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3)
2023(943)
2022(827)
2021(708)
2020(705)
2019(1480)
2018(1418)
2017(2399)
2016(1651)
2015(1735)
2014(1669)
2013(1696)
2012(1531)
2011(1386)
2010(1332)
2009(1106)
2008(1129)
2007(959)
2006(779)
2005(657)
作者
(6257)
(5230)
(5079)
(5067)
(3599)
(2612)
(2273)
(2004)
(1983)
(1971)
(1935)
(1893)
(1829)
(1786)
(1772)
(1703)
(1686)
(1631)
(1605)
(1577)
(1411)
(1410)
(1390)
(1275)
(1247)
(1196)
(1176)
(1175)
(1171)
(1164)
学科
(4531)
经济(4527)
(3574)
水产(2764)
管理(2538)
(2475)
方法(2336)
动物(2200)
数学(2155)
数学方法(2125)
(1848)
企业(1848)
动物学(1838)
地方(1340)
资源(1318)
中国(1145)
(1066)
(1044)
(1019)
地方经济(943)
及其(840)
农业(819)
环境(754)
(732)
海洋(674)
业经(672)
开发(672)
(632)
(628)
财务(627)
机构
大学(22399)
学院(21511)
研究(11015)
科学(9509)
(8635)
农业(7311)
中国(7016)
(6931)
研究所(6727)
(6217)
经济(6089)
业大(5873)
(5690)
实验(5641)
管理(5551)
实验室(5430)
重点(5229)
理学(4979)
理学院(4897)
管理学(4731)
管理学院(4706)
(4641)
(4601)
中心(4568)
农业大学(4423)
(4402)
研究院(4399)
(4171)
(4111)
水产(4088)
基金
项目(18478)
(13463)
国家(13374)
科学(12974)
基金(12715)
科学基金(9693)
研究(9493)
(7697)
自然(7667)
自然科(7447)
自然科学(7443)
(7300)
自然科学基金(7297)
基金项目(6493)
计划(5733)
资助(5726)
科技(5710)
社会(5338)
重点(5123)
社会科(5032)
社会科学(5031)
专项(4635)
科研(4496)
(4487)
(4436)
教育(4216)
(4083)
(3948)
(3679)
创新(3555)
期刊
学报(9171)
科学(6692)
(6341)
大学(5790)
学学(5726)
(5550)
经济(5550)
农业(4311)
研究(4234)
中国(3879)
水产(2647)
业大(2619)
(2286)
农业大学(2166)
林业(2135)
渔业(2004)
(1787)
(1698)
管理(1678)
科技(1593)
自然(1357)
(1312)
海洋(1312)
中国农业(1273)
自然科(1212)
自然科学(1212)
科技大(1191)
科技大学(1191)
农林(1055)
(1055)
共检索到29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方舟  陈新军  瞿俊跃  李楠  李建华  
根据2010年、2015年和2016年在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分析其胴长、体质量及角质颚形态的年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并计算角质颚的月平均生长率,结合不同年份各月索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hl.a)的分布,研究环境对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3年的个体胴长和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2016年的个体和角质颚的形态值最大,2015年的个体和角质颚形态值最小。不同年份间角质颚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7 mg/m~3)所占比例较高;2016年由于适宜的SST和适宜的Chl.a,使得其个体有着形态较大的角质颚,同时个体也相对较大。不同年份间角质颚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8—9月的SST和Chl.a的变化是影响该年度个体角质颚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金岳  方舟  李云凯  陈新军  胡慧凌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本文根据2010年5~6月和2012年5~7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海域(170°E~172°W、38°N~41°N)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样本,对柔鱼东部群体的角质颚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利用耳石推测的柔鱼日龄建立其生长方程。主成分分析认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和上侧壁长(ULWL)为柔鱼上颚的主要形态参数,下喙长(LRL)、下喙宽(LRW)和下侧壁长(LLWL)为柔鱼下颚的主要形态参数。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认为,6项角质颚主要参数与日...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铭霞  陈新军  刘必林  田思泉  
根据2007年(高产年份)、2009年(低产年份)我国鱿钓船生产采集的柔鱼样本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渔汛期间7-10月柔鱼渔获物组成及其生长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2007年柔鱼胴长范围为200~440 mm,优势胴长为240~310 mm,占总数的75.41%;体重范围为280~2 540 g,优势体重为400~790 g,占总数的63.11%。2009年柔鱼胴长范围为160~430 mm,优势胴长为220~280 mm,占总数的66.87%;体重范围为43~9 310 g,优势体重为300~510 g,占总数的53.75%。研究发现,2007年和2009年7-10月渔获群体均存在2个群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李曰嵩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资源丰度及分布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2008~2009年7~11月份我国鱿钓船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叶绿素浓度(Chl-a)、海表面高度(SSH)和盐度(SSS),比较2008与2009年资源丰度年间差异,并利用信息增益技术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资源丰度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2009年7~11月柔鱼渔获量出现大幅下滑,日产量不足2008年的一半。信息增益结果显示,水温因子是影响其资源丰度变动及分布的最关键因子,叶绿素次之,海表面高度和盐度影响最小。SST与CPUE叠加分析认为,2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黄洪亮  
采用棋盘式定点大面调查和中心渔场专项调查2种方式,于2001年5~8月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渔场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特征调查。调查范围为北太平洋152°00′E~171°00′W、39°00′N~43°00′N海域,渔场环境特征要素主要为各站点的温度、盐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含量。调查海域的柔鱼资源密度采用渔场海域每个经纬度的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表示。