
业大(11870)
(11769)
师范(11675)
经济学院(11623)
(11180)
基金
项目(48968)
研究(38630)
科学(37221)
基金(34222)
(29195)
国家(28944)
社会(23616)
科学基金(23077)
社会科(22332)
社会科学(22326)
(18127)
基金项目(17921)
教育(17454)
编号(17221)
(15604)
成果(15183)
资助(14558)
自然(13194)
自然科(12777)
自然科学(12770)
自然科学基金(12527)
(11889)
课题(11423)
(10959)
重点(10718)
(10387)
教育部(10026)
项目编号(10012)
社科(9795)
人文(9701)
期刊
(50131)
经济(50131)
研究(33157)
中国(17186)
(15203)
(14152)
(13842)
金融(13842)
管理(12723)
学报(11331)
农业(10765)
科学(10556)
业经(10116)
经济研究(9675)
教育(8978)
大学(8887)
学学(8240)
财经(8032)
问题(7366)
技术(7329)
商业(7235)
(7047)
(6868)
理论(6243)
国际(6091)
(5678)
实践(5632)
(5632)
世界(5229)
现代(4731)
共检索到147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姜锡东   季发玲  
当前,我国仍存在耕地数量降低、农民务农数量减少和种粮收益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到个人、思想到行动两个层面上采取措施,才能有效缓解。我国宋代粮食市场突出特点是地区间转运贸易发达,随着北宋粮食贸易的日渐活跃,百姓获得粮食渠道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粮食储备压力,影响了当时的粮食安全标准。北宋农民的赋税负担十分繁重,富民、地主粮食储备较为可观,官方与民间的粮食储备总量存在差距,具备藏粮于富民的特征。宋廷利用制度性和市场性的手段,将粮商作为国家的后备粮仓,灵活地缓解了官民粮食储备差距悬殊的矛盾。粮食流通在不同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粮食来源和运输距离揭示了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在南、北救荒上的不同分配,北方地区的灾荒救济以官方力量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民间力量为主,粮食的性质、流通方式存在较大区别,影响着救荒效果。以北宋时期为鉴,当前我国应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耕种格局;合理统筹全国区域性粮食流通,完善重大灾情下的粮食供给体系;树立科学粮食储备观,全方位增强社会戒奢从俭意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贺平  
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APTERR)是东亚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柱。日本积极参与了这一区域功能性合作,从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视角看,日本通过供给和消费这一区域公共产品,有效增强了自身的粮食安全,间接地保护了本国农业,为在多哈回合谈判等多边层次争取有利于本国的舆论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借此加强了东亚地区的政策协调,深化了各国在应急性合作基础上的机制建设。这一案例的启示在于,在区域合作中"比较劣势"有可能转化为"比较优势",应充分注重"民生项目"和"民心工程",同时需要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区域合作的新理念与新话语。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高帆  
粮食安全是从粮食产品中引申出来的,只有在解读粮食产品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及其实现问题。本文指出粮食生产具有产业缺陷,粮食消费处于基础地位,粮食流通具有滞后效应,然后从粮食产品的这些特征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两重目标、发生效果、外延确定、生产原因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这些理解对于制定粮食安全公共政策以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毅  高铁生  
本报告以世界格局深入调整和变化为视角,比较研究粮食生产大国和需求大国维系粮食安全的投资和贸易路径、国家储备手段,分析其政策动向,以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实现优化提出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浩  王文素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而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曾出现在我国清代的粮食储备体系当中,当前粮食储备体系改革亦可从历史上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和问题治理中汲取有价值的历史经验。清代形成了以"仓庾""常平仓"以及"社仓(义仓)"所构成的粮食储备体系,这一粮储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赈灾济荒、平抑物价以及促进社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清代的粮食储备体系在经营方面、管理方面也存在弊端,最终影响到粮食储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也存在管理不善、行政调节与市场化运作相矛盾、粮储体系单一化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剖析清代粮食储备体系,对比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普蓂喆  郑风田  崔海兴  
粮食高库存威胁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优化粮食储备规模是当前粮食政策调整的关键。如何确定粮食最优储备规模?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国外研究从历史经验法起步,进一步提出能够反映储备多目标特征的目标规划法,以及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最优储备规模的动态规划法,极大推动了粮食最优储备规模相关研究。中国学者普遍采用差额补偿法估算粮食最优储备规模,从单边补偿、双边调节和需求补偿三个角度丰富了差额补偿法。但总的来看,国内研究方法相对固化,对粮食储备及整个市场的刻画比较粗略,难以满足当前粮食市场发展和政策调整的需要。在当前中国粮食政策调整的紧要关头,有必要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基于中国现实情况,拓展和深化国内粮食最优储备规模研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颖  许为  樊刚  
粮食储备规模过小可能导致粮食不安全,粮食储备规模过大会增加仓容压力和财政负担。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应当找出成本效率最佳的储备方式。本研究根据粮食储备的安全均衡模型和成本效率模型的基本原理,运用剩余法测度了粮食生产波动,在此基础上运用差额模型推算了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规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志华  施国庆  胡荣华  
本文阐述了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概念及其演变 ,并依据比格曼成本效率模型的基本  思想 ,运用 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可供量资料 ,对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规模进行了测算。  作者分析认为 ,按照社会可承受 2 %的粮食可供量波动 (价格波动约 8% )和控制粮食储备  成本的标准计算 ,中国粮食安全储备的适度规模为 48872千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猛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界,尚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什么是粮食安全?它与粮食问题有什么联系?粮食安全的研究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想来必然能引起国内同仁的一些兴趣。本文就此作一扼要的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中,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在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粮食安全的意识也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从我国古代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娄源功  
本文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专项储备粮的规模进行研究。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满足直接消费、间接消费、比价合理及抵御风险 ;粮食安全的等级介于二级与一级之间。通过对专项储备粮的功能定位 ,设定其目标簇中的主导目标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对专项储备粮作用的研究 ,设定其原则束中的基本原则为保证供求平衡。在对影响专项储备规模的基本因素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中国专项储备粮规模数学模型 ,并对计算出的 2 0 0 1年和 2 0 0 5— 2 0 3 0年的专项储备粮规模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红玉  
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和粮食银行的蓬勃发展,使我国民间囤积了巨大的粮食储备。由于缺乏有效机制,这些储备游离于政府掌控之外,处于分散、损耗严重的状态,难以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合理运用粮食储备补贴,可以创建一套创新性民间粮食安全储备模式,有效保护民间粮食储备,增强政府对其调控能力,使其成为政府粮食储备的有力补充。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清娟  周慧秋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等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储备粮管理制度。本文主要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贵林  
完善储备调节制度强化粮食安全体系国家粮食储备局王贵林粮食流通体制要适应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最终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即主要依靠市场形成粮食价格,调节供需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为了实现这个转变,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峰  公茂刚  王学真  
微观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微观粮食安全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家庭与个人的粮食安全。本文对微观粮食安全的内涵、衡量标准、影响因素以及微观粮食安全与贫困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简要结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秧分  钟钰  刘玉  王国刚  
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粮食问题的统筹考虑有助于得到更为科学的政策启示。本文从"种在哪"、"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分"等方面述评了粮食安全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包括生产、消费、分配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等途径仍可实现进一步的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但受粮食属于"准公共产品"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种植区域不稳定、种粮主体积极性不高、种植结构调整滞后、经营方式有待完善、粮食市场配置效率尚需提高等诸多问题。未来的政策调控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积极引导并促成各类主体按照市场规律与政府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