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7)
- 2023(13818)
- 2022(11544)
- 2021(10333)
- 2020(8839)
- 2019(19794)
- 2018(19487)
- 2017(37311)
- 2016(20216)
- 2015(22298)
- 2014(22022)
- 2013(21665)
- 2012(19923)
- 2011(17730)
- 2010(18091)
- 2009(16923)
- 2008(17042)
- 2007(15555)
- 2006(13917)
- 2005(13002)
- 学科
- 济(89342)
- 经济(89213)
- 业(87580)
- 企(78835)
- 企业(78835)
- 管理(75448)
- 方法(37139)
- 财(30116)
- 业经(29537)
- 农(29049)
- 数学(28807)
- 数学方法(28530)
- 制(21851)
- 务(21663)
- 财务(21631)
- 财务管理(21607)
- 技术(21386)
- 中国(21353)
- 农业(20926)
- 企业财务(20541)
- 地方(18143)
- 体(16602)
- 划(15790)
- 学(15450)
- 和(15207)
- 理论(15052)
- 策(14458)
- 体制(14239)
- 贸(13906)
- 贸易(13899)
- 机构
- 学院(297449)
- 大学(293538)
- 济(125783)
- 经济(123338)
- 管理(116588)
- 研究(100400)
- 理学(100224)
- 理学院(99077)
- 管理学(97529)
- 管理学院(96966)
- 中国(78110)
- 京(64790)
- 科学(61321)
- 财(59862)
- 农(54341)
- 所(51271)
- 财经(46922)
- 江(46701)
- 研究所(46242)
- 中心(45823)
- 业大(45581)
- 农业(42648)
- 经(42520)
- 北京(40830)
- 经济学(38156)
- 院(36341)
- 范(36168)
- 州(35906)
- 师范(35758)
- 经济学院(34528)
- 基金
- 项目(198250)
- 科学(158573)
- 基金(146730)
- 研究(142808)
- 家(128804)
- 国家(127717)
- 科学基金(110965)
- 社会(93454)
- 社会科(88807)
- 社会科学(88785)
- 基金项目(78338)
- 省(77128)
- 自然(72257)
- 自然科(70631)
- 自然科学(70616)
- 自然科学基金(69446)
- 划(64984)
- 教育(64244)
- 资助(58736)
- 编号(55166)
- 重点(45299)
- 创(44502)
- 部(44047)
- 成果(43601)
- 发(43089)
- 业(41715)
- 创新(40920)
- 制(40665)
- 国家社会(39505)
- 课题(38527)
- 期刊
- 济(144637)
- 经济(144637)
- 研究(88456)
- 中国(59897)
- 农(50266)
- 财(49598)
- 管理(48391)
- 学报(45804)
- 科学(45125)
- 大学(35524)
- 农业(34467)
- 学学(33869)
- 技术(28705)
- 融(25901)
- 金融(25901)
- 教育(25697)
- 业经(24528)
- 财经(23923)
- 经济研究(22163)
- 业(20874)
- 经(20694)
- 问题(19101)
- 技术经济(17967)
- 现代(15287)
- 科技(15020)
- 版(14083)
- 世界(14080)
- 贸(13888)
- 财会(13875)
- 资源(13636)
共检索到449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季鹏 袁莉琳
以北京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单元,分析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特征,并采用增长核算法估算了170个乡镇街道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出现郊区化现象,且呈多中心结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的近郊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布呈圈层结构,但增长率最高的中间圈层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不匹配;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比较一致,高技术制造业空间结构仍没有达到均衡,有进一步向外围迁移的动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智 鲁志国
我国是装备制造大国,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必然途径。本文利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模型和耦合评价模型,采用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间的产业融合水平,并构建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及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分布特点,区域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点;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通过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双重机制,对装备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产生正向影响,促进了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融合之初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随着装备制造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熟练以及两大产业间制度、管理水平上的深度融合,当期的技术进步效逐渐消退,纯技术效率增长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传清 宋子逸
为了探索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规律,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数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发展,其变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技术效率的贡献;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在省际、上中下游地区间呈不平衡状态,但区域差异在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促进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建立跨省区合作的产业技术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时空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传忠 曹建
探索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是解析基础研究与经济关系的重要视角。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Hicks-Moorsteen指数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TFP),就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影响及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且存在长期滞后效应。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基础研究提升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作用路径,但前沿技术进步的路径机制未得到实证支持,由此提供了我国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支撑不足现象的一种解释。异质性分析表明,基础研究在高技术制造业TFP较低地区的积极影响更显著,企业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促进作用大于非企业基础研究。调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放大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提升作用,产学研合作没能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基础研究发挥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志国 詹江
文章基于Hsieh和Klenow(2009)提出的测算模型,并利用不同来源数据,构建了独特的行业层面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在1998—2016年间潜在的增长率可达到38%~73%,按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改善程度最为明显,扭曲的限制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潜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规模分布来看,25百分位规模的企业在2003年扭曲恶化之后逐步消除,因此潜在增长率在2003年以后逐步下降,并且这段时期较大规模企业的潜在增长率明显比较小规模企业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春娜 陈春春
本文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利用收敛分析法研究了他们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山西省、青海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先进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而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行业间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都不存在收敛性;劳动力较多的流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慢的传统制造业和东部地区,这会阻碍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能