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中部与西经渔场表温为18℃左右,100m水温为9℃左右;西部渔场表温为16~20℃,100m水温为7~8℃;在有温跃层海域的跃层面下易形成高产渔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马金  刘必林  陆化杰  李思亮  曹杰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柔鱼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耳石形态变化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法分析了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耳石的生长持续出现在柔鱼的整个生命周期,性成熟度为Ⅰ期与Ⅱ~Ⅴ期之间的个体,其耳石MW/TSL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性成熟度Ⅰ期后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性成熟度的增加而变化;胴长为200~280mm的4个胴长组,耳石MW/TSL大多与其它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大于280mm的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易倩  陈新军  贾涛  刘必林  李刚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智利、哥斯达黎加、秘鲁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三海区间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及生长模式差异。研究认为,不同海区间耳石形态特征差异显著(P<0.05),耳石长度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角度指标中仅背侧区夹角出现显著性差异。主成份分析认为,耳石总长(TSL)是表征耳石形态特征的最显著指标,吻区夹角是表征智利、秘鲁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吻侧区夹角是表征哥斯达黎加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三海区耳石各部分均异速生长,其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变得狭长、背区逐渐宽大,耳石重心不断向背区转移,符合中上...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陈芃  刘必林  申丰源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约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50%以上,角质颚形态稳定,在头足类的种类、种群划分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2017年2-4月调查期间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角质颚样本,观测分析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茎柔鱼个体生长对角质颚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个体间角质颚的各形态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贯宇  陈新军  方舟  
为研究个体生长对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79°22′~84°30′W、10°00′~18°16′S)采集的茎柔鱼样本,提取出1208尾茎柔鱼的角质颚,对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并利用角质颚微结构的生长纹来估算茎柔鱼的日龄,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了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以及不同性成熟阶段角质颚主要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角质颚各形态参数在雌、雄个体间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且雌性个体的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最小显著差多重比较法(LSD)结果显示,在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和不同性成熟阶段,雌、雄个体角质颚的生长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满昌  陈新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江涛  陈新军  曹杰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韫沛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经济头足类,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根据2004—2015年8—10月份西北太平洋150°E~165°E 、39°N~45°N海域的柔鱼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了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表温(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8—10月份柔鱼渔场适宜SST范围是13~22℃,且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减小;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季节性变化与柔鱼的洄游路线一致;各月份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均分为3类,分别对应正常气候条件、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异常气候事件通过调控柔鱼渔场的适宜温度范围,驱动渔场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SST降低,渔场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正常气候和拉尼娜条件下,渔场SST升高,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满昌  陈新军  
北太平洋柔鱼个体大,腕足易断,脱钩率高,成为制约提高渔获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993年7-8月和1994年8月在“舟渔1301”等鱿钓调查船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机钓的平均脱钩率在25%-4O%间,手钓的平均脱钩率约为20%。不同型号钓机和不同位置的钓机脱钩率不同,其中SE-81型钓机和船中部位置的脱钩率最低。不同型号手钓钩和机钓钩,脱钩率也不同,并与柔鱼的个体大小有一定关系。改良型手钓钩可以降低原脱钩率42%。合理选择钓机的工作参数可有效降低脱钓率。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李曰嵩  
柔鱼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种类,具有产完卵后即死亡等特点,其种群资源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补充量的多少,而其补充量主要取决于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率。柔鱼作为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域,深入了解柔鱼早期生活史过程对于预测其来年资源补充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主要回顾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柔鱼仔幼鱼的分布、摄食、年龄和生长、自然死亡率以及补充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了柔鱼胚胎生长发育过程和仔鱼形态变化。分析认为,柔鱼早期生活史中从产卵孵化、胚胎发育到仔稚鱼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不被了解的生活史阶段,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该阶段中仔鱼的生长死亡以及环境变化对柔鱼孵化成功率和资源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雪森  樊伟  沈新强  
柔鱼(Ommoatrephes bartrami)作为大洋暖水性种类,分布在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资源丰富。我国从1993年开始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作业渔场范围不断向东伸展,1999年达到西经175°W左右水域。1998-2000年我国每年有350-500艘鱿鱼钓船投入生产,总渔获量在10×10~4 t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陈新军等根据生产及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柔鱼资源及渔场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鱿鱼钓工作组还根据日本渔业情报信息中心发布的西北太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