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0)
2023(9958)
2022(7987)
2021(7196)
2020(6290)
2019(14609)
2018(14504)
2017(28275)
2016(15957)
2015(18418)
2014(18770)
2013(18513)
2012(17394)
2011(15704)
2010(16152)
2009(15107)
2008(15373)
2007(14023)
2006(12250)
2005(11238)
作者
(49800)
(41979)
(41765)
(39894)
(26560)
(20091)
(19089)
(16363)
(15895)
(15050)
(14442)
(14067)
(13545)
(13359)
(13185)
(13108)
(12883)
(12197)
(12165)
(12108)
(10597)
(10437)
(10270)
(9647)
(9514)
(9466)
(9321)
(9315)
(8516)
(8485)
学科
(71291)
经济(71224)
管理(39412)
(39185)
(29423)
企业(29423)
方法(29316)
数学(25425)
数学方法(25166)
(21625)
中国(19251)
(18151)
地方(17121)
(15378)
业经(15087)
农业(14341)
(13347)
贸易(13341)
(12848)
(12425)
(10498)
(10174)
银行(10136)
(10103)
金融(10100)
土地(9776)
理论(9776)
环境(9762)
(9649)
(9585)
机构
大学(238592)
学院(236487)
(95389)
经济(93313)
研究(88283)
管理(84821)
理学(72142)
理学院(71140)
管理学(69625)
管理学院(69183)
中国(65406)
科学(57231)
(55220)
(48924)
(47414)
研究所(43396)
(42574)
中心(39870)
业大(39776)
农业(38751)
(37447)
北京(35267)
财经(33855)
(33255)
师范(32911)
(31849)
(30577)
经济学(29591)
(29158)
科学院(27213)
基金
项目(156180)
科学(120614)
基金(111650)
研究(110529)
(99544)
国家(98759)
科学基金(81847)
社会(68356)
社会科(64528)
社会科学(64505)
(60269)
基金项目(59486)
自然(53500)
(52462)
自然科(52121)
自然科学(52101)
自然科学基金(51150)
教育(49901)
资助(45387)
编号(44868)
成果(37559)
重点(36324)
(35015)
(34132)
课题(31833)
(31236)
科研(30182)
计划(30035)
创新(29431)
大学(28267)
期刊
(108122)
经济(108122)
研究(68520)
中国(49097)
(44931)
学报(43451)
科学(39747)
(32661)
大学(31684)
农业(29975)
学学(29715)
管理(28606)
教育(24211)
(20584)
金融(20584)
技术(18872)
业经(17680)
经济研究(16861)
财经(16606)
(16522)
问题(15567)
(14324)
(13291)
资源(12971)
(12332)
图书(11626)
技术经济(11488)
世界(11050)
业大(11007)
国际(10989)
共检索到356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爽  孙九林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导因素,北京风沙源区土地退化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的频率与强度。基于1991年~2002年两个时相遥感数据提取近10年来北京风沙源区土地利用退化的动态变化数据,采用相应的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和土地退化结构相对数与比较相对数,分析北京风沙源区土地利用退化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京风沙源区不同生态区内土地利用退化结构差别较大,内蒙古高原干旱草原生态区、坝上高原农牧生态区和阴山山脉农牧交错生态区以沙化退化为主,燕山山脉农业生态区和大同盆地及周边地区则主要是水蚀退化。分析表明,土地利用退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针对不同土地利用退化现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明  沈渭寿  李海东  张慧  孙俊  
雅鲁藏布江源区是世界上最高的江河源,其生态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其水源涵养功能以及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日喀则和拉萨等地区的生态安全。源区内土壤发育程度低,气候干旱多风、植被稀疏,风沙地貌发育。论文以雅鲁藏布江源区所在的马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RS和GIS技术,解译了199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近20 a遥感影像,并结合DEM数据,分析风沙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准确把握源区内风沙化土地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源区共有风沙化土地1 376.22 km2,其中,固定沙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36.03%,半固定沙地占28.10%,流动沙地占9.39%,裸露砂砾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宁晨东  周利军  齐实  孙保平  李月  张琪  刘孝盈  
[目的]评价京津风沙源区草地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效果,为区域内生态工程布设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同时以3项典型生态修复技术为例,以综合评分法和空间叠置法评价其效益和适宜性,并提出其适宜范围。[结果](1)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内共实施草地生态修复技术21项,集中分布在典型草原亚区、荒漠草原亚区和浑善达克沙地亚区,项目区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总体实施效果良好,不同技术对生态指标的恢复效果各有不同。(2)围栏封育、人工草地建植和补播草种是应用较为广泛且最能展现草地修复效果的技术措施,其中效益定量评价值最高的是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其次为补播草种技术,围栏封育技术的效益值较低。(3)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内,围栏封育技术的适宜面积最大,为27.6万km~2;其次为补播草种技术,适宜面积为20.9万km~2;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的适宜面积最小,为5.8万km~2。[结论]京津风沙源区内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整体实施效果较好,综合考虑技术适宜性和效益,在草地分布较广的3个治理亚区中,浑善达克沙地亚区适宜推广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荒漠草原亚区适宜推广围栏封育技术,典型草原亚区根据立地条件优先推广补播草种技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则适宜推广围栏封育技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彪  李庆旭  王爽  谢高地  
