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0)
2023(12537)
2022(10916)
2021(10419)
2020(8744)
2019(20472)
2018(20183)
2017(39310)
2016(21297)
2015(24255)
2014(24162)
2013(23772)
2012(21896)
2011(19416)
2010(19949)
2009(18517)
2008(17231)
2007(15158)
2006(13495)
2005(12035)
作者
(59930)
(49219)
(48783)
(46561)
(31215)
(23515)
(22474)
(19288)
(18838)
(17761)
(16978)
(16347)
(15498)
(15320)
(15250)
(15011)
(14640)
(14628)
(14006)
(13925)
(12148)
(12034)
(11859)
(11255)
(11033)
(11008)
(10954)
(10878)
(9953)
(9662)
学科
(79584)
经济(79479)
管理(60243)
(57999)
(49059)
企业(49059)
方法(35614)
数学(30188)
数学方法(29778)
中国(28231)
(28070)
金融(28068)
(26162)
银行(26129)
(25186)
(23114)
(21425)
地方(19207)
业经(18772)
(18513)
(16936)
(16065)
贸易(16053)
理论(15682)
(15594)
(15459)
财务(15387)
财务管理(15352)
企业财务(14578)
农业(14388)
机构
大学(291401)
学院(290931)
管理(115830)
(113971)
经济(111243)
理学(99207)
理学院(98098)
管理学(96444)
研究(96014)
管理学院(95929)
中国(78992)
(64946)
科学(58420)
(54443)
(47944)
中心(46037)
(43552)
研究所(43365)
财经(43043)
北京(42225)
(41773)
业大(41767)
(38956)
(38501)
师范(38202)
(35546)
(34753)
农业(33862)
经济学(33503)
财经大学(32055)
基金
项目(195367)
科学(152485)
研究(146775)
基金(139617)
(119766)
国家(118693)
科学基金(102215)
社会(89941)
社会科(85202)
社会科学(85175)
(76420)
基金项目(74640)
教育(67132)
自然(65758)
(64426)
自然科(64177)
自然科学(64166)
自然科学基金(62963)
编号(61895)
资助(57852)
成果(51315)
重点(43293)
课题(42521)
(42449)
(41756)
(40765)
项目编号(38707)
创新(37880)
科研(37023)
大学(36781)
期刊
(125301)
经济(125301)
研究(89768)
中国(56824)
学报(43051)
管理(41714)
(41135)
(40559)
金融(40559)
(39677)
科学(39422)
教育(35400)
大学(32731)
学学(30355)
农业(26954)
技术(24942)
财经(20292)
业经(20183)
经济研究(19067)
(17176)
图书(17020)
问题(16631)
理论(16559)
实践(15300)
(15300)
(13418)
科技(13370)
(13366)
现代(13283)
技术经济(13048)
共检索到439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旭路  
本文围绕北京市构建国际金融中心问题,针对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将北京与其他国际金融城市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北京凭借其丰沛信息资源以及储备大量高层次研究人员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已经具备了成为金融中心的潜质;同时为了避免金融中心的重复建设问题,文章从国际、国内以及市内金融功能区三个角度,对北京市未来金融中心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国强  邓文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已进入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上海、北京和深圳凭借各自的优势金融资源,相应提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框架。本文通过对比总结三地的金融发展布局和现有成果,试图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国强  邓文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已进入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上海、北京和深圳凭借各自的优势金融资源,相应提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框架。本文通过对比总结三地的金融发展布局和现有成果,试图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廖群  王向燊  
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在于制度创新。其中,金融制度创新是核心,而离岸银行业务又是金融制度创新中的重头戏之一。目前,我国的离岸银行业务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业务种类与客户对象也很有限。根据内地《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目前中资银行可开办的离岸业务只得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拆借,国际结算,大额可转让凭证,外汇担保,咨询、见证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晓求  
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全球性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发展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民主法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晓求  
若干重要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中国全球性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的改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刁仁德  
现代社会的信用特色越来越显明,以至于国际上现代大都市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根据金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达程度而定。正因为如此,上海重新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已成为我国政府与金融界的一种共识和追求目标。同时,这一大胆构想为适应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及货币资本的国际交易需要,通过与国际资本的融通,扩大我国商品的国际流通渠道及国际投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涉及到与各方面复杂的关联。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围绕这一构想作理论探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倪鹏飞  
最近以来,“构建”金融中心成为中国大都市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中国大都市竞争的焦点。但对于一个城市能否“构建”金融中心,“构建”什么样的金融中心,怎样“构建”金融中心,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当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在对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历史观察和国际金融中心研究文献消化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以全球眼光,审视金融中心的竞争和发展格局;提炼国际标准,比较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不足;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解释框架,总结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基本经验。这对于试图“构建”金融中心的中国城市,把握趋势,瞄准定位,借鉴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本报告认为布局和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突出表现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中国大国战略的实现,并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报告强调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如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动荡、虚拟经济的过度泡沫化危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向国内蔓延更为迅速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点。报告提出了中国布局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金融改革开放风险可控的首要前提、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的基本底线和把握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尽可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应以国际金融多中心为战略选择,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袁琼  
本文分析了深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实力支持力度不足;深港金融合作的广度深度不足;司法制度保障力度不足;体制机制协调力度不足。针对上述"四个不足",文章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即积极推进深港国际金融合作上新水平;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着力开展金融创新;继续主动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着力增强经济实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本文认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北京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需要,是北京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北京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北京有得天独厚的金融地缘优势,有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完善的金融业态和金融监管体系,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有大量的金融研发机构和丰厚的人才储备,同时有着丰富的国际交往经验。文章提出,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应立足于我国现实情况,有特色,有创新;注重整合周边省市资源,领衔区域经济发展;加强金融领域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加大在金融方面的开放程度。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剖建  刘鹃  李永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正日益引起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浦东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核心功能区,更是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浦东金融核心区生态环境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及内涵,提出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应以金融交易为核心,以建立金融产业价值网络体系、建立和强化价格发现机制以及金融创新为重点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潘英丽  
中国加入 WTO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中国大都市崛起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带来历史机遇。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将是中国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条件。本文重点探讨四个问题 :中国崛起为亚洲时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 ,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与分工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促进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