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9)
2023(9965)
2022(8280)
2021(7409)
2020(5876)
2019(13200)
2018(12783)
2017(23634)
2016(12746)
2015(13884)
2014(13232)
2013(12982)
2012(12461)
2011(11347)
2010(11831)
2009(10681)
2008(10574)
2007(9541)
2006(8662)
2005(7989)
作者
(36869)
(30867)
(30586)
(28741)
(19536)
(14774)
(13831)
(11952)
(11700)
(10931)
(10609)
(10407)
(9986)
(9742)
(9515)
(9455)
(9075)
(8808)
(8792)
(8789)
(7754)
(7640)
(7347)
(7196)
(6937)
(6845)
(6810)
(6746)
(6150)
(6132)
学科
(55406)
经济(55344)
(33749)
管理(33345)
(25531)
企业(25531)
中国(21944)
地方(21109)
(16704)
技术(15076)
业经(14446)
方法(13286)
农业(11816)
(11805)
地方经济(11641)
(11264)
金融(11263)
(11136)
银行(11115)
(11087)
(10958)
数学(10726)
技术管理(10589)
数学方法(10588)
(10392)
环境(9917)
(9461)
(8833)
贸易(8820)
(8334)
机构
学院(175439)
大学(173672)
(72503)
经济(70836)
研究(70418)
管理(62166)
中国(53910)
理学(51699)
理学院(50867)
管理学(49995)
管理学院(49638)
科学(43114)
(41921)
(36371)
(33044)
研究所(32764)
中心(31439)
(29744)
(28475)
北京(27781)
(27768)
师范(27538)
(26001)
财经(24872)
业大(24425)
(23354)
农业(22851)
(22459)
师范大学(22436)
经济学(21894)
基金
项目(114614)
科学(91352)
研究(85711)
基金(81126)
(71290)
国家(70645)
科学基金(60194)
社会(55070)
社会科(52200)
社会科学(52191)
(45905)
基金项目(43354)
(39179)
教育(37397)
自然(36954)
自然科(36096)
自然科学(36090)
自然科学基金(35396)
编号(34161)
(32112)
资助(30676)
成果(28045)
重点(26687)
(26665)
发展(25983)
(25528)
课题(25419)
创新(25199)
(23678)
国家社会(22830)
期刊
(90685)
经济(90685)
研究(60425)
中国(44716)
(28727)
科学(26805)
管理(25607)
学报(25391)
教育(24044)
(22741)
(19919)
金融(19919)
农业(19838)
大学(19448)
学学(17874)
业经(16207)
技术(15454)
经济研究(14440)
问题(11652)
财经(11435)
(11318)
科技(10406)
(9969)
资源(9583)
(9378)
图书(9201)
现代(9072)
(8923)
论坛(8923)
技术经济(8800)
共检索到289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敏  饶烨  于伟  宋金平  
采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北京都市区2000年以来人口空间发展的新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北京旧城区人口整体实现了正增长,改变了绝对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加了人口疏解的难度。远郊区人口增速超过近郊,逐步演化为郊区化的主要承载空间,显示出远郊新城在集聚人口方面的吸引力。全局Moran指数显著为正且逐年减小,揭示人口的郊区化扩展,但2000以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局部Moran指数揭示高-高类型集聚区以旧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展,新增的高-高类型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和北部,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二环以内。低-低类型区分布于都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涛  周强  刘作丽  解永庆  宋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解决当前都市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提高都市区空间治理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顺应和利用规律,促进都市区空间治理体系的科学制定和有效落实,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回顾国际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和治理的区域化趋势,总结了国际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和协同治理的若干基本规律,并据此提出提升北京都市区空间治理能力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梅  苗润莲  蔚晓川  
东京面积占日本国土面积的0.6%,聚集了占日本10.3%的人口。东京的农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农区的特点和问题,如经营规模小,露天蔬菜栽培面积大,食料自给率很低,农产品直接销售方式普遍,环保型农业发达,人工林比率较高等。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基本格局已形成,发展方向日趋明确,产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变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但离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分析东京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点,以及农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探索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对北京发展成世界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苏宁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祥  王茂军  蔡嘉斌  贺梦晨  
采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道为最小行政单元,结合常住人口数据,综合使用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密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2000~2010年空间结构机理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近、远郊区过渡环带形成了"增长圈",并有向北、东、南方向蔓延的趋势;(2)外来人口宏观扩散,局部集聚,形成显著空间集聚性结构,外来人口牵引常住人口重心向东、北部移动;(3)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天安门为中心的20km范围内,密度由中心向外围先增后减,在7km处形成密度峰值;外来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型与常住人口不同,以Clark模型最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铁山  齐云蕾  刘霄泉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在升级,就业正脱离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就业结构变动剧烈的行业,尤其是在就业结构中比重迅速增加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动也十分突出,表现出就业分布的空间转移和新的空间集聚,从而带来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重组。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地区总体就业增长也比较迅速,形成了新的就业集聚区,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空间转移和集聚具有特定的区位指向,形成了专业化的地域分工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田林  李江龙  李天炀  