防风固沙功能是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的关键监测指标。以往研究注重局地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估,对全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与内部差异揭示不足。基于京津风沙源区多期遥感数据,采用修正风蚀方程与GIS空间统计技术,评估分析了2000-2015年防风固沙功能的整体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京津风沙源区年均防风固沙量为28.98亿t,防风固沙能力为68.24 t/hm~2,且均随年份变化波动增加,年均增速分别为1.10%和0.71%;(2)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能力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有49.06%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高于70 t/hm~2,评估期内有54%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高;(3)浑善达克沙地亚区、典型草原亚区和荒漠草原亚区的防风固沙量累计为全区防风固沙总量的88%,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亚区和晋北山地丘陵亚区的防风固沙能力提升最显著;(4)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的防风固沙量合计占全区防风固沙量的77%,朔州市与包头市防风固沙能力较高,北京市与天津市防风固沙能力增速较高。因此,未来应重视分区施策治理与西部和北部防风固沙功能提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波  李晓松  刘文  杨晓晖  卢琦  
对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影响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进行分析,提出制定沙漠化防治区划的原则,并对该地区进行沙漠化防治分区,提出不同区域的沙漠化防治战略对策。根据气候分区、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地貌类型以及沙漠化土地分布情况,将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划分为6个治理区,即乌兰察布高原退化草原治理区、锡林郭勒高原北部退化草原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治理区、科尔沁沙地西缘沙化治理区、坝上高原-雁北高原风蚀、水蚀治理区和燕山山地水蚀治理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海东  方颖  沈渭寿  孙明  佘光辉  
通过大量野外调查与遥感数据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运用3S技术,解译了日喀则机场周边9县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4期遥感数据,分析了风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以及近34 a风沙化土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8年日喀则机场周边共有风沙化土地50 053.31 hm2,其中,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白朗县和仁布县所占比例为51.41%。距离机场40km内风沙化土地面积为21 338.54 hm2,占沙地总面积的42.63%,主要分布在仁布大桥以西、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以东,高寒河谷两岸的南木林县和日喀则市江当乡境内的季节性边滩、江心洲和山坡上。1975—2008年间风沙化土地...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亚明  王江  余涛  张茜  
京津冀林业生态工程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文章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利用5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该工程投入与造林面积、造林方式与造林投入的弹性,分析了造林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具有较大的造林投入产出弹性,具有规模优势;工程的建设应采用更灵活的造林方式以降低投入;工程造林中防护林较高的比例不利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和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因此,京津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发挥区域的规模优势,根据区域特点采用机械造林的方式以降低投入,通过分类经营实现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亚明  王江  余涛  张茜  
京津冀林业生态工程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文章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利用5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该工程投入与造林面积、造林方式与造林投入的弹性,分析了造林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具有较大的造林投入产出弹性,具有规模优势;工程的建设应采用更灵活的造林方式以降低投入;工程造林中防护林较高的比例不利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和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因此,京津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发挥区域的规模优势,根据区域特点采用机械造林的方式以降低投入,通过分类经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彦随  倪绍祥  查勇  
本文在分析研究区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退化的发生机制、时空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对退化性土地进行有效整治和生态重建的技术措施与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彪  王爽  李庆旭  谢高地  
