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1)
- 2023(14431)
- 2022(11791)
- 2021(10688)
- 2020(9002)
- 2019(21000)
- 2018(20890)
- 2017(39803)
- 2016(22032)
- 2015(25087)
- 2014(25235)
- 2013(24662)
- 2012(23219)
- 2011(20861)
- 2010(21280)
- 2009(20175)
- 2008(20512)
- 2007(19008)
- 2006(16795)
- 2005(15381)
- 学科
- 济(91270)
- 经济(91158)
- 管理(65911)
- 业(58471)
- 企(47579)
- 企业(47579)
- 方法(35765)
- 数学(30643)
- 数学方法(30227)
- 农(26934)
- 中国(26485)
- 财(24778)
- 制(21987)
- 学(21345)
- 业经(20757)
- 地方(19796)
- 农业(17199)
- 环境(15918)
- 贸(15810)
- 贸易(15801)
- 易(15289)
- 体(15192)
- 银(15058)
- 银行(15012)
- 务(14580)
- 财务(14521)
- 财务管理(14480)
- 融(14375)
- 金融(14371)
- 行(14278)
- 机构
- 大学(319668)
- 学院(317515)
- 济(126423)
- 经济(123443)
- 管理(115325)
- 研究(111630)
- 理学(97480)
- 理学院(96272)
- 管理学(94276)
- 管理学院(93693)
- 中国(85887)
- 京(71937)
- 科学(69846)
- 财(61844)
- 农(59657)
- 所(57999)
- 研究所(52219)
- 中心(51921)
- 江(51589)
- 业大(50134)
- 财经(47567)
- 农业(46988)
- 北京(45908)
- 经(42963)
- 范(42624)
- 师范(42139)
- 院(40563)
- 州(40265)
- 经济学(39002)
- 省(36705)
- 基金
- 项目(205657)
- 科学(159618)
- 研究(149084)
- 基金(146566)
- 家(128859)
- 国家(127770)
- 科学基金(107742)
- 社会(93335)
- 社会科(88188)
- 社会科学(88157)
- 省(80832)
- 基金项目(77303)
- 自然(68961)
- 教育(68536)
- 划(68395)
- 自然科(67280)
- 自然科学(67259)
- 自然科学基金(66027)
- 编号(60758)
- 资助(59412)
- 成果(51029)
- 重点(47198)
- 部(44974)
- 发(44707)
- 课题(43425)
- 创(41759)
- 制(40306)
- 科研(39447)
- 创新(39336)
- 国家社会(38491)
- 期刊
- 济(148488)
- 经济(148488)
- 研究(94516)
- 中国(74013)
- 农(55505)
- 学报(55368)
- 财(50186)
- 科学(48935)
- 管理(43210)
- 大学(41565)
- 学学(38696)
- 教育(37949)
- 农业(36853)
- 融(30270)
- 金融(30270)
- 技术(28437)
- 财经(24049)
- 业经(23923)
- 经济研究(22488)
- 经(20716)
- 问题(20195)
- 业(19776)
- 图书(17271)
- 版(17203)
- 贸(15932)
- 技术经济(15339)
- 资源(14656)
- 理论(14522)
- 科技(14225)
- 现代(14122)
共检索到495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成旭东 张平
通过对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现行土地制度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建设资金短缺,上楼后的农民就业与养老不落实等问题大都源于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其中,土地利用补偿制度对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试图通过研究在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过程中的三方利益主体—政府、农民和开发商在建设中的角色和经济上的相互关系,提出对农民和开发商进行土地利用补偿的依据。
关键词:
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 土地利用补偿制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西丽
绿化隔离带概念已经有大约 10 0年的历史 ,特大城市周围建设绿化隔离带是国际上很多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防止城市蔓延的一种重要举措。虽然绿化隔离带规划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但是它缺少同时代的绿色通道概念具有的生态和休闲等内在优势。本文主要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 ,从分析其规划思想和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详细阐述了北京市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转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
绿化隔离带 绿色通道 北京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詹芳芷 田思月 刘志成
北京市第二道绿隔规划是引导北京市平原区绿色空间发展的前瞻性规划,对绿化隔离地区乃至整个平原区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总体规划和第二道绿隔建设规划的规划方针与政策指引,本研究构建了三种政策导向下的多情景对比模式:其中,以总体规划中围绕绿隔规划的可持续情景作为主要研究情景,以传统规划下的基准情景作为基础对照情景,以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核心衡量标准而进行规划的情景作为极端对照情景;定量分析了第二道绿隔规划特征性地段和平原区绿色空间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与景观格局特征,构建起了从中观尺度地段到宏观尺度区域的“分—总”研究模式,为未来二道绿隔规划的深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孟媛 姜广辉 张旭红
通过分析北京市朝阳区绿化隔离区内绿地变化情况,揭示朝阳区绿色空间的建设历程,为下一轮规划提出建议。依据北京市绿色空间规划情况,利用2001年、2008年及2010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应用GIS软件的叠加功能分析绿地变化情况。通过构建的转移矩阵及实地调研成果分析绿化隔离带的形成过程,以及被蚕食及破坏的情况。研究表明,朝阳区绿色隔离区内的绿地在持续减少,各类建设用地对绿地的蚕食占用是主要原因,虽然同期也有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腾退为绿地,但面积较小。建议结合区域特点选择恰当的绿地建设类型,以城市公园、防护林、农田为主要绿地形式,以建设较好的规模绿地为保护重点。
关键词:
绿化隔离地区 绿地 转移矩阵 北京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隋金玲 张香 胡德夫 李凯 王民中 付瑞海
于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采用样线或样方法对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3种绿地体系中21个样地内鸟类群落、节肢动物种类多样性与绿地植被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31种、节肢动物278种、植物269种.通过对不同绿地体系内鸟类群落与节肢动物种类多样性、植被结构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城市绿地植被与节肢动物群落对城市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鸟类种类及其多样性与栖息地多样性、植物种类、绿化面积或绿化宽度以及节肢动物种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鸟类密度与公园水域面积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由于植被组成、绿化面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功能的绿地体系内鸟类群落与栖息地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有所不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洪武扬 李满春 邵一希
