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42)
- 2023(5219)
- 2022(4055)
- 2021(3798)
- 2020(2852)
- 2019(6547)
- 2018(6257)
- 2017(11189)
- 2016(5858)
- 2015(6576)
- 2014(6181)
- 2013(5752)
- 2012(5470)
- 2011(4797)
- 2010(4864)
- 2009(4387)
- 2008(4289)
- 2007(4088)
- 2006(3517)
- 2005(2838)
- 学科
- 济(20862)
- 经济(20847)
- 管理(13051)
- 业(8779)
- 地方(8522)
- 中国(7997)
- 农(7891)
- 企(6902)
- 企业(6902)
- 业经(6675)
- 农业(5279)
- 教育(4673)
- 环境(4535)
- 理论(4445)
- 学(4430)
- 方法(4293)
- 和(4287)
- 发(4053)
- 文化(3887)
- 产业(3875)
- 关系(3594)
- 地方经济(3556)
- 贸(3316)
- 贸易(3313)
- 制(3296)
- 财(3154)
- 对外(3148)
- 易(3128)
- 资源(3123)
- 技术(3060)
- 机构
- 学院(74866)
- 大学(71755)
- 研究(27697)
- 济(24201)
- 管理(23610)
- 经济(23471)
- 中国(20440)
- 京(19683)
- 理学(19195)
- 理学院(18842)
- 管理学(18419)
- 管理学院(18262)
- 科学(18118)
- 所(13775)
- 农(13430)
- 北京(13306)
- 中心(12711)
- 江(12486)
- 研究所(12441)
- 范(12350)
- 师范(12235)
- 业大(11978)
- 财(11479)
- 院(11085)
- 技术(10644)
- 农业(10407)
- 州(10102)
- 师范大学(9636)
- 省(9412)
- 职业(9240)
- 基金
- 项目(51635)
- 研究(41214)
- 科学(38826)
- 基金(32967)
- 家(28823)
- 国家(28482)
- 社会(24445)
- 科学基金(23363)
- 社会科(22951)
- 社会科学(22947)
- 省(21561)
- 教育(18613)
- 编号(18385)
- 划(18273)
- 基金项目(17266)
- 成果(15520)
- 课题(14110)
- 自然(13191)
- 发(12992)
- 自然科(12703)
- 自然科学(12698)
- 年(12466)
- 自然科学基金(12415)
- 重点(12111)
- 资助(12009)
- 创(10926)
- 项目编号(10822)
- 发展(10609)
- 展(10412)
- 性(10237)
共检索到121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永杰 尹兵兵 李君
在分析地名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以及北京长城文化带地名遗产分类、数量和命名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北京长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从遗产价值、法规和制度、规划、管理机制、监管、地名标志设置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保护与建设对策,有助于首都三个文化带和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
北京长城文化带 地名文化遗产 保护与建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杨柳 吴衍发
绿色美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内在旨归。基于绿色美学中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原理,考察徽州屏山村木雕文化遗产,可以发现,它是在屏山村特定的生态语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且其内在生态与外在生态的诸要素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了屏山村的文化生态秩序。文章针对徽州屏山村木雕存在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损害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转向遗产生活性保护等路径,以促进屏山村文化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提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岳升阳 杜书明
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北京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要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急需建立适合北京城市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使用年代、历史文化意义、感知度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再进行细化。根据评估结果对地名进行分级,以确定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夏
从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入手,认为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特色体现及重要的发展资源;同时考察了当前快速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所造成的严重冲击,以及城市对文化建设和特色塑造的必然追求,并就其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城市文化遗产 城市文化 传承与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承忠 贾世奇
物质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在长久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粹。然而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城市进程,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形态开发给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的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文创产业价值形成价值评估体系,将相关物质文化遗产划分等级,探索相对应的保护利用模式和具体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沈阳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长松 李舒涵 王亚男
水文化遗产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物质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其中水利工程遗产是水文化遗产的主体内容。北京水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北京城市在历史上的发展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水利工程遗产也是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主体部分,并衍生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北京物质类水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以河流为骨架,主要分为五个遗产集聚区域。在时间分布上,清代最多,次之为明代和元代。北京水资源变化巨大,众多水文化遗产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或消失,亟需进行高效的保护和管理。
关键词:
水文化遗产 时空分布 保护与管理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晨杰
以上海老城厢地区的道路街巷传统地名为例,从地名的产生时间、命名特征及演变、保存及消失状况等基本特征分析入手,借鉴联合国及我国所公布的关于认定地名文化遗产的标准及原则,从历史悠久程度、持续使用时间及文化的独特性三个方面探析该类地名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以确定保护内容,并据此建立保护框架,为推进关于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以及保护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地名文化遗产 评定 上海 道路街巷地名
[期刊]
[作者]
杨碧波 李华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洼里油鸡"作为北京市50项系统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首位,正处于濒危灭绝的境地,北京油鸡申请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得。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国内外缺乏对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产业长远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因此,完善研究畜禽类农业文化遗产,建立禽畜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已经成为必要途径和必然趋势。为了北京油鸡申请成功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对北京油机申请全国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评估,采用专家打分法为北京油鸡申请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做前期准备。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油鸡 层次分析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艳平
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关键词:
认识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 旅游本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雅忱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开发 路径 湖南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峰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南京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盛华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联结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共同情感认同和价值,对于了解历史、延续情感、传承发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引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自然环境、经济、价值等诸方面的认同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生态,将文化生态意识融入其中无疑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生态主要研究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关系。由吴楠著、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研究》一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旨在唤醒大众的文化生态意识,促进文化生态建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文化产品 活态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