定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与受益区的生态联系程度是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修正风蚀方程(RWEQ),并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以下简称"工程区")的风向、风速与土壤尘粒组成,构建了由防风固沙供给度与影响度组成的区域关联度模型,分析了2015年工程区与北京市之间的防风固沙服务关联度。结果表明:工程区内不同县域与北京市的防风固沙关联度介于0%~13.43%。其中赤城县最高,苏尼特左旗、宣化区、怀安县、下花园区和苏尼特右旗等地区较高,翁牛特旗、承德县、宁城县、蓟县与阳原县等地区与北京市的防风固沙关联度不明显。整体来看,区域防风固沙关联度呈现出西高东低、多区镶嵌的空间格局,这主要与工程区主导风向和防风固沙能力的差异有关。此外,工程区内不同县域的防风固沙关联度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因此,作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区,北京市应优先考虑工程区西部高度关联地域的生态补偿,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保障防风固沙服务的持续供给。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海岩  赵媛媛  杜林芳  迟文峰  丁国栋  高广磊  
【目的】水源涵养服务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也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水源涵养量为指标,探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方法】采用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和气象数据,量化了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同期水源涵养量动态,进而评估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结果】(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以草地、耕地、林地覆盖为主,水源涵养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2000-2018年,林地总体增加了14.22%,区域水源涵养量总体也呈现增加趋势,晋北山地丘陵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鄂尔多斯高原和大兴安岭南部区等增幅相对较大;(3)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随不同时期、亚区分布和地类转换而存在差异,林地水源涵养服务量最高,且在各亚区均占主导地位;(4)2000-2010年,全区内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49.32×10~8 m~3,大面积草地转为林地使大兴安岭南部区水源涵养量增加最为显著,达16.11×10~8 m~3;(5)2010-2018年,全区内仍是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3.87×10~8 m~3,荒地开垦、造林、种草对涵养水源的贡献集中作用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增加了1.31×10~8 m~3,退耕还林和草地向林地转移对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贡献最大,达1.84×10~8 m~3。【结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退耕还林、荒地造林、草地治理等措施使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有效提高,引起水源涵养量增加的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类型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向林、草地转移和草、耕地向林地转移,地类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贡献最大的区域主要为大兴安岭南部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和晋北山地丘陵区等东南部区域。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下一阶段的工程实施应当根据各区生态特点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对耕地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弱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有必要保留的耕地改进水土保持耕作栽培措施,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区域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实施封沙育林育草或进行人工造林,并加强管护,使研究区高生态效益区持续稳步发展,低生态效益区重点治理,高效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琼芳  彭道黎  
结合SPOT5遥感数据的特点,根据京津风沙源工程监测的需要,利用SPOT5卫星遥感图像作为信息源,采用计算机分类和人机交互式解译的方法,提取出延庆县张山营镇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并与二类调查数据对比分析,通过抽样进行实地调查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高效、快捷、科学并能取得较高的精度,为遥感数据辅助开展京津风沙源工程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彭继平  
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从计划任务下达、投资安排、任务完成等方面分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进展,并对工程建设成效进行了评价。重点论述了工程面临着治理任务重、建设难度大、投资标准低、后续产业发展缓慢、思想认识开始滑坡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要研究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工程管护长效机制,加强效益监测评估,加大工程投入等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宏亮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开展7年,并初显成效。工程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依托工程建设新兴生态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工程建设成果主要是坚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坚持机制创新多方参与;坚决治理与保护并举,生态与产业并重;坚持落实责任制、分工协作。目前,工程中存在:生态治理难、成果巩固难、后续产业难、资金保障难、综合评价难等问题。对加快工程建设提出了要保证工程建设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工程建设长效机制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