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2)
- 2023(2076)
- 2022(1803)
- 2021(1644)
- 2020(1326)
- 2019(3192)
- 2018(2972)
- 2017(5576)
- 2016(3035)
- 2015(3151)
- 2014(2864)
- 2013(2763)
- 2012(2612)
- 2011(2361)
- 2010(2510)
- 2009(2141)
- 2008(2071)
- 2007(1682)
- 2006(1557)
- 2005(1343)
- 学科
- 济(11866)
- 经济(11854)
- 中国(5179)
- 地方(4935)
- 管理(4734)
- 人口(4396)
- 学(4007)
- 方法(3712)
- 业(3644)
- 数学(3489)
- 数学方法(3435)
- 农(3006)
- 地方经济(2636)
- 环境(2505)
- 资源(2457)
- 城市(2418)
- 农业(2289)
- 发(2227)
- 土地(2132)
- 国人(2013)
- 中国人(1960)
- 业经(1720)
- 城市经济(1673)
- 企(1615)
- 企业(1615)
- 生态(1592)
- 经济学(1517)
- 和(1513)
- 问题(1435)
- 研究(1311)
- 机构
- 大学(41859)
- 学院(39965)
- 研究(18896)
- 济(14471)
- 京(14137)
- 经济(14022)
- 科学(13488)
- 中国(13066)
- 管理(12718)
- 理学(11003)
- 理学院(10685)
- 所(10618)
- 管理学(10274)
- 管理学院(10201)
- 研究所(9841)
- 北京(9593)
- 农(8771)
- 业大(8050)
- 中心(7817)
- 范(7419)
- 师范(7367)
- 农业(7136)
- 院(7076)
- 资源(6632)
- 科学院(6484)
- 师范大学(6376)
- 环境(5892)
- 江(5650)
- 室(5503)
- 财(5343)
共检索到60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梁建国
作为北宋的都城,东京的城市规模与地方州县不是一个量级,其自身发展也存在着独特现象,呈现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北宋东京人口密度呈现出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其内城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外城,症结在于各种城市功能的高度集中。东京内城不仅体现都城的行政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造成内城空间用地极其紧张,并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都人的生活空间局促,生活成本高昂,舒适度受到影响,存在消防治安、环境污染、卫生疾疫等隐患。为了在有限空间里来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北宋东京更加注重对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通过空间的借用、延展及功能的多元化等方式充分挖掘城市空间的容纳效力,提高了城市...
关键词:
北宋 东京 人口分布 空间利用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天石 王淳航
影响北宋东京城市蔬菜种植土地分布的主要因素,一是城市基本建设,包括修建宅邸、寺院等,二是禁军军营挤占(尤其是东京城西),三是礼制思想影响,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等。文章以北宋都城东京蔬菜土地分布问题为中心,从农业史、社会史和城市环境史结合的宏观角度,解读宋代史料,分析东京蔬菜种植土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关键词:
北宋东京 种植蔬菜土地 影响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雪明
我们设想上海到2020年建成世界城市,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世界城市的能级和水平。据此选取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的数据,进行城市空间分布结构、人口布局结构和就业布局结构比较研究,进而对上海城市空间和人口的理想结构进行模拟预测。主要的模拟结果是:按上海市辖6340平方公里,上海居住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370万,就业人口的理想规模最高值为1090万。根据世界城市服务能级的要求,未来上海的CBD就业人口还需进一步集聚,CBD乃至整个城区的居住人口则需要导出。上海城区与郊区600:6000的空间结构基本合理,理想居住人口比例为55:45。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结构 模拟计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顺宝 李泽辉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1999年全国市县统计人口数据与各市县土地利用类型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各类土地利用指数的复相关系数为0.82,在西藏、青海和海南3省区,复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市县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及数字高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并计算出西藏自治区1km×1k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数据。在被选作验证区的3县37个乡镇中,用模型计算出的各乡镇人口密度与各乡镇的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88。因此,土地利用信息是进行市县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口数据 空间化 西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其宝
依据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及史籍记载,从宏观上对远古至汉代的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略作剖析。该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广泛性和不平衡性:客观的自然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及历代统治阶级所实行的政策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顺宝 李泽辉
通过对四川省158个市县中人口密度小于1000人/km2的151个市县的人口密度与各种土地利用指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密度与各种土地利用指数的多元线性相关系数为0.93,人口密度的对数与各种土地利用指数的多元线性相关系数为0.96。根据这一关系对四川省1999年的市县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用罗江县的实际乡镇人口数据对空间化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为通过空间化得到的各乡镇的人口数与各乡镇的实际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91,平均误差为16.5%。
关键词:
人口分布 土地利用 人口数据 空间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雯菲,张文新
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演变特点及其现状特征。揭示了北京市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县 ,以及城近郊区各区之间人口分布的演变 ,并对北京市人口合理分布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即积极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加快近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卫星城、加强交通与通讯设施建设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清裕
京津唐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四市和廊坊地区,全区土地面积5.55万平方公里,1983年总人口2834.4万人。本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所在,又是我国经济发达、大城市集中的地区之一。本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这些因素对人口分布有着深刻影响。本文现就京津唐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与自然、社会、经济、历史诸因素的关系作粗浅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丽华 岳文泽
