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99)
- 2023(14183)
- 2022(11856)
- 2021(10970)
- 2020(9334)
- 2019(20864)
- 2018(20448)
- 2017(38687)
- 2016(19963)
- 2015(22424)
- 2014(21306)
- 2013(20553)
- 2012(18622)
- 2011(16362)
- 2010(16151)
- 2009(14100)
- 2008(13383)
- 2007(11763)
- 2006(9740)
- 2005(7908)
- 学科
- 济(80425)
- 经济(80362)
- 管理(60161)
- 业(59544)
- 企(49851)
- 企业(49851)
- 方法(35250)
- 数学(30487)
- 数学方法(30082)
- 技术(23623)
- 中国(23041)
- 农(22717)
- 业经(19924)
- 地方(19121)
- 财(18814)
- 农业(15554)
- 学(14483)
- 技术管理(14195)
- 产业(13639)
- 理论(13240)
- 制(12990)
- 贸(12778)
- 贸易(12768)
- 和(12581)
- 易(12341)
- 环境(11944)
- 务(11746)
- 财务(11695)
- 财务管理(11673)
- 银(11213)
- 机构
- 学院(263640)
- 大学(261493)
- 济(109343)
- 管理(108930)
- 经济(107298)
- 理学(94717)
- 理学院(93740)
- 管理学(92181)
- 管理学院(91673)
- 研究(84621)
- 中国(63210)
- 京(56074)
- 科学(51253)
- 财(47257)
- 中心(41443)
- 所(38882)
- 江(38802)
- 财经(38060)
- 业大(37728)
- 农(37564)
- 研究所(35528)
- 经(34915)
- 北京(34867)
- 范(34685)
- 师范(34348)
- 经济学(33396)
- 院(32026)
- 州(30624)
- 经济学院(30292)
- 技术(30113)
- 基金
- 项目(190875)
- 科学(154055)
- 研究(143523)
- 基金(139056)
- 家(120334)
- 国家(119346)
- 科学基金(105255)
- 社会(93118)
- 社会科(88504)
- 社会科学(88487)
- 省(76025)
- 基金项目(74855)
- 自然(66632)
- 教育(65760)
- 自然科(65183)
- 自然科学(65169)
- 自然科学基金(64019)
- 划(63707)
- 编号(57318)
- 资助(53587)
- 创(45794)
- 成果(44312)
- 重点(43252)
- 发(42811)
- 创新(42014)
- 部(41834)
- 课题(39429)
- 国家社会(39133)
- 教育部(36483)
- 制(36302)
- 期刊
- 济(114067)
- 经济(114067)
- 研究(73718)
- 中国(55826)
- 管理(42041)
- 科学(36820)
- 财(36265)
- 学报(35478)
- 农(32978)
- 教育(32801)
- 技术(28809)
- 大学(28773)
- 学学(26617)
- 农业(23419)
- 业经(20447)
- 融(19560)
- 金融(19560)
- 经济研究(18317)
- 财经(17940)
- 科技(17326)
- 经(15643)
- 技术经济(15006)
- 问题(14861)
- 图书(13793)
- 业(13554)
- 坛(13461)
- 论坛(13461)
- 策(12180)
- 现代(12152)
- 商业(11875)
共检索到382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叶军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分析最初投入结构和产业关联特征的动态演变,揭示了北京科学技术产业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视角,探讨了北京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投入产出 产业关联 产业融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伟
一、高新技术产业视角下北京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北京的综合竞争力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从发展现状来看,北京市在研发实力、宜居性、生态环境、交通可达性方面距离"世界城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09年日本城市战略研究所公布的《2009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耀华 李全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的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型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刻不容缓。文章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算并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研发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两极集聚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钮季峰 黄璐 郑文江 葛琴 穆智蕊 陈璐怡
以北京的产业技术选择为例,从国家前沿技术中筛选与北京发展相关度高的产业技术,利用知识网络理论量化产业技术特征,并探讨以此作为城市产业技术选择与政策设计的依据。研究认为,基于知识网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决策偏重定性的不足,为城市产业技术选择提供了一种量化评价的方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美桂1, 赵兰香2, 姚升保3, 陈锐1
产业知识基础发展现状评析是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对解析型、综合型、符号型3类产业知识基础进行分类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知识基础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推进路径及其发展策略,并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为例,对北京产业知识基础进行分类测算和评析。研究结果显示:解析型知识基础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关系,符号型知识基础与其它类型产业知识基础的相关性较弱,一般需要转型的城市相对来说综合型知识基础水平较高。相对于全国大多数城市,北京综合型、解析型和符号型3类知识基础均较强,1998-2014年呈现出逐渐上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高晓光
在创新资源有限条件下,研究如何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有重大意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多产出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8-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了参数估计,继而测算出各地区2008-2013年的创新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总技术效率值,并分析了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结论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技术效率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政府投入力度、研发支出结构呈正向关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向关系;2008-2013年,中国大部分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武华维 罗瑞 许海云 董坤 王超 岳增慧
[目的/意义]科技创新演化路径识别的研究意义显著,文章通过对科学技术关联视角下的创新演化路径识别研究的述评,分析学科创新演化路径识别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方法/过程]首先界定了科技创新路径的内涵及相关概念与研究价值,综述了创新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与科学与技术关联研究,并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结果/结论]已有科技创新演化路径的识别研究大都针对科学或技术单一创新要素,影响了创新演化路径识别的准确性。文章提出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创新主题之间的关联,从微观层面定量揭示科技互动特征,识别科学与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钦