本文用基于非参数的M almqu 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85~2003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期间中国制造业TFP年均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效率变化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分别采用横截面以及时间序列方法对中国地区之间制造业TFP的差异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东、中和西部地区制造业TFP以及技术进步增长率差距呈发散趋势,地区TFP差距持续扩大很大部分可以由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解释。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萍 彭丽 李晓宁
从全国层面上看,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在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后,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生性的影响。同时,本文发现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效果最强,其次是中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西部地区应当加快流通体系建设以及公共交通、信息设施、流通体制等方面建设,加大流通产业扶持力度,重视流通产业并努力发挥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关键词:
流通技术进步 流通效率 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基于综合地理距离因素、经济因素和嵌套权重考察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更接近客观事实的认识,本文利用SBM超效率模型,并以邻接、经济、嵌套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考察1999-2014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此区分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不同水平的空间集聚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层面存在较大差距,且东部地区要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以增长为主要特征,其中,中西部地区明显增长,东部地区出现下降;在邻接和经济权重下具有空间正相关特点,而在嵌套权重下呈现负相关倾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基于综合地理距离因素、经济因素和嵌套权重考察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更接近客观事实的认识,本文利用SBM超效率模型,并以邻接、经济、嵌套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考察1999-2014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此区分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不同水平的空间集聚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层面存在较大差距,且东部地区要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以增长为主要特征,其中,中西部地区明显增长,东部地区出现下降;在邻接和经济权重下具有空间正相关特点,而在嵌套权重下呈现负相关倾向反映出地理因素作用减弱、经济因素作用增强;三种权重表现出略有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结构化特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志红
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验证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显示,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正向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错配缓解是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机制。异质性检验证实,时期层面,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长期效应、滞后效应,即政策实施后2~6年显著为正,在出台后第3年大幅度上升后保持平稳推进状态;企业层面,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非国有高技术制造企业、大型高技术制造企业、实施组织政治战略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区位层面,对市场化水平较低、西部地区、高亲近及高清白政商关系下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研究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嵌入高技术制造企业层面进行政策效应评估,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提升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席强敏 季鹏
利用企业微观数据,综合空间插值和指标测度的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并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计量回归实证检验了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分离指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仍过度集中在京津,但呈现去中心化趋势,且向分散的多中心结构演变,石家庄和沧州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幅明显;(2)过度的单中心集聚抑制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多中心结构可以弱化过度集中带来的集聚不经济。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紧凑的多中心结构更易通过产业联系和技术溢出将多中心整合为一体化的产业网络系统。在疏解北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环节和推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产业化的进程中,应考虑产业主中心或创新源头与产业承接地之间的距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探究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与合理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有偏技术进步及要素配置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及要素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且增长滞缓,要素效率与要素禀赋结构方向不一致,造成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要素配置结构均存在部分效率损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强研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要素效率增长率,尤其是提高资本效率水平是实现效率驱动增长的根本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汝影 余东华
资本深化结合有偏技术进步是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拓展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综合要素禀赋结构概念,以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采用1998—2016年中国制造业二位数代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增长核算和回归估计双重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综合资本要素和综合劳动要素的替代弹性大于1,两者之间呈替代关系,资本深化结合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提升作用;2008年之前,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资本深化态势相适宜,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8年之后,虽然资本深化速度加快,但是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制造业不断的资本深化态势下,注重资本要素生产效率提升,选择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路径,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张宝山 方莹
本文基于通信设备制造业23家上市公司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结果表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而不是技术进步效率,并且技术效率一直是退步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影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影响因素的方向和程度。实证结果表明,通信设备制造业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公司规模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有着重要的正向作用,提高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加强公司创新能力应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