运用空间自相关的全域指标和局域指标,分析1990年和2000年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两个年份的人口密度的Moran's I和Getis's G*值。结果表明:从市域的尺度上看,10年间,人口集聚增强,即城市高密度集聚、农村低密度集聚,中心城区及其内部出现的人口密度相对分散的趋势只是表现在城市内部,而市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表现为一种从农村向城市的向心型城市化过程,而且城市化还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从中心城区的尺度看,10年间,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不断降低,城区核心人口绝对量持续减少,城区外缘绝对量持续增加,上海市城区具有明显的郊区化特点,空间上表现出一种离心型城市化的特点。研究结果的可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凤 白斌飞
本文运用四川省21个地市州2010年的统计数据,考察人口分布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发现,四川省人口分布和产业发展呈现"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特征,二者有着紧密的空间关联;区域人口分布对区域各产业发展都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区域各产业发展对人口分布也有着明显的人口聚集效应。最后指出,政府必须根据各地州自然及社会条件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实现区域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路 张善余 韩贵峰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的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变量的空间结构形态。通过对2000-2003年期间上海市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上海市近几年人口分布空间变动格局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环状分布模式,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人口密度变化小,人口增长缓慢,而近郊区人口密度变化大,人口增长迅速。全市人口密度变化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四种类型的空间关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上海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高人口密度区域在不断向外扩张,人口分布与经济、交通等社会发展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能够扩展和加强对人口分布空间模式的研究,从而为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家旗 陈爽 Damas W.MAPUNDA
坦桑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辐射点,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基于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分地区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法、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人口偏移增长模型,分析了坦桑尼亚自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变革以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坦桑尼亚人口分布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呈现"南疏北密"特征;(2)1988-2002-2012年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重心始终处于中部偏北地区,且有继续北移的趋势;(3)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是人口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莎 刘卫东
通过收集俄罗斯历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Getis-OrdG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探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分布及演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靠近欧洲的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分布具有西稠东稀的空间格局;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集聚区,西伯利亚西部、西北联邦区,以及南方联邦区和北高加索联邦区形成人口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低集聚);从联邦主体(省域)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2年俄罗斯93个联邦主体在总体上人口不均匀性的空间格局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中央联邦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区高集聚区的一级行政单元个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了一个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带。
关键词:
人口分布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俄罗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学义 曾永明
文章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从空间自相关性出发,探讨中国川西高原高山区人口分布时空特征。基于2000~2010年的全域空间自相关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全域Moran's I较大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川西人口分布的集群特征明显且越来越显著。基于2010年截面数据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人口分布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地域。文章通过GIS技术建立人口密度和地形因子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川西人口分布与地形因子的量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人口分布空间异质性研究对减灾防灾、创新扶贫政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家旗 陈爽 Damas W.MAPUNDA
坦桑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辐射点,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基于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分地区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法、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人口偏移增长模型,分析了坦桑尼亚自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变革以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坦桑尼亚人口分布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呈现"南疏北密"特征;(2)1988-2002-2012年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重心始终处于中部偏北地区,且有继续北移的趋势;(3)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是人口再分布的主要过程,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达累斯萨拉姆省始终处于正向增长的绝对优势地位,以致周边地区出现明显的人口偏移负增长;(4)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对人口集聚的作用明显。上述结论对中坦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