为更好发挥北京高校在基础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依据2012—2017年北京高校在R&D人员、R&D经费投入、科技产出及成果、专利所有权转让及技术合同成交等方面的数据,找出北京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问题与短板,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北京高校 科技创新中心 作用与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卢超 李文丽
创新策源能力评价面临指标难以选取、数据难以衡量的问题,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一个理想的可量化指标。本文从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出发,将其划分为科研创新策源能力、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结合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与3类创新策源能力的对应关系,构建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京沪深2010—2018年创新策源能力进行评价对比。研究发现:北京的综合创新策源能力以及科研、技术、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均领先于上海和深圳,且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尤为突出;上海在科研创新策源方面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深圳产业创新策源能力的增长性显著高于北京和上海。本文丰富了创新策源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且为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提供启示与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肖利平 蒋忱璐
创新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构建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的技术创新三阶段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间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三阶段效率,并实证检验三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创新效率大致呈"多V"型的动态发展趋势;创新三阶段效率多为低基础性创新效率、低应用性创新效率、低收益性创新效率型;信息技术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对三个阶段的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支持、政府科技支持与企业规模对不同阶段的创新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细化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利于真实地拟合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过程,合理测算各阶段的效率,发现各环节中真正的无效率部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肖利平 蒋忱璐
创新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构建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的技术创新三阶段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间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三阶段效率,并实证检验三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创新效率大致呈"多V"型的动态发展趋势;创新三阶段效率多为低基础性创新效率、低应用性创新效率、低收益性创新效率型;信息技术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对三个阶段的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支持、政府科技支持与企业规模对不同阶段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林 姜新蓬 余谦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逻辑思路建立技术创新三阶段模型,运用链式网络DEA方法测量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观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996~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开发阶段经历了整体上类似"U"形的变化,源于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增多、企业重视力度加大;技术转化阶段滞后于技术开发阶段近两年的变化时期,主要起因于纯技术无效率、技术开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脱节;产业化阶段滞后于技术开发阶段近5年的变化时期和技术转化阶段近3年的变化时期,主要由于产业化阶段作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的下游阶段,偏低的技术转化率必然导致最终的产业化率极低,但改进的空间很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菲 李军凯 方力
全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世界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分析比较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可深化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演化逻辑的认识,以及量化刻度全球城市创新发展格局。以8套知名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为对象,重点分析其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动态跟踪北京与纽约、波士顿、伦敦、东京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全球城市创新格局较为稳定,北京在科学论文和创业生态等指标上的得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人才和大学等指标仍是其得分短板,需要进一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高效率开放创新生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范德成 杜明月
为实现对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文章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计算灰色关联投影贴近度,引入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并进行二次加权计算。对比所得到的截面静态评价结果和面板动态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和较大的地区差异,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研究认为,京津冀应努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和优势互补,推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缩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范德成 杜明月
为实现对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文章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计算灰色关联投影贴近度,引入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并进行二次加权计算。对比所得到的截面静态评价结果和面板动态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和较大的地区差异,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研究认为,京津冀应努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和优势互补,推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缩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域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