制度建设背景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由于经济社会背景不断变化,规划实施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现状偏离规划预设"轨道"的现象,规划评估即是对这种偏离程度的分析。规划修改建立在规划评估基础上,适时对规划目标、方案及措施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以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前,规划评估修改存在许多问题:在体系建设上,评估期限和周期尚未确定,评估内容不够全面,评估方法略显单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志英
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利益补偿机制是农民土地合法利益保障的制度创新。文章结合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安全隔离区建设中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的做法与问题分析,提出不能只用净收益来确定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后,文章从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方式等方面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利益补偿机制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农民利益 补偿机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柯晔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开始在资本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P2P网络借贷平台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就是互联网金融创新下的产物。但是面对强金融监管的制约,P2P平台资产证券化发展较为缓慢,其中蕴含了诸多法律风险。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平衡金融监管与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此,P2P平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风险隔离制度不可或缺。本文试图从目前成功的类资产证券化PPmoney模式入手,分析在当前语境下P2P平台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合法性,围绕风险隔离的两个角度,即SPV组织形式以及真实出售,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隔离制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赞荣 王连生
城乡结合部是大都市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问题。绿化隔离带政策是城市管理对策中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和开发,但"绿隔"政策下,城乡结合部没有得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容易形成盲目开发建设的局面,其开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文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为切入点,总结了"绿隔"实施下其时空演变规律、特点和问题,基于博弈理论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模式的优缺点,进而提出土地开发的改进模式。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绿隔 博弈 g模式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洪春
以明确现行医学隔离的各种成本构成和相应经济补偿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从现行补偿政策影响和补偿政策完善的角度出发,提出医学隔离的经济补偿政策有关对策和建议,以便使得公民和医院能够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关键词:
医学隔离 成本 经济补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有全 宫辉力 赵文吉 李小娟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北京地区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及其它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北京市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针对变化幅度最大的城镇用地运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90年代北京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与耕地变化类型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5.5%以上。全区耕地面积减少93...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诗奇 郭静 李若溪 李强
以北京轨道交通典型站点东直门站、回龙观站和人民大学站为对象,分析各站点周边2000m范围内以及不同环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率、信息熵、均衡度等指标,揭示不同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位于城市中心和城市外围的轨道交通站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东直门站周边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复杂程度高,土地利用较为成熟;回龙观站周边土地利用率较低,以住宅用地为主,其他功能用地有待开发;人民大学站周边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利用类型相对单一,集中于科教、商业、居住等功能。东直门站和回龙观站2000m范围内均以住宅用地为主,但两者的内外圈层界限存在差异;人民大学站与东直门站的多种功能均高度集...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轨道交通 圈层结构 北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海 李成瑞 王博 曲福田 徐勉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中国土地非农化调控的核心工具,理解其作用原理及绩效对于提升国家土地调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是国家每年预算安排给地方政府用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发展权。中央—地方土地非农化利益冲突、"国家至上"社会文化、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产生的基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面临着信息不完全、预算软约束、棘轮效应、管制俘获等内在难题。2000—2010年全国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数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土地代价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发展规律。但在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和土地管理制度下,二、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约124000元/人之后,土地代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