空间功能分工演化是推动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的重要路径。分析北京都市圈的空间功能分工特征和趋势,能够有效识别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预判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态势,对于高质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总体上看,1998年以来,北京都市圈内的空间功能分工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内空间功能分工不断优化合理;分阶段来看,空间功能分工在1998-2002年属于平稳发展阶段,在2003-2012年呈现快速增长阶段,在2013-2017年呈现缓慢下降阶段;2013年以来北京都市圈内的空间功能分工程度出现缓慢下降趋势,代表北京都市圈内部非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演化,制造业人数大幅下降,区域内部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随着北京"四个中心"定位的明确,建立"高精尖"经济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北京都市圈的空间功能分工将进一步优化,朝向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迈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燕  王芳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高度集聚并不断增长,滋生了许多城市病,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诸多管控措施也未能奏效。东京同样作为亚洲特大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北京,但并没有出现北京那样的严重问题,无疑是比较有代表性、较为成功的巨型城市发展案例。文章基于对比的视角,通过Arc GIS平台系统地分析了东京和北京在城市交通网络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和人口容量潜力。东京的交通网络格局的特征是环线加放射状的轨道交通为框架,高速公路和公交汽车为辅,细密的道路连接城市内部各地。相比之下,北京以宽阔的环线和放射状的高速道路为主,轨道交通很弱,城市内部交通对公交车或私家车依赖度很高,但是由于道路密度低,难以满足交通需要。研究认为,北京若借鉴东京的交通网络和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因此北京市人口管控的方向也需要重新定位与调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燕  王芳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高度集聚并不断增长,滋生了许多城市病,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诸多管控措施也未能奏效。东京同样作为亚洲特大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北京,但并没有出现北京那样的严重问题,无疑是比较有代表性、较为成功的巨型城市发展案例。文章基于对比的视角,通过Arc GIS平台系统地分析了东京和北京在城市交通网络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和人口容量潜力。东京的交通网络格局的特征是环线加放射状的轨道交通为框架,高速公路和公交汽车为辅,细密的道路连接城市内部各地。相比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晖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阳  蒋国瑞  
北京市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有限,电力、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主要靠外部供给,环境保护要求非常高的城市。通过对北京都市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北京都市产业在北京工业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在资源约束下北京都市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宋金平  
讨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特征与发展情况 ,从北京市的生态建设、居民生活需要以及市场条件、郊区的自然环境出发 ,分析了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及其优劣条件 ,指出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最后就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逸群  黄春晓  张京祥  
城市研究的基础方法面临转型,传统研究中将社会看作固化的事物进行研究,而忽略其流动的本质属性,在新流动范式理论视角的构建上存在盲区,推动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本次研究选取南京都市区为实证对象,将基于手机信令、共享单车等多源时空数据的流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内部空间研究。研究发现,在城市层面,城市节点间的连接性取代物理距离,成为制约要素流动的关键因素;在社区层面,网络嵌入性不足是"边缘化"社区产生的原因。研究的政策意义是,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应重视对流动要素的管控,通过对约束的解除和优化,增加流动网络的网络密度,提高关键节点接入网络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流动空间秩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本文选择纽约、东京、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际大都市房地产发展规律及特点。通过对比提出北京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隐忧,得出一些对北京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运迎霞  董艳霞  
新城是大都市区多中心、高密度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促进城乡空间紧凑布局、集约一体发展的新城市空间,轨道交通则因其快速、准时、大容量的特点能有效提升新城的通达性而成为区域客流空间联系的首选。选取新加坡作为研究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城市空间的组织特征,对其如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大都市区的空间整合与新城发展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