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2)
2023(6892)
2022(6097)
2021(5503)
2020(4996)
2019(11698)
2018(11637)
2017(22767)
2016(12630)
2015(14366)
2014(14615)
2013(14695)
2012(13940)
2011(12662)
2010(12859)
2009(11861)
2008(11814)
2007(10895)
2006(9264)
2005(8269)
作者
(38451)
(32507)
(32434)
(30885)
(20185)
(15642)
(15099)
(12773)
(12110)
(11523)
(10968)
(10922)
(10504)
(10258)
(10128)
(9997)
(9957)
(9661)
(9351)
(9273)
(8102)
(7935)
(7890)
(7407)
(7296)
(7261)
(7137)
(7051)
(6585)
(6553)
学科
(56365)
经济(56318)
管理(32391)
(31608)
方法(28860)
数学(26295)
数学方法(26101)
(23309)
企业(23309)
(16235)
中国(12847)
地方(12794)
(12517)
(11396)
(10989)
贸易(10989)
农业(10915)
(10541)
业经(10291)
(8595)
环境(8455)
(7864)
(7176)
(7166)
财务(7152)
银行(7139)
财务管理(7128)
(7050)
金融(7048)
理论(6937)
机构
大学(186619)
学院(185729)
(77505)
经济(75957)
管理(70872)
研究(62959)
理学(61409)
理学院(60647)
管理学(59567)
管理学院(59226)
中国(46652)
(41831)
科学(40607)
(37032)
(33307)
(32871)
业大(31803)
研究所(30138)
中心(29915)
农业(29584)
(27974)
财经(27058)
北京(26504)
(24574)
(24490)
师范(24314)
经济学(23912)
(22053)
(21995)
经济学院(21897)
基金
项目(125182)
科学(97367)
基金(90242)
研究(88003)
(79025)
国家(78355)
科学基金(66438)
社会(55411)
社会科(52530)
社会科学(52506)
(48939)
基金项目(48901)
自然(43958)
自然科(42917)
自然科学(42901)
自然科学基金(42168)
(41998)
教育(40674)
资助(36951)
编号(35890)
成果(28329)
重点(28115)
(27899)
(27391)
(25550)
科研(24544)
课题(24540)
计划(24009)
创新(23972)
教育部(23483)
期刊
(84472)
经济(84472)
研究(51612)
中国(34092)
学报(32437)
(32369)
科学(28560)
(25333)
大学(23768)
学学(22407)
管理(22327)
农业(21760)
教育(16640)
技术(15446)
(14794)
金融(14794)
业经(14418)
经济研究(14187)
财经(12960)
(12002)
问题(11612)
(11096)
商业(10268)
技术经济(9974)
统计(9724)
(9561)
资源(9309)
理论(9281)
(8673)
(8601)
共检索到267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兴平  汪辰晨  张帆  
本文利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对北京市17个行业2005~2009年间的能源消费变动进行因素分解分析。将能源消费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3个部分: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生产效应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结构效应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强度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效应是导致北京市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则延缓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但生产效应明显大于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之和,因此能源消费在此期间表现为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强度效应高于结构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红波  李军  李宗泰  韩菲  李华  
[目的]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农村住户的能源消费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农村能源消费的总体现状、不同地形、不同区之间的消费差异以及主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基于北京市13个区214个村庄1 866住户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北京农村能源消费情况以及煤炭、电和薪柴3种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从能源普及率来看,北京农村能源以电、煤炭和液化气为主;从消费量比重来看,以煤炭(60.4%)、薪柴(17.9%)、电(12.9%)为主,太阳能和沼气清洁能源比重较低,煤炭几乎全部用于家庭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应用三层嵌套结构式I-OSDA方法,构建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年-200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行业,碳减排的是能源工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仪凤  吴梦然  潘建伟  
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特殊群体,占我国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从事城市基础建设、制造行业以及部分服务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以消费这一普遍经济活动为切入点,对北京市农民工展开实地问卷调查,从影响农民工消费行为的个体、经济、社会、心理四方面因素出发,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农民工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态度、消费意愿的具体因素,为保障农民工消费、引导农民工合理消费提供相关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生玲  林永生  
北京市的一次能源储量较少,是一个典型的能源资源短缺城市。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京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北京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研究发现,北京市的能源供求平衡比较脆弱,对外依存度很高;就保障北京市的能源需求,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向前  毛显强  
在明确能源强度的四个影响因素,即产业结构、各产业能源强度、人均生活用能和常住人口数量的基础上,给出了区域节能策略的量化分析思路:对于已有节能策略,可按照明确策略、分析影响途径和效果、总结得失三个步骤进行;对于未来节能策略,可按照确定节能目标、明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可调控性、选定目标情景和提出节能策略五个步骤进行。最后利用提出的思路,对大兴区节能策略展开案例研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金塘,郝虹生,倪跃峰,刘建伟,庞江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蔷  范文义  于海群  张峰  张扬建  
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北京市2001—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因素。北京市近10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3年植被覆盖小幅度下降时期;2004—2010年植被覆盖上升时期。空间上植被覆盖变化则存在显著差异:怀柔、密云北部和延庆东北部的林地和部分草地,以及西南地区即门头沟和房山地区的林地植被覆盖显著提高;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地区分布较为特殊,昌平、延庆、顺义、大兴和房山的东部地区,以海淀、朝阳、城市中心为圆心的外围向四周延伸。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程黎  苏世扬  庞亚男  陈静  
补习教育带给家庭和社会一种及其矛盾的情感,它本身不仅是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的产业,而且会对社会产生复杂的影响。为了向公众描绘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关于补习教育的图景,选取北京8所普通小学和5所普通中学的2 089名被试,以学校、家庭、个人为背景变量分别探讨影响数学补习次数和态度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等水平学校学生数学补习行为最积极。(2)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子女参加数学补习行为较积极。(3)小学生参加数学补习时间较多,态度较积极;中等数学水平学生补习态度最积极。(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年级对中小学生数学补习时间的累积贡献率为8.5%。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蕾  孟晓晨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中,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的4个社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和居住地、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测算了样本的居住—就业平衡度,进而比较了居住—就业平衡和不平衡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在大型就业中心和大规模居住区表现得愈突出。对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就业空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发现,居住—就业平衡群体的最突出特征是年龄在50岁以上、职业为公务员、住房为单位集体宿舍或借住朋友/亲戚家。而相反,已婚居民、自有住房群体或从事农林渔牧水利生产等这部分人群往往最容易产生居住—就业不平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栋  
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养老方式与服务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了解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同时,全面分析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自理状况、子女数量、收入状况和养老观念均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少国  贺福珍  张连城  
北京市作为经济条件优越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各种资源快速集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快速增长的动力分配状况值得去研究揭示,以便为北京市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了北京市1991~2006年期间的各种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表明在这段时期要素投入的增长,尤其是物质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偏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琪  栾海英  张栋  
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养老方式与服务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了解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总体状况的同时,全面分析影响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状况、受教育水平和养老观念等因素均对"以房养老"意愿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