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16)
- 2023(8928)
- 2022(7558)
- 2021(6840)
- 2020(5513)
- 2019(12406)
- 2018(11772)
- 2017(22797)
- 2016(12247)
- 2015(13143)
- 2014(12629)
- 2013(12374)
- 2012(11593)
- 2011(10432)
- 2010(10385)
- 2009(9346)
- 2008(9172)
- 2007(7855)
- 2006(6822)
- 2005(5790)
- 学科
- 济(54630)
- 经济(54563)
- 业(32967)
- 管理(32411)
- 企(25169)
- 企业(25169)
- 方法(22621)
- 数学(19750)
- 数学方法(19585)
- 农(15531)
- 业经(13166)
- 地方(13058)
- 学(12491)
- 中国(12298)
- 财(11431)
- 产业(11221)
- 农业(10848)
- 贸(9975)
- 贸易(9973)
- 易(9581)
- 技术(9285)
- 环境(8643)
- 制(8025)
- 地方经济(7401)
- 结构(7211)
- 划(6769)
- 和(6735)
- 融(6646)
- 金融(6644)
- 银(6548)
- 机构
- 大学(180686)
- 学院(179704)
- 济(75585)
- 经济(74362)
- 管理(70002)
- 研究(63793)
- 理学(62343)
- 理学院(61508)
- 管理学(60415)
- 管理学院(60127)
- 中国(44562)
- 科学(42909)
- 京(40832)
- 农(38814)
- 业大(33480)
- 所(32822)
- 农业(31148)
- 研究所(30733)
- 财(30012)
- 中心(28208)
- 财经(25347)
- 江(25287)
- 北京(25076)
- 经济学(23482)
- 范(23427)
- 经(23216)
- 师范(23065)
- 院(23035)
- 经济学院(21519)
- 农业大学(21202)
- 基金
- 项目(134029)
- 科学(106847)
- 基金(101072)
- 家(91841)
- 国家(91166)
- 研究(88441)
- 科学基金(77862)
- 社会(60229)
- 社会科(57421)
- 社会科学(57406)
- 基金项目(55612)
- 自然(53023)
- 自然科(51865)
- 自然科学(51845)
- 省(51294)
- 自然科学基金(50934)
- 划(44853)
- 资助(38860)
- 教育(38385)
- 编号(32028)
- 重点(30375)
- 发(29696)
- 部(28788)
- 创(28638)
- 计划(27206)
- 创新(26886)
- 国家社会(26063)
- 科研(26058)
- 教育部(23963)
- 业(23566)
共检索到242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与集聚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时间段内产业用地的集聚强度都要高于居住用地的集聚强度,说明居住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分散化,而产业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集聚。②土地利用格局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行为,随着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密度的提升,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都明显缩短,说明居住在土地混合程度越高区域的居民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优化通勤行为;个体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住房产权以及邻里特征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铁山 齐云蕾 刘霄泉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在升级,就业正脱离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就业结构变动剧烈的行业,尤其是在就业结构中比重迅速增加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动也十分突出,表现出就业分布的空间转移和新的空间集聚,从而带来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重组。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地区总体就业增长也比较迅速,形成了新的就业集聚区,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空间转移和集聚具有特定的区位指向,形成了专业化的地域分工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思齐 曹洋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就业"空间...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居住 就业 通勤时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云蕾 孙铁山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第二产业要明显比第三产业严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就业的郊区化进程及其集聚状况,成为行业间职住分离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敏 饶烨 于伟 宋金平
采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北京都市区2000年以来人口空间发展的新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北京旧城区人口整体实现了正增长,改变了绝对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加了人口疏解的难度。远郊区人口增速超过近郊,逐步演化为郊区化的主要承载空间,显示出远郊新城在集聚人口方面的吸引力。全局Moran指数显著为正且逐年减小,揭示人口的郊区化扩展,但2000以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局部Moran指数揭示高-高类型集聚区以旧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展,新增的高-高类型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和北部,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二环以内。低-低类型区分布于都市...
关键词:
人口密度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郊区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明华 杨洁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地位显著增强。尤其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其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城市内部服务业空间布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基于1996年北京市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和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和区位商以及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和分工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服务业在北京都市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别;北京都市区服务业空间分布呈现出地域分工的特征,区县层次要比区域层次突出些;整体上,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呈现弱化趋势,各区域服务业地区专业化有升有降,区域之间地域分工有所弱化,各区县服务业地区专业化也有升有降,区县之间地域分工变化规律不明显。
关键词:
地域分工 专业化 服务业 北京都市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晓朋 孟斌 张媛媛
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交通拥堵、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过度通勤等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勤行为研究对理解城市结构、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市政策性住房、胡同社区、单位社区和商品房四类居住区居民为对象,通过2012年城市居民职住分离抽样调查问卷获取了不同社区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通勤行为及居住满意度等基本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这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试图理解社会极化加剧背景下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差异,丰富城市地理研究内容。结果发现: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四类社区中政策性住房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最长为50.4 mi...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晖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祥 王茂军 蔡嘉斌 贺梦晨
采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道为最小行政单元,结合常住人口数据,综合使用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密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2000~2010年空间结构机理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近、远郊区过渡环带形成了"增长圈",并有向北、东、南方向蔓延的趋势;(2)外来人口宏观扩散,局部集聚,形成显著空间集聚性结构,外来人口牵引常住人口重心向东、北部移动;(3)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天安门为中心的20km范围内,密度由中心向外围先增后减,在7km处形成密度峰值;外来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型与常住人口不同,以Clark模型最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关键词:
多中心 点模式 空间联系 北京都市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兴平 朱凯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关键词:
都市圈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通勤 新城 南京 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梓烽 柴彦威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弹性),较少从整个通勤链出发分析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以及"错峰出行"决策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背景,基于2012年在北京市郊区实施的调查数据,尝试揭示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时空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以证实弹性的活动安排是否有利于居民"错峰"出行。研究结论主要有:(1)居民的通勤出发时刻集中在高峰时段